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

2019-08-07舒光强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全球化

舒光强

【内容提要】中国文物修复的现状,因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修复理念的碰撞与科技的介入,喜忧参半:喜者,它能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可以丰富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机,促生出新的保护和修复技艺;忧者,它将导致传统技术系统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模糊化,冲破以往的历史累积,削弱其固有的思想文化内核,甚至消解它的边界,造成异样的多重价值评判。各种理念和方法在开阔修复师与学者眼界的同时,又滋长出不同程度的束缚,各类方式、方法空前增多,同时又丧失了固有的標准。中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应当立足于传统,激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征,借鉴外来优秀方法,为我所用,重新提示我国文保工作未来发展的某些可能性。

【关键词】文物修复 保护与修复 全球化 中国化

2019年6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约有200余人参加,可谓是盛况空前。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意大利、俄罗斯、美国、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作大会发言。分设有无机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机类文物保护与修复、修复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环境与专业人才培养四个专题会场。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修复师作分论坛发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主办方为会务的设计、专家的接待和食宿等方面都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会议内容既针对时弊,又高瞻远瞩;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操作。研讨主要围绕文物保护和修复理论研究、实践操作、人才培养和教育等主题展开,各位专家学者、修复师各抒己见,表述自己对文保工作的理解、看法、体会和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高屋建瓴者。

这是一次极具现实意义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对诸多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乐观与担忧同在。认清这一现实是进行中国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我们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性的一个必要前提。看清现状,并总结其得失,反思其利弊,这是当下摆在文保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眼前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共享人类成果,文明互鉴,彼此联系,又彼此独立。由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培壅涵养出来的各种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原则相互碰撞,新思维、新材料、新方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在文保工作中广泛运用,科技代替人工的趋势显著,人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的主体性有所弱化,借助各类设备来辅助操作的情况明显增多。有关文物学的学科发展进一步深化、细化的势头加强,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式、方法出现了多种类型,突破了先前的单线式传承,正向多元化发展,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延伸。

这种现状喜忧参半:喜者,它能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可以丰富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机,促生出新的保护和修复技艺;忧者,它将导致传统技术系统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模糊化,冲破以往固有的历史累积,削弱其固有的思想文化内核,甚至消解它的边界,造成异样的多重价值评判。各种理念和方法在开阔修复师与学者眼界的同时,又滋长出不同程度的束缚,各类方式、方法空前增多,同时又丧失了固有的标准。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有一个深刻、客观、系统的认识,同时对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方法和技术有一个全面、理性、科学的了解,借鉴其优势,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在谈及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时,既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疆守传统,一味夸耀自己如何文明光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亦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国外方法,削足适履,死守原则理念,将其不加改造的使用,简单粗暴的运用在我们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实践中,更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他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技艺方法。

文物保护与修复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有多个价值评判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各国的历史传统不一样,相关法律、法规亦有区别,民族习俗各异,社会制度和职业分工亦不同。理念原则、技术方法是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域文化土壤中滋生成长出来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环境。文物是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产物,其在产生之时便具有独特性。若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不注意到这些实际问题,没看到他们的特殊性及其多样性,仅凭片面的理论和知识,岂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世界各地文保工作,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征,每个国家都有属于本民族的技艺之“道”。这次国际性学术研讨的目的在于寻找到人类社会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一个共性,并发现其独特性和差异。然后共同去信仰它、尊崇它,不偏离民族、地域、政治、学科,为整个人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寻找到一个跨越种族肤色,共尊共信的理念原则。人同此心,心向此理,正是这次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世界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各个国家的文保工作应当立足于这一现实问题,夯实建牢这一基础,从“民族性”出发,放眼“世界性”。就中、西文物保护与修复而言,这两者一定要区别对待,“拉开距离”。这是每个国家、民族文保工作者应该有的一种基本态度。我之所以不惮其烦的讲述这件事,是因为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若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和把握好,在方向和导向上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再者,承认“民族性”的不同,大家在探讨和探索文保工作的具体问题时可以回避不同地域而引发的派系性纷争,出现四分五裂、各持己见的情况,对保持世界文物固有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生态大有益处。

“和而不同”是中、西文化共同的特质,也是文物保护与修复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和”是由诸多差异性构成,它的前提便是承认“不同”的存在,如果都是一样的,便无所谓“和”了,“和”自然就不存在了;“不同”乃是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一个系统范畴之内。“和”是由“不同”组成,“不同”与“和”共生。中国人讲“与人和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共同性,我们应该遵循这种规律,正视差异性的存在。

“天下同归而殊途”这是中国的一句至理名言,语出《易经·系辞》,对中国社会和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首先承认宇宙万物的差异性和不同,在治学和行事为人上,对待事物的途径和方法都应该区别对待。虽为不同,亦绝非对立,相反,最后都会“万法归一”,最终会走到一起。西方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中国与西方社会对待此类问题亦是如此,并无太大的差别与分歧。

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问题上,承认各民族的不同,并非是固步自封,狭窄门径,搞小圈子,搞宗派,排除异己,若这样,会导致贫血化枯干而亡。相反,在学术研究和技艺探索上不要有门户之见,尽可能的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方法,为我所用。《国语·郑语》里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只有相同,没有差别,结果便是无以为继,只有和而不同,才会相生相克,充满活力,禆益于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财政扶持有多有少,研究者的素养有高有低,操作者的手艺有优有劣……似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物都处于不同的复杂环境之中。文物保护,不能脱离其语境,空言保护。此犹如庸医操峻剂,不仅谋财,并会致命,必会自食其果,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世界各地的文物,以保护为名义遭到破坏之事屡有发生。由于保护和修复方法不当造成文物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及经济价值流失的情况也绝非孤例,这是一个值得世界各国文保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中国文物的修复,自有其特征,简而述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历史悠久,从可查的文献看,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二是一脉相连,从未间断,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和兵火战乱而中止;三是多样性,中国地跨亚、温、热三带,地域广阔,同一种技术,因地域不同,彼此阻隔,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四是详备性,中国的历史文物不仅有大量的实物流传,还有不少的官书、诗典、笔记书札、方志等文献记载,对文物的工艺流程及审美价值等有着详尽的描述。此外,文物种类繁多,不胜缕举。

文物的修复,最终需要修复师来实际操作。回望历史,中国的匠人是极注重自身的技术、技艺和技能的,也极看重“人文精神”的提升。宋代的米芾、明朝的周嘉胄不仅是书画修复师,自己本身就是大学问家,在多个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中国的文物修复师也极看重道德品质、人格信誉及文化素养的提升,我们常说的德艺双馨是对其美誉褒赞之词,也是匠人期待到达的理想之境。

我常说,包括文物修复师在内的中国优秀匠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匠、宗匠、哲匠,像中国的“士君子”,在此处却有特殊的意思,“士”指的是优秀匠人,“君子”则是指中国匠人的技艺品行及在从业过程中逐渐具备的人格品行。就整体的中国的文物修复匠人而言,其内里往往包含着一种人文精神,隐约的表现在技艺与修养上,所以中国的文物修复往往是哲思的、历史的、道德的、人格化的、精神性的。他们对“道”的追求,终身乐此不疲,孜孜不倦。这样的文化传统,对文物修复师们是莫大的鼓励,也是他们的信念企求。他们感觉到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的追求,有朝一日便可达到“技近乎道”的致臻水平,每位匠师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人人平等,人格尊严受到平视的敬重。中国匠人的这一历史文化传统,在历代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功效,激励着匠人们提高工艺水平,精益求精,同时使匠人们的内心得到安慰和满足。

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近二百年以来被彻底打破了。中国文物屡遭劫难,先有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后有抗日战争,文保工作在限制中发展,在各种束缚和挤压下成长。列强入侵,烧杀掠夺,无不用其极,各种战火丧乱,生灵涂碳,民不潦生,此等环境之下,自然无法顾及文物之保护,国民之忧虑皆在谋富强、求独立、探索未来。此种状况,时间之长,所涉地域之广大,足以击伤民族之元气,文物之衰退。可比唐末五代十国之丧乱,造成了国家文物遗产的退缩和凋零。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及其城市化进程,对手工技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这一现状,目前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变。

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立法层面、行业规范、知识产权、提高传承人待遇、加强相关文化生态建设以及税收制度等方面进行扶持。这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目前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迫切问题,也是最大问题,仍是在我们历史传统的基础之上,去重建、重构这一传统,再次激活积淀深厚的底蕴,发扬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征,借鉴外来优秀方法,重新提示我国文保工作未来发展的某些可能性。

我们的国家现在繁荣富强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从战略层面提高文化“软实力”,希望中国的文化技术能“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却蓦然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技术在全球化、城市化、商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日趋萎弱,各种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甚至濒危消失,这样的境况不仅在中国出现,世界各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中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扎根于本民族,从传统中继承发扬,从历史文化中传承,去寻找,并总结归纳,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文保行业,往往不愿探求本源、立足现实,而是喜欢照搬西方模式,拼命抄袭理论,一味固守理念原则,这种做法真是缘木求鱼。有些甚至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对本民族文物的文化精神、审美特征、历史意义没有挖掘。这是一个有待改变的现实,如何重构文物保护与修复这门学科,如何传承并传播好这门技艺,如何处理好中、西方理念和方法,如何借鉴运用,如何加以改造融合,是我們这代文保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猜你喜欢

中国化全球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全球化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