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吨有多重”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9-08-07付亚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付亚慧

[摘 要]“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是教学难点所在。教学中以多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吨”,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推理,既从“量”上深刻感受1吨之重,又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建立起1吨的质量观念,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亲历体验;建立观念;积累经验;合理估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解析】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已经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千克和克这类质量单位,学生可以通过拎、掂、称、估来感知,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难以直接感知的质量单位,学生不可能直接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推理去理解,这是本節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量物体的质量。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及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对物体质量进行合理的估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袋25千克的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师:老师已经知道了每个同学的体重,你们想知道老师的体重吗?谁来猜一猜。

师:你们猜的数值虽然有大有小,但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生1:因为克是计量较轻物体质量的单位,而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要用千克作单位。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

师(课件出示;略):读一读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生2:数字太大了,我不会读。

生3:我妈妈教过我怎么读大数,但读起来太麻烦。

师(课件出示;略):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又重又大的物体,计量它们的质量如果还用“千克”作单位的确有些不方便。计量这些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用符号“t”表示。

师: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自主感知

活动1:实践操作,感知体验

(1)抱一抱

师:我准备了两袋大米,请两名同学来试着抱一抱。

师:能抱得动吗?谈一谈你抱的感受。

生1:好重。

生2:太重了,根本挪不动。

师:这个“挪”字用得好,那请咱们班力气最大的两名同学来试一试。

师:都说你们的力气大,怎么也抱不动呢?

生3:有点重。

生4:这也忒重了,根本抱不动,不信你试试。

师:看来一个人是没办法了,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5:可以两个人一起抬。

(2)抬一抬

师:那就请两名同学为一组,试着抬一抬,亲自感受一下这袋大米的重量。(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根据你们刚才抬的感受,估测一下这袋大米的质量。(学生估测后告知:每袋大米重25千克)

(4)数一数

(一袋大米重25千克, 4袋重100千克,学生一边数,教师一边用课件演示:100,200,…,1000千克)

生6(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哇!这么多。

师:其实这4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现在,你能说一说1吨有多重吗?

生7:1000千克的大米就重1吨。

生8:吨是一个非常大的单位。

生9:1吨的大米好多呀!

生10:1吨重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活动2:推理想象,加深认识

(1)算一算

师:如果家里顿顿吃米饭,25千克大米吃一个月的话, 40袋大米能吃多长时间?

生1:不可能吧,竟然能吃三年多时间,1吨可真多呀!

(2)背一背

师:先估一估你好朋友的体重,再相互背一背,然后猜一猜咱们班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够不够1吨呢?

师(出示学生体重统计表,略):现在请这35名同学起立,这35名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是1吨。

(3)感知1吨有多重

活动3: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1)说一说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正如你们所说的,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

师:看到水龙头滴水你会怎么做?

生(齐):关好水龙头。

师:非常好,老师为你们点赞。因为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会浪费1577千克水,也就是1吨多的水。

生1:这么厉害,看来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

(2)认一认

师(课件出示;略):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

生2:20t表示这座桥的最大承载量是20吨,如果超过20吨,桥就可能会垮塌。

生3:10吨表示这辆汽车最多能装10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说得非常好,你看这辆载重20吨的槽罐车,足足装了34吨,结果造成桥塌车毁人亡。

师:如果让你对司机叔叔說句话,你会怎么说?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你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填空吗?

(1)一个苹果重250( ),一筐苹果重15(  ),一车苹果重2( )。

(2)一辆大卡车运载货物30( )。

(3)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4)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成绩获取金牌。

(5)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  )。

2.填一填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 )t= 2000 kg

9t= (  )kg

3.辩一辩:1吨的铁比1吨的棉花重。

4.改一改(小明的数学日记)。

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身高130米,体重30吨,今天早上7:00起床,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一个7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大约250克的牛奶,背起了约2吨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一看,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克的瘦子李林,于是我们边走边聊,正准备过马路时,不巧一辆载满6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同学们已经在读书了。老师检查我的作业,在“1个大鸭梨重约200吨”“3吨的铁块比3吨的木块重”处打了一个大大的“?”,这是为什么呢?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

【教学反思】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学生接触大计量单位较少,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吨”这个计量单位太大,准备一些实物太麻烦,教师经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很难建立起“吨”的概念。二是教学难点不突出。教材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基于这两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学生熟悉的物体为素材,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去体验,用能感知到的物体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促进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1.联系实际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的体重,提出问题“猜的数值虽然有大有小,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单位呢?”很自然地就复习了克和千克,再通过展示蓝鲸、飞机等较重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较大的计量单位。1吨到底有多重呢?一个大大的问号激发起学生对“吨”的探究欲望。

2.在活动中体验,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就能得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获得充分的体验,我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以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为载体,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经历“抱、说、抬、猜、数,然后推算出4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的过程,学生在体验、推算、想象中初步建立起1吨的质量观念。随后通过“几个、几十个或几百个”类似物体的质量来说明1吨有多重,使学生既从“量”上深刻感受1吨之重,又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蕴涵其中。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吨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说一说水龙头滴水问题,使学生懂得要节约用水;说一说桥梁承载量和电梯载重量的含义;观看大货车超载发生事故的视频,以小学生的口吻劝告司机叔叔不要超载等,适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最后给出的小马虎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