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红和她的夏布绣

2019-08-07侯萍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4期

侯萍

【内容提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夏布艺术与刺绣艺术,开拓创新,将有着千年历史的江西民间刺绣升华为如今的夏布艺术刺绣,成为江西代表性绣种。而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是张小红心中铭记的使命,她自费创建夏布绣博物馆,集抢救、保护、收藏、研究、传习等功能于一体,免费开放,向世人展示着江西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为夏布绣的传承提供着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江西刺绣 夏布绣 张小红 夏布绣博物馆

兒时跟着姑婆坐在枣树下用夏布绣花的场景始终萦绕在张小红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作为江西人,她对夏布有着天然的情感。夏布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上乘面料,在唐、宋时期被选为贡品,而又以江西出产的夏布为优。用苎麻作为原材料纺织而成的夏布,是江西沃土的馈赠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样有着地方特色的江西民间刺绣,随着时代的变迁,刺绣技艺几近衰亡,经张小红多年的挖掘、探索和创新,使得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刺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拟宣纸之质感,承水墨之神韵,以夏布为载体的艺术刺绣,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最终成为极具赣地特色的艺术之花。

2014年,夏布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夏布绣申遗的成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的努力密不可分。

生长在江西的张小红,骨子里透着南方女性的才情与优雅,又不乏北方女性的大气与豪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勤奋、淳朴和母亲的善良、热心一直是她儿时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养成了她坚韧不拔、努力奋进和质朴执着的性格,通过自身多年的不懈努力,她从一个下岗工人,成为今天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小红自幼随祖辈学习民间刺绣,在经历过离岗之后,心中又重新燃起对刺绣艺术的渴望,想以自己热爱的事为生计。当看到苏州艺术刺绣作品的那一刻,她惊叹于苏绣的精美,久久驻足,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刺绣的魅力。为了学习艺术刺绣,经天津辗转来到苏州,在苏绣师父的指导下,天资聪慧的她逐渐掌握了花卉、动物、山水、人物等多种纹样的绣法,并得到了师父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赏。学会了这门手艺之后,她怀着对师父的感恩之情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时的她有了更多的想法,想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了解、学习这样美好的一门手工技艺,同时也为没有工作的妇女提供一项生存技能,回报社会。她将下岗赋闲的巧手妇女组织到自己的家中,从“百年刺绣史”开始讲起,把学到的刺绣知识和技艺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

对夏布的情怀加之对面料材质的敏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开班授课,在许多妇女学会艺术刺绣之后,张小红又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用夏布作为绣地进行刺绣。但成品的夏布平纹布纤维硬度高,再加有一层植物胶附着在纤维之上,作为绣地很难行针,更不用说自如地去表现各种针法,那么首先就要对夏布进行改良。张小红和她的爱人试验了各种办法将其软化处理,在降低夏布硬度的同时,又要保留夏布本身的肌理、质感、色泽。他们还与夏布作坊工人沟通绩纱纺线与染色等,参与各个制作过程,历时半年多时间的摸索,终于将成品夏布改良成柔软度适中、色泽典雅、经纬线肌理效果自然的绣地夏布。有了理想的绣地,她开始确定适合的刺绣题材和风格,以及刺绣针法。与四大名绣所用的光滑、细腻的丝绸绣地不同,夏布呈现出来的粗犷和古朴的韵味便不能照搬平、齐、细、光等刺绣针法,同样,最终呈现出来的也一定不是光、艳、平的视觉效果。带着这样的思考,张小红又开始学习画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她对中国古代写意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白、概括、虚实所表达出来的意境,高古悠远,大气自然,这正好与夏布的格调相符。通过不断研究、试验,她发明了透底针、通透乱针、芝麻针、浅浮雕针等针法,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表现写意山水画的虚实通透、层次分明、疏密有间。凭着她对刺绣艺术独特的领悟与诠释,以及开拓性的创新理念,在传承传统刺绣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最终将古朴的夏布艺术和文人水墨丹青绘画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肌理质感、物体空间和绘画神韵的和谐统一,开辟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从民间刺绣到艺术刺绣 —“夏布绣”的创新,让本已没落、无人问津的民间刺绣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并突显地方特色,由此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的空白。

张小红所创新的夏布绣工艺及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9项,获准注册“夏绣”、“渝州绣坊”等五个商标,其中“夏绣”商标获江西省著名商标,夏布绣作品先后荣获“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金、银、铜奖90多项,有14幅作品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刺绣艺术馆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和国外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收录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刺绣艺术精品作品集《群芳争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的《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典籍和文库中。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只属于一个民族,也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张小红带着她和弟子们的夏布绣艺术精品,多次走出国门,赢得了国外专家学者的赞赏,并被德国特里尔城市博物馆收藏。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小红除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夏布绣艺术,还热心公益事业,通过多年的学习、走访、调研,她深知对民间刺绣绣品及文化的保护和夏布绣传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自付资金,不惜负债建设了一个公益性、专业性的夏布绣博物馆,以江西传统的民间刺绣文物及夏布绣艺术刺绣展示和活态传承的传习为主要内容,集抢救、保护、收藏、研究、传习等功能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地域民间刺绣及其创新,使之真正成为展示和传承非遗技艺,浓缩地域特色,服务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生态和谐的窗口。

夏布绣博物馆位于江西新余市城北长林路666号,馆建古朴典雅,建筑面积650平方米。馆藏藏品达1300件(套),其中,江西民间刺绣文物类1200件,艺术刺绣100余件,来源于传世、收购、征集、复制、创作等。

民间刺绣文物多为百姓穿戴、生活及祭祀用品,如:肚兜、口围、裤脚边、帽子、袋类、挂件、鞋、衣服、云肩、枕顶、桌帘、帐帘、百花帐、万民伞等。藏品形制多样,色彩丰富,纹样题材以动物、花卉为主,取其富贵、吉祥、长寿、平安等祝福之意。这些民间刺绣文物不仅真实地反映出当地传统民间刺绣样式及特色,旧时民间百姓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时代样貌也都通过这些物品一一展现出来。如赣南客家童帽保暖性能好,美观大方,是乡村儿童外出的重要装饰,也是当时外公外婆必送的礼物,借此表达情感愿望;馆藏清代三寸金莲鞋,表现了宋朝以来广为流传的小脚审美;清扇袋、笔袋等物品上刺绣有书法诗词,反映出当时赣地文人的审美情趣。馆藏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刺绣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刺绣艺术研究和人类学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可考证资料。

艺术刺绣展区主要展示的是夏布绣的精品刺绣。一行夏布,看似粗粝,抚之却是柔软;一件夏绣,看似平淡,品之甚是雅致。夏布艺术与刺绣艺术交相呼应,相輔相成。融合了夏布自然肌理及水墨丹青的绘画神韵,使夏布绣作品色泽古朴,典雅深沉,绣地的特性和特有的刺绣工艺及灵活多变的针法,组成了夏布绣独有的语言体系。张小红的夏布绣艺术作品,有意识地使夏布肌理显现,似空气在画面流动,同书画中的笔墨气韵相得益彰,彰显出其作品特有的朴拙澹逸、清旷淡雅、拙中寓秀的风格特征,最后融汇成古拙的文化艺术形态。

除了绣品展示区,馆内还设有夏布绣技艺展示区与传习所。张小红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她先后免费培训了2000多位绣娘,其中有三位被评为“新余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带领着传习所的绣娘,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以写意山水为主要题材,探索不同题材和针法的表达。繁华复杂的绣品,要靠简单纯净的内心去创造,毫无杂念,不求回报的付出,只因对夏布绣由衷的热爱而生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支持着她不断地学习、创新、传承!

植根于赣地的夏布绣艺术,不仅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夏布绣的传承,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传承,张小红的坚守和努力,让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她创建的夏布绣博物馆作为集历史、科普、艺术为一身的知识宝库,以馆见史、见物、见技艺。随着国家对非遗事业的支持,出现了许多投机取巧,借机赚钱的谋利之人,而在红尘纷扰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何种诱惑,她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钻研技艺,向世人展示着江西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为夏布绣的传承提供着全方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