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9-08-08蔡英重庆工商大学
文/蔡英,重庆工商大学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品牌建设提出极为强烈的要求。品牌依托质量、反映质量、代表质量,在市场上,品牌就是质量的代名词。必须看到,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与经济提质增效的要求还有差距,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萧灼基(2006) 认为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是建设世界级品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正有利于我国品牌战略的实施。高静(2007) 认为品牌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企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何仕光(2007) 认为品牌经济应该集中发展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群体。陈建华(2006) 等研究了企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品牌建设,如何实施企业的品牌战略。许基南(2008)运用博弈论的库诺特模型实证分析品牌联合的经济学意义,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品牌的划分类型,分析了品牌联合的联合作用,他认为品牌联合导致的排挤行为与进入壁垒能实现规模经济。李大垒(200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他认为产业集群内是否存在领头企业、领头企业是否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是影响集群整体品牌创建与中小企业个体品牌创建的关键因素。熊爱华(2008)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磁场效应出发,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有形资产,而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二者相互作用,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进一步促进强大区域经济体的产生。综述,学术界大多从产业集群、产业链以及从微观角度等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品牌发展如从促进地区经济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拟从空间的视角对2011年至2018年中国500 强企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地区经济产生何种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1年—2018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企业500 强排行榜。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表征地区经济的变化,用各省进入中国企业500 强的数量及营业额来表征品牌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对500强企业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描述与分析。
式中:HHIn为赫芬达尔指数,表征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程度;Pr为地市r 的产业转移占产业转移的比例;n 为地市的数量。赫芬达尔指数取值范围为[1/n,1],其值越大,反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度越高,越小反映集中度越低。
2.2 时间及空间演变特征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至2018年一直在持续上升,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以赫芬达尔指数表征的中国企业50 0 强在近些年的集中度,从趋势图中来看,2012年至2013年有稍微的上升,其他年份则比较平稳,这说明在2012年左右某些省份的营商环境或政策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从2010年至2018年总的趋势是上升。(图略)
从空间分布的特征来看:中国500 强企业在北京的数量最多,国有企业占比很大;其次为广东省和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次之。另外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北京市以及浙江省占500 强的企业有稍微的增长,湖南省和辽宁省占500 强企业有稍微的下降。从图表的方位来看,500 强企业几乎集聚在东部及中部,西部及西北部则分布较少,这可能与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的营商环境相关。(图略)
2.3 模型设定
本文将检验500 强企业营业收入是否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设定为如下所示的面板回归形式
其中:GDP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t年i 地区的生产总值;代表500 强企业营业收入,是本文的核心关键变量;为控制变量,代表影响生产总值的其他因素,βI代表对应控制变量的系数,I 代表不同的控制变量;εit代表随机干扰项。
本文选取中国500 强企业收入为解释变量,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为消除异方差,对GDP 和营业收入Y 做对数处理,记为LNGDP 和LNY。此数据来源于财富杂志官网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用STATA14.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文章解释变量为中国50 0 强企业的营业收入(Y),控制变量为人口数(X1)、固定资产总投资(X2)以及使用外资(X3)。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10年至2018年全国各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为削弱数据中可能的数据波动和异方差, 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看,人口(X1)与实际利用外资(X3)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7, 呈高度相关关系,回归模型中人口(X1)可能与其他某些变量存在共线性, 易导致对未知参数的估计出现有偏估计。
对共线性问题分别设立三个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模型2 的估计结果更为合理。从模型2 对应的结果分析:从解释变量来看,企业营业收入对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效应,其弹性系数为0.32,即五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32%。
在回归模型选择上, 用F 检验来判断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的选择,然后, 通过Hausman 检验和 H 检验,结论是接受固定效应模型。
中国500 强企业营业收入对生产总值影响的区域差异。根据中国五百强企业的分布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来表示东、中西部。从统计结果来看, 东部生产总值受到企业五百强的影响比较大, 弹性系数为0.567;中部和西部受中国企业500 强营业收入的影响相近,弹性系数分别为0.358 和0.346。从东中西整体来看,企业五百强的营业收入对地区的生产总值都有一个正的效用,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是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因素。
从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其他因素来分析, 一是人口因素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中部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弹性系数更大且更加显著。间接的说明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人才创造价值,科技比较发达;中部和西部的差异不是很明显。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弹性系数皆为负,中部和西部在5%的水平下显著,但是东部地区在5%的水平下不显著,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为负,这可能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难以在短期内创造价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010年至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企业五百强的分布变化及营业收入的不同来测算其对地区经济有何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是中国五百强的营业收入对地区的经济有明显的正效应。二是人口因素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液具有正的效用,但是东中西部的效用具有差异,相比较而言,东部经济受人口因素的影响稍小,中部和西部受人口的因素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比较好,更多的是依靠科技,人才等创造价值。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负效应,这可能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地区可以利用其地区优势,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地区品牌,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要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通过建设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综合治理环境等方面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制定适宜的地方税收政策。三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