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2019-08-07蔡天丽

理论观察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内涵德育教育

蔡天丽

摘 要: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养成良好思维品质与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于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们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道德价值走向与文化传承。对此,重视幼儿学前教育的德育工作尤为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途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公共秩序的遵守、爱国情感的培育等内容落实德育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150 — 03

引言:在多元化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道德缺失现象已经逐渐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年龄阶层。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青少年违法犯罪、违反公共秩序、毁坏资源的现象,在与人交往时也会表现出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缺乏互助精神的状况,凸显我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危机,急需在幼儿时期渗透德育教育,大力弘扬道德新风尚。

1. 幼儿德育教育的内涵

1.1德育内涵

国内学前德育教育理念最初是由陶行知、陈鹤琴险胜提出,他们主张行为教育与语言教育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而行教重于言教,这就表明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的行为教育对幼儿的道德培养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提倡要着重养成幼儿健全的人格,即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陈鹤琴先生则强调在施行德育教育时,应当重视幼儿与自然、社会的接触,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亲自体验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立体的知识与经验,主张生活化教育,即把书本知识与典型案例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中,他还提出了‘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其中社会活动便是品德教育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德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古老话题之一,从古至今有不少著名文集和典范教材对德育作出了诠释。如《颜氏家训》在道德修养方面上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都起着重要影响。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在网络媒体的刺激下,人的成长与生活环境愈加复杂,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孔融让梨》、《二十四孝图》等典故到如今的对人的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理失衡、亲情丧失等事件,各种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学前教育期是一个人个性品质开始养成的关键期,人格、品行的培养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点板块。开展德育,完成德育任务是适应时代需求、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面向21世纪,我们不仅要适时更新学前德育内容,还要具备高度的负责精神、合作精神,认清幼儿德育现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摒弃‘重智轻德的旧思维,创新教育方式。要积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特别是对良好品行的學习上,要内化为自身素养,围绕他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识等内容,切合时代改革,从而提升德育的时效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1.2德育目标

学前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幼儿初步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养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诚实守信、勤学好问、团结有爱、勇敢礼貌、遵守纪律的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学前教育德育的目标应当从情感入手,这也与幼儿的认知规律相匹配,特别是情感教育中的‘五爱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凸显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

1.3德育内容

学前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应当包含社会性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三大板块。

其中社会性教育囊括三个方面:一是每个幼儿都要自觉以老师提出的规范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幼儿德育的核心,反映了对人道德行为与人际关系确立的基本要求。二是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幼儿要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升国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尊敬长辈、热爱同学、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等,能够使用礼貌用语,倾听别人讲话时不能东张西望,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热爱集体,乐意助人,积极做好事,爱护公物等。三是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为了让幼儿更好、更快适应社会这个群体生活,需要尽早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在人际交往中逐渐熟悉身边的人或事,学会了解别人,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家长、老师、邻居等群体的关系。

个性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如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诚实、勇敢、坚强等意识,这些品质的养成对于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特殊政策与国情衍生出一代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表现出较强的自主精神,与此同时,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浮出,如自私任性、独立性较差等,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个性塑造进行纠正和培养。

创新教育是笔者对幼儿德育的另一补充。与其他教育内容类似,德育内容也要及时更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在人的价值体现上进行完善,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往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忽略了幼儿个体价值的认知,而只是一昧地把幼儿培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的人,这种伦理式教育制约了个体的创新发展。汤萌在文中提到:根据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观发展趋势,应当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将思想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统一到德育中,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环保意识、人道主义、和平发展意识、合作意识。同时,开放包容意识、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德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我强化教育、自我调适、自我激励等,有利于幼儿对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净化,同时也有助于教育者与自我意识取得同化效应。对此,广大德育教育者应当充分借助能够充分体现人的自主性的自我教育方式,让幼儿能够在内心体验、民主讨论、独立思考分析中知晓自己的价值。

1.4德育意义

一方面,德育是幼儿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包括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品德养成、性格与情感的培养等。国内外大多数教育家都认为意志养成要比天资重要得多,从学前阶段便开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后期的探究式学习中也有促进作用,比如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与想象力都能始终保持在较为活跃的状态,对于一些挫折也能勇于承担。这与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这一理念相吻合,也说明了意志力培养对个性成长的作用。调查显示,成就与智力并没有正比关系,最大的差异就表现在意志品质的不同。此外,性格也是个性成长的重要内容,由情绪、理智、勤奋等多个特征所构成,这也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心理力量。理智能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体会外界事物,减轻外界的干扰;注意力的稳定性能够让幼儿独立思考,主动他那就问题;勤奋则能锻炼幼儿的体力、智力等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德育也是培养幼儿情商的需要。当代社会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中,由于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任性的性格,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独立能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些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对此,幼儿园还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取得合作。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系列德育措施,能够尽快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对此,学前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德育老师作为幼儿德育的主体,与家长的根本区别便是更具专业性、科学性,因为他们有着更加丰富、具体、先进的教学思维和知识,能够客观地认识到幼儿在品德、个性、能力上的不足与优势。在德育这一方,老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敏感性,正确看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不能仅仅迎合家长,追求升学率和社会影响力便对幼儿的品德教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首先,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喜爱来到幼儿园的每位孩子。高尔基曾说过:“只有爱,才能真正教导好孩子。”在孩子的心中,老师就代表着与家长不同的温暖与神圣,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近年来,国内经常曝出幼师虐童事件,手段极其残忍,不仅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损害,更是让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作为一名幼儿老师,理应对所有受教对象一视同仁,遵守职业操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增强责任意识。在德育中,老师给以的爱是塑造幼儿美好品质的无形力量。其次,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与当代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德育,不應只是老师向孩子的单向教育,而应当是师生的互动。在学前阶段更要注重对幼儿自律意识的培养,基于尊重孩子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建立品格结构。经常性地组织幼儿探讨生活常识与社会道德规则,比如为什么提倡节约粮食?为什么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喊叫?为什么要尊敬师长?为什么要团结互助?通过讨论让幼儿深入理解这些道德规则,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园内组织活动,大胆发布自己的建议,增强主体意识。

2.2科学选择德育内容

学前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认知决定了对外界事物与环境改变的感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应当根据这些特征科学择取,不能把成人世界的道德认知强加在幼儿身上,例如‘社会主义的内涵等等,这些对于幼儿来说显然太过抽象。他们并不理解什么事社会主义,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热爱它。与幼儿心理特点不符合的德育显然是盲目且低效的,讲解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德育内容的选择还要注重差异性,避免一刀切现象。德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正处于行为、思维初步养成阶段,他们对成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礼仪保持着较高的新鲜度,对此在内容上存在广泛性。老师可以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习惯放在首位,如卫生习惯:吃饭前、上厕所或者摸了不干净的事物后应当洗手;不乱扔垃圾。又比如生活习惯:养成自律意识,节约用水、用电,不挑食、不浪费粮食。规则习惯:午睡时不打扰他人;不对着人打喷嚏;上下楼梯靠右走;过马路看红绿灯等。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做错事主动承担并向当事人道歉;学会用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用语。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老师还要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学会感恩,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社会。要懂得自尊、自信、自爱,培养自主、自控的能力,锻炼独立自强的品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情感等。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在每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高尚的品德其实就在身边。

2.3创新德育方式

在幼儿的心里,老师代表着权威,一言一行都受到幼儿的关注和模仿。因此,老师自身就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严于律己,规范行为,从而深刻地影响幼儿的道德品行,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发现幼儿园内的地上有垃圾时,要自觉捡起来放在垃圾桶内;用餐不浪费一粒米;保持衣物的整洁;与其他老师见面主动微笑打招呼;做事有始有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幼儿。另外,可以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培养幼儿。当前很多老师用游戏的方式来丰富德育活动,这也是幼儿最为喜爱的活动形式。他们可以在玩耍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道德情感。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表演情景剧,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不同的美德,获得对正确行为的辨别能力。例如《对与不对》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是与非、对与错。活动过程如下:

情景一:小红摔倒了,小明立马跑过去扶起她,但是小月却不理她。

情景二:一组的小朋友相互交换玩具,大家都很开心,但是二组的小朋友却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并且还抢夺争吵,最后大家都不开心。

通过系列情景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又比如情景剧《孔融让梨》,组织几名孩子模拟当时的场景,让孩子理解谦让的美德。诸如《开商店》游戏让学生知晓何为诚信,初步建构与人交往的能力;《我爱我家》游戏,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热爱家庭。通过种种游戏活动,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基本情感观、道德观,对于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增强自制力、责任感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尊重意识、谦让意识、合作意识。

3.结论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应当与幼儿生活密切关联,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基础认知。有机统一幼儿园、家庭与社会活动,选择合理、亲切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步养成乐观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成年人。

〔参 考 文 献〕

〔1〕朱焕芝.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评《学前儿童德育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

〔2〕周波.探析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才智,2016,(22).

〔3〕商文媛.当代我国幼儿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7.

〔4〕王玉华.当前幼儿园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5(Z6).

〔5〕吴原,李峻.自爱:道德的源头——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内涵德育教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