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下的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

2019-08-07刘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改进

刘艳

[摘 要]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很浅显,与生活现实高度相关,有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但多是碎片化、散乱、模糊的。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并以此为起点,补充学生未知的部分,还可以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没学会的学生。

[关键词]前测;长度单位;教学改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继“米和厘米”后学生要研究的两种长度单位,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操作经验,因此只要求学生能在度量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直观大小,并能将全部长度单位整合起来理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不再神秘,虽然没有正式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早已听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台阶,设计省事省力的教学活动。

一、前测结果与数据分析

前测问题:

①你见过哪些长度单位?

②各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联?

③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钓鱼竿长4( )、 火腿长20( )、绘图彩铅长15( )、小麦宽2( )。

第①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回忆起学过的厘米和米,对即将学习的分米和毫米是否有所了解。第②题考查学生是否清楚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分米和毫米与前两者之间的度量关系,因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四个连续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难点。第③题是考查学生对这些基本长度单位的运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名称与换算掌握得再好,也只是建立了语义上概念,如果不能准确估测现实物品的长度值,没有实际测量对比,就无法形成稳定、直观、持久的认识,所以测查学生对生活常见物体长度的估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量感。

通过上述调查可知:学生对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约五分之二的学生见过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清,应用能力不强。

二、让学生吐真言并认清现实

苏教版教材“认识分米和毫米”中,例1先是介绍分米,通过度量一个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总结出“10厘米折合1分米”、“20厘米折合2分米”的单位级差。但学生的铅笔盒形状各式各样,显然,课本预设与客观现实使学生的操作实验发生冲突。因此,为了让教材内容切合、服从实际,笔者将毫米的认识提前,设计了度量硬币宽度的探究性活动——测量硬币厚度,此操作具有一定挑战性,且有效回避了铅笔盒尺寸不一致的现实矛盾。前测显示,少部分学生对毫米是有所了解的,不作任何点拨,学生在测度硬币厚度时,自然会发觉不够1厘米时,需要设立更小的度量单位。这就让学生领悟到引进毫米做单位是现实需要。

【教学过程1】

师:刚刚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而毫米和厘米都是分割标准单位“米”而得到的,它们都比“米”小,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吗?

生1:还有分米。

师:谁知道1分米具体有多长?

生2:1分米相当于10厘米。

生3:1分米除了可以兑换成10厘米,还能兑换成100毫米。

……

师:同学们都已经无师自通了,这样我们学起来会更轻松。

评析:上述关于分米的教学环节,正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起點之上。虽然分米比毫米的应用更为广泛,但是毫米是更基础的长度单位,用毫米来构建厘米,再用厘米来构建分米,不仅可以论证长度单位进制的科学性,还可以串联起三级长度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每10毫米换算成一个上级长度单位1厘米,每满10厘米换算成一个上级长度单位1分米,每满10分米换算成一个上级长度单位1米……层层递进,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信息的共享交流中每个人都能获得收益。

三、分组研学,让学生教会学生

通过前测发现,起点较高的学生比例很少,多数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厘米和米的对应关系来延伸认识的。教学时如果一味照顾起点高的学生,那么多数学生就会被忽视。因此,笔者帮助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征时,先列出提纲,让学生根据学习提要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2】

师:你知道哪些关于毫米的知识?分组交流,解答三个问题:

①在刻度尺上认定1毫米;

②在刻度尺上数刻度条数,看看1厘米里面包含多少个1毫米;

③周围有哪些物品的某一条棱边的长度是1毫米?

师:这是两根毛线(分别长10厘米和30厘米),你能一眼认出哪根长1分米吗?

(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长的那一根,一种认为是短的那一根)

师:双方各执一词,如何检验呢?

生(齐):测量!

(测量结果显示,较短的那根毛线才是1分米长)

师:短线长1分米,比照下,长线有多长呢?

生1:我们拿短的毛线和长的毛线放在一起比对,长的毛线有三段短的毛线那么长,所以长的毛线长3分米。

生2:我们用直尺测量长的毛线,其长度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评析:通过出示10厘米和30厘米两种长度的实物,并以厘米作计量单位,让学生自主分辨哪个的长度为1分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再次确认10厘米等于1分米的换算进率,然后用类比法证实30厘米含有3个10厘米,所以是3分米。这种度量折算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定义的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优生的助教作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因为除了课堂提问,分组合作探究也能实现互相帮扶。组内合作时,一旦遭遇难题,优生就可以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这样“学生教学生”的互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被帮助的学生收获了知识,教会组员的学生也能体验到传递真知的快乐和服务他人的成就感。

研究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兑换进率时,学生对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了解得很通透,但是间隔单位之间的进率只有部分学生知晓,教师需要及时补充,可以结合图示,让学生能对四个长度单位中的任意两个单位进行自由互换,做到融会贯通。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霞,丛琳琳.细化探究过程,让“长度”可视化——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14).

[2] 单丹丹.“玩”出不一样的数学视界——“好玩的长度”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23).

[3] 朱国平.从二维“形”到一维“长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视界,2017(20).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教学改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以“实习导师制”为核心的麻醉学实习医师入科专项培训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初中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采掘机械液压传动》教学改进实践探索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