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实现策略
2019-08-07范红艳
范红艳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怎样提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要做好研究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教学重点一直放在了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讲述上,造成了学生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不足。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发展中要做好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对阅读与写作进行深度研究可以看出,写作与阅读主要是对书面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可以说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阅读是在写作以前进行的,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递进关系,如果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教育中要從表面入手,进入到深层次中去,清楚认识到阅读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二者之间不仅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往往是分开进行的,这样也就影响到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上出发,借助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模式的措施
2.1借助问题促进学生联想
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不同的单元中有着不同的主题,所以对加强阅读与写作联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上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出写作的欲望,找出其中的规律,在写作中也就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利用。但是受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当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或是面对不熟悉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可以从导入阶段入手,给学生设计好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上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What do you want from this article?由于问题是从学生的知识经验上提出的,所以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在进行文章教学时,教师还要从文章内容上出发,提出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过低,则会降低学生的思考欲望。所以针对这一现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能够产生出学习的欲望后,也就可以自然的重视问题,从而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实现理解与学习的目标。
2.2开展阅读归纳,总结有效信息
掌握好归纳的方法就是要在阅读中对所遇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此来运用到写作中去。所以说在教学中要从归纳与总结上出发,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要从培养学生归纳与组织语言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加工。可以说这一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所以也就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地阅读文章,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提炼与总结,并采取新型的方式来表达。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还要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阅读,实现对框架的提炼与完善,帮助学生掌握好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提供支持。如可以组织学生将学习中的solutions等进行归纳,从而理解好文章的框架,产生出清楚的认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语言组织练习来实现替身给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当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掌握有效的信息后,也就可以熟悉好句型,实现了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继续写作与学习奠定基础。
2.3组织学生进行仿写
当完成阅读的积累后,也就可以让学生对写作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也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利用与巩固的目标,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发展。如在开展写作以前,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好运用的方法,为写作提供素材。在写作中要从具体的方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上出发,完善文章的框架结构,同时还要将写作规律展示出来,加之在语言与句型的有效运用下,以此来实现对文章的深度表达。当学生产生出写作欲望后,也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但是也要做好经验的总结工作,为学生的继续写作奠定基础。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等,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真正实现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时,要从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上入手,通过复述、仿写、理解与缩写等方法,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潜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特点,保证教育的合理性,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去,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