柳州市柳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19-08-08覃淑华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农产品开发中心
文/覃淑华,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农产品开发中心
1 柳江区基本情况
柳州市柳江区位于广西中部,是闻名中外的“柳江人”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在地。全区辖12 乡镇,127 个行政村,总面积2539 平方公里,总人口59 万人。201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70.9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0 元。
2 柳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本次对柳江区各村调查统计情况看,2017年,全区村级集体总收入258.33 万元,平均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2.03 万元。
2.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布情况
在127 个行政村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有37 个,占29.1%;90 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收入0-5000 元以下的有20 个村,占15.7%,5000~20000 元的有24 个村,占18.9%,20000~50000 元的有3 8 个村,占30%,5 万元以上的有8 个村,占6.3%。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行政村为拉堡镇拉堡村,通过房屋出租获得收入40 万元。
2.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90 个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中,70个村只有1 项经济收入,占77.8%,有2 项以上收入来源的行政村有20 个,仅占2.2%。
从总体上看,柳江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2.2.1 资源性收入。全区有32 个行政村通过发包耕地、山林、水面等村级集体资源获得收入,资源性总收入34.07 万元,占全区村集体总收入的13.19%。大多数行政村为发包林地收入,签订合同时间较长,一般为30-50年,承包金1-5 元/亩。
2.2.2 资产性收入。全区有52 个行政村通过出租村集体的门面、场地等固定资产获得收入,资产性总收入131.2 万元,占全区村集体总收入的50.78%。
2.2.3 利息性收入。全区25 个行政村有利息性收入,利息性总收入49.1 万元,占全区村集体总收入的19%,其中23 个贫困村与企业结成对子,通过把村集体发展资金借给企业使用获得利息收入。
2.2.4 经营性收入。全区仅有3 个行政村有经营性收入,穿山镇高平村将征地拆迁补偿入股企业经营,土博镇屯兵村通过打米机服务经营,土博镇甘贡村有养猪经营,经营性总收入16.63 万元,占全区村集体总收入的6.44%。
2.2.5 其他收入。全区有9 个行政村有其他收入,有因征地获得拆迁补偿款、公益林收入等,其他收入27.34 万元,占全区村集体总收入的10.58%。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问题
从近几年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情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形势堪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造血功能差。全区平均每个行政村集体收入仅2.03 万元,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有37 个,占29.1%。大多数行政村集体原始积累底子薄,可以盘活的固定资产少,且缺乏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只有依靠自有的资金、资产、资源获得集体收入,自身造血功能极差。
3.1.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行政村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源性、资产性和利息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较少,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实体经济。一些村集体把集体林地承包给经济能人经营签订合同时间较长,承包费较低,大多行政村承包期30—50年,承包费仅为1—5 元/亩,大大低于目前本地50-100 元/亩的山林市场承包费。
3.1.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和交通环境所限,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潜力也有很大差异。区政府所在地拉堡镇6 个行政村都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收入75.22 万元,平均12.54 万元,收入最高的拉堡镇拉堡村,通过房屋出租获得收入40 万元,基隆、塘头通过场地出租,收入均超过10 万元。而洛满镇12 个行政村只有5 个行政村有集体收入,尚有7 个集体经济空白村。
3.2 原因分析
柳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模式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
3.2.1 认识不足,缺乏思路。一是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不上心,认为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对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二是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源,满足于出租房屋、场地、林地、鱼塘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三是村干部扶贫等中心工作任务重,大部分村干部工作之余,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
3.2.2 缺乏良性的投资经营机制。缺乏既安全、收益率又高的投资项目,是村集体资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行政村集体没有投资经营意识,极少的村集体收入疲于应付日常运转。在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的处置上,不少村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把大部分用于没有经济收益的项目,这样势必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3.2.3 受自然条件制约。据调查分析,区位优势和水土资源等因素,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大多是临近城镇和公路沿线的行政村,通过租赁房屋、场地等不动产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地处偏僻的行政村,即使有空闲的房屋、场地,也无人租用或租金低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2.4 缺乏资金。很多村有发展集体经济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普遍存在没有资金发展新项目的现象。
3.2.5 集体资源权属纠纷未得到解决。如百朋镇龙泉村原有村属林场面积1500 亩,因1990年后被村属各屯私自发包、村屯群众个人占用种植等原因,林场管理权无法落实,村委曾以法律途径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归还权属并胜诉,但后期未能执行,管理权仍未能收回。富龙村现有存在纠纷问题的林场2000 亩,分属各村屯管理,未进行整合利用。
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对策
坚持区镇村三级联办,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共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走村级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增强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1 转变发展观念,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2)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是7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羧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的利用最小。
要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到底。要把工作精力转移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扶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各镇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
4.2 培养创业团队,带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要在各行政村配备一套德才兼备的村干部队伍,选拔一批年纪轻、文化高、观念新、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优秀党员到村干部队伍中,优化村“两委”干部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组织村干部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现场实地领受、感悟先进理念,激发村干部创业理念。通过学习、感受,激发出了村干部对抓集体经济的工作积极性,破解思想难题,从而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信心。
4.3 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充分利用村委闲置房屋、闲置的小学房屋和场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据调查,一些行政村因小学生集中办学而闲置的学校校舍和场地,建议由区教育局与各镇对接,把闲置的校舍管理权交给村级集体。个别行政村林地、水塘被个人占用,有关部门要协调处理好纠纷,把属于村级集体的资源收归村级集体经营。
4.4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适宜的产业
4.5 因地制宜,选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立足现有基础,透析本村实情,理清发展思路,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是股份合作型。引入经济实体,村级集体以资源入股,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实行合作经营。二是专业协会型。由村级合作组织牵头,采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聚集财力、人力、技术,形成合力,把技术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变现为发展优势,共同做大做强市场。三是服务实体型。对无产业资源优势或暂无发展项目的村,应创新发展思路,如成立流通、劳务等服务实体,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组织物流队伍、家政服务队伍等,承接各项服务活动。四是利益联结型。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利益有机联结起来,引导村民合作社发展适合企业进行深加工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对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产业。五是村民联动型。村民合作社与农户合作,依托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利用政府帮扶资金、集体闲置房屋、农户老宅等,挖掘当地民间传统工艺、偏方,联合创办加工制造、民族手工艺、特色食品、创意设计等企业。
4.6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要想把农村集体经济搞好搞活,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一是政策扶持。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二是财政扶持。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实体、集体增收的启动资金。各村以引进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资源开发型项目为重点,选准、选好发展项目。三是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在城市建设项目或房地产开项目中,设立提取中标合同总价款的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村级集体发展基金的条款,促进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发展,实现以城市带乡,城乡互补。
4.7 健全管理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推动村级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