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培育途径的实践探索
2019-08-07周大崴
周大崴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向城市转移,而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就业压力问题,而与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凋落,缺乏建设性人才,因此如何能够缓解城乡用人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培育途径做出了相关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促使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从而解决我国当下的用人矛盾激化问题。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有一部分十分特殊的学生,就是农村户籍的学生,与城市籍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缺乏就业所必需的社会成本,若是想要留在城市立业扎根,就更是难上加难。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的农村亟需建设人才,对于这些城市就业困难的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也许会是更好的出路,因此探索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培育途径,是解决当下社会就业矛盾的可行措施。
1 政府途径,建立多渠道支持平台
在培育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必须要为这些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支持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返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1 改善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条件
在培育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過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大学生回到农村后能够干什么?只有确保他们回到农村后有事可做,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返乡。为此政府应该结合村镇建设需求,协调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在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等方面设置岗位,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平台。此外,政府在帮助大学生促进就业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改善创业环境,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同时,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如农村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就可以鼓励大学生在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方面加大创业,而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地方网络信息不发达等创业限制问题,政府应该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从而为学生的自出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1.2 完善返乡就业相关优惠政策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是需要有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持的,第一要从人事、户籍、经济等方面进行政策改革,如要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更加平等的社会保障机制,包括子女教育、生活保障、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多个方面,帮助这些返乡大学生解决所有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返乡意愿。第二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道路中,应该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和实习见习制度,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就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第三专门制定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鼓励政策,如对于毕业后有意愿回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并且能够做到服务达到一定的年限,他们大学期间的学费,可以由国家代偿,并还可以免收返乡大学生的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管理费。相信在这一系列的政策完善下,一定可以促使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愿意返乡就业。
2 高校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长,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逐渐缩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形势下,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必须要做出改革,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整专业结构和教育内容,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促使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心态,把握好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就业创业,对此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发生变化,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可以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人才是极度需求的,因此高校必须要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科学地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市场需求量身定制教育计划,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保障。如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是当下的一种时代趋势,对此学校就应该积极地开设与农业推广技术、市场营销、生态旅游建设、移动互动网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提升返乡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回乡返乡。
2.2 做好学生就业引导工作
农村籍大学生通常受传统观念思想严重,自小受到的教育观念是走出大山,扎根城市。对于他们来讲,返乡就业是十分丢脸的一件事情,因此他们毕业后宁愿在城市之中挤破头,也不愿意返乡就业。鉴于农村籍大学生的这种心态,在高校教育工作管理开展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如高校要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建功立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观,做出更理智的就业选择,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回馈家乡回报家乡的决心,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受挫折能力和抗打击能力,高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与就业创业有关的挫折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这些农村籍大学生树立返乡就业创业的决心。
2.3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平台
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处于空白,并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学校只给予学生理论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平台。为此建议高校聘请专业教师或相关领域创业成功人士给予指导,使农村籍大学生迅速地了解乡镇创业模式、管理模式及与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知识,从而使他们尽快地熟悉当下的农村资源环境,并从中发现可行的创业机会。同时高校还应该专门组织农村籍大学生进行实训,如学校可以与政府部门或者村镇企业展开合作,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促使他们尽早地了解乡镇农村工作岗位实际情况,并在实训工作之中积累经验,这也将为学生未来的返乡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3 家庭路径,亲属应采取支持态度
农村籍大学生不愿返乡的重要原因,与家属的不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如中国素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父母供学生上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走出大山,永远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因此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往往面临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家庭的理解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家人摆正心态,给予支持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这个问题上,学生家长一定要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摒除传统的择业观念,通过家长的心态摆正,从而给予子女有力的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并为他们增强返乡创业的信心。
3.2 亲属减少舆论,鼓励帮助
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返乡农村籍大学生遇到的最大的心理困境,并不是父母不理解,而是周围亲属邻里的冷言冷语,因此亲属邻里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氛围,对当下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并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返乡学生,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家庭、亲属、邻里的舆论对返乡大学生的态度,对他们能否顺利返乡就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多的批判只会使他们陷入迷茫和颓废状态,因此,建议当下的社会媒体可以做出正面的宣传,从而帮助更多的农村家长解放思想,对学生返乡就业提供理解和支持。
4 学生路径,自主树立返乡创业意愿
农村籍大学生若是想要更好地就业创业,就应该主动地调整观念、摆正心态,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身的理想和价值,不盲目择业、不随波逐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自主树立返乡的意愿,对此笔者建议。
4.1 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农村籍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职业生涯规范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关系着学生未来终身的职业道路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農村籍大学生必须要明确,职业发展是受到社会需要和现实制约的,只有综合各种因素的职业生涯规范,才是真正科学的,才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此外还应该将自身的职业梦想融入到现实的中国梦实践中,客观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如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时期,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拥有着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返乡就业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能够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是无限光荣的,只有当学生的心底里有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促使他们毕业后,愿意返回家乡就业创业。
4.2 积极积累个人社会资本
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容易出现社会资本不足的情况,导致在返乡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建议返乡农村籍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拓宽和积累的自身的社会资本,从而自主地解决返乡就业创业难题。一是积累血缘关系群体资本,对于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当地社会之中往往分布着与自身有血缘关系的群体,这些群体有处于中等阶层,也有处于上等阶层,是自身最稳定的社会资本,农村籍返乡大学生要积极地正取这些群体的支持,从而获取相关的社会资本。二是业缘群体资本,主要是指读书期间获得的一些社会资本,包括老师、同学等,他们知识经验丰富,对促进自身成长可起到积极作用,对自身的返乡就业创业信息获取和机会获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农村籍大学生要善于积累个人社会资本,并要学会扩大自身的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本,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这对返乡就业创业是有很大好处的。
5 总结
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长,使得城市就业需求岗位越来越少,而比起城市籍大学生而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并且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而当下正处于新农村建设时期,国家对于农村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很显然返乡就业也并非易事,多数的农村籍大学生并不愿意返乡,因此能够探索出可行的途径,培育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十分重要,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矛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竺正海,肖红霞.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5).
[2] 刘爱荣,沈荔丹,刘英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04).
[3] 赵军,马腾.基于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XX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11).
[4] 蓝德富,张国喜,赵世友,廖宇辉.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意愿调研与认知度分析——以南昌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