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

2019-08-07牛田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思政课比较

牛田盛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涌现出许多典型模式。尽管在教学理念、与新媒体的融合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的来看,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法中固有的弊端和缺陷。因此,它们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启示意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高校校情、着眼于解决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1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91-04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部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正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并涌现了不少成功的典型模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学法的几种典型模式,旨在不断吸收借鉴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一、思政课教学法创新的几种典型模式

鉴于我国高校在办学类型、 层次、 水平、教师实力、生源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任何创新教学模式的不完美性,因此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普适模式,所以本文选择分析了6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分别是:专题式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对分课堂模式;“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

1.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是对思政课教材体系进行专题再造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对传统讲授模式一定程度的否定,既以教师教授为主,发挥讲授法的优点,又摒弃了传统按章节授课,过于注重教材体系完整性而忽视了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弊端,破除了教学内容广泛与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以北京大学思政课的“专题讲座式”为母本,之后又衍生出北京联合大学的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式专题教学模式等版本。专题式教学是一种涵盖教学方法、社会实践和学生考核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教学法模式,也是教育部大力推广的一种典型模式,已经为国内许多高校所实践,并在北京地区高校中居于主流地位。[1]

2.“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将大班讲授式教学与小班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思政课课程的教学时间拆分成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两个教学环节。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小班讨论是在助理引导下以学生探讨为主。这一教学法能有效地克服单纯大班授课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低参与度的弊端,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形式: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项目式教学;大班授课+微课教学等等。[2]早在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就率先尝试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当前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该教学法成功入选2014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还有的高校探索出了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

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针对当前本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课堂各自优势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对分课堂,就是把课堂时间对半切分,一半给教师讲授,一半给学生讨论。具体操作上:第一次课讲授,讲解内容框架、重点难点;之后课外吸收个性化学习理解;第二次课讨论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所以对分课堂把一次教学时间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上述三个阶段具体可细分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五个环节。相对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讲授式课堂的优势,也吸收了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但与一般讨论课不同是,对分课堂将传统的当堂讨论变为隔堂讨论。[3]因此,如果说“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讲授式模式的否定,对分课堂则是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再度否定。自2014年提出以来,对分课堂几年内很快风行全国,在数百高校的上千门课程得到应用,覆盖人文理工医、外语音体美等各学科,列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教师培训项目。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4.“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所建构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一方面,两个课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专题教学专攻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学生认知问题,重在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网络教学则帮助学生自学教材和拓展视野,完成思政课知识性学习。另一方面,两个课堂有机结合,以解决如何让所有学生参与、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如何让教师有积极性以及如何构建学生的信仰体系等四个难点。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建构包括网络教学资料、网络平台考试和网上“讨论版”在内的网络教学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思政课知识性学习和相关单元测试,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网上“讨论版”进行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重点是在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高于教材的拓展和升华,以解决思政课由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问题,着力实现建构大学生认知体系的教学目标。[4]这一模式最早是由南京师范大学于2009年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始实施的。现在已经为京、沪、宁等近20所高校所实施。该模式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5.“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这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于2015年所探索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所谓“导客为主”,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教育客体变为主体,以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以及“重听轻说”、“重读轻写”、“重知轻行”等问题。该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置多重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等 “四个转变”。而混合式教学是指基于传统课堂和慕课两个平台,将慕课的“线上教学”与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等“线下教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包含慕课学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和课下作业四要素,各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慕课视频,解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问题;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解决疑难问题、进行师生互动,以补充慕课视频的不足;小班讨论主要锻炼学生听说、交流能力;课下作业则主要锻炼学生读、写、行能力。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质是一种强调先学后教的翻轉课堂模式,这一模式扬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发挥了专题式教学中专题讲授、讨论式教学中小班讨论和慕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5]目前清华大学四门思政课全部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冯务中副教授被评为 “高校思政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6.“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震针对手机对高校思政课课堂造成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主动将智能手机APP引入高校思政课课堂的一种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为了解决思政课课堂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以及实时控制大课堂教学进程难等四大教学痛点问题,该模式突出强调全员互动的交互式教学特性。“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基于自主研发的“中成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平台,拥有课堂管理模块、教学互动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消息管理模块、课程数据统计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等6大模块。这一平台可实现课前推送预习资料,课上组织全员互动,课下互动延续等功能。其最强大的功能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可实现智能考勤、随堂测验、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评价考核、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化解长期困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实际难题。[

Symbolv@@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试用“中成智慧课堂”交互平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光明日报等近30多家媒体网站分别对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震“中成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报道与关注。沈震入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

二、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法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将上述所提及的六大思政课教学法按教学理念、针对问题、与传统教学法关系、与新媒体融合度、是否中国原创、配套教改措施和推广难易度等七个主题进行划分,并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教学法之间的同异。

1.教学理念

任何教学法都反映着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支撑教学法的内在灵魂。从教学理念上看,上述六大思政课教学法中,专题讲座式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对分课堂模式三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则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新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又以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为理论基础。根据布鲁姆的金字塔式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那些处于底层的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处于金字塔中层和上层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类知识则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2.针对问题

作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成果,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点是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思政课课堂教学一线的一些实际难题,不同的是所针对的具体问题各不不同。

3.与传统教学法关系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固然弊端多多,但仍有其优点。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点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思政课课堂教学长期实施的讲授式教学。不同的是具体对讲授法扬弃的程度有高低之别。

4.与新媒体融合度

上述教学法大多能够与新媒体融合。其中专题讲座式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对分课堂模式三种教学模式与新媒体融合欠缺,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则较好地实现了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

5.是否中国原创

就上述教学法产生而言,主要有中国原创与西方引进之分。上述六大思政课教学法中,专题讲座式教学、对分课堂模式、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等为中国原创,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等则为西方引进。

6.配套的教改措施

就像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予以支持。上述创新教学法改革的共同点是均有配套的教学改革,其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配套改革有所不同。

7.推广难易度

按照路径依赖理论,任何改革都会遇到习惯的阻力。因此上述教学法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推广的共同点是,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但具体而言,受学生适应因素、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成本等的不同制约,每一种创新教学法推广起来的难易度有所不同。如专题讲座式教学作为中国原创的教学法,较之西方引进的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等推广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对分课堂等成本较低的教学模式推广起来相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等高成本的教学法要容易一些。

三、对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创新的启示

通过上述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推进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创新首先要转变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为什么时至今日大多数思政课老师仍然实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呢?说到底,因为其头脑里仍盘踞着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的转变,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主动接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等新理念,否则就难以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 。

2.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所谓思政课教学法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求广大高校思政课老师必须着眼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上述六种教学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思政课教学法改革中自觉坚持了问题导向。

3.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教学法的优势

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其自身优势,不能全盘否定。所以上述六种教学法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都自觉地将新方法、新技术与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

4.推进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是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创新的趋势和方向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等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较好的教学法无疑更具优势,更有推广前景。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都有各自相應的辅助教学软件平台(分别是“雨课堂”和“中成智慧课堂”)。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创新只有顺应时代,积极主动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才能把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到实处。

5.思政课教学法的改革创新必要有其他方面相配套的教学改革

由于思政课的教学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多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系统,因此,思政课教学法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系统性,即还要推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述六种教学法都能够坚持把教学法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有机结合。

6.从西方引进的创新教学法模式一定要实现本土化

之所以从西方引进的创新教学法一定要实现本土化,是因为西方的先进教学法产生于西方的教育文化和学习理论基础上,比较符合西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果照搬照抄到中国来,就未必可行。例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与西方学生长于自主学习、长于课堂讨论、长于批判式思维的学习文化相配套,而与中国学生不擅长自主学习、批判式思维和课堂讨论的学习特点之间必然产生张力,因此必须加以改造,使之中国化。

7.学习借鉴上述典型模式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切忌盲目照抄照搬

由前面的比較分析不难看出,上述各种创新教学模式各有其长,也均具有各自的不完美性,因此,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普适性教学模式。例如,专题式教学不仅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师生互动、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等方面欠缺,而且受制于办学层次、教师科研水平等因素,更适合985、211等研究性大学。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则适合教室、师资等教学资源充足的高校。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较好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导客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等的教学法,其推广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于教学成本过高,以及教师、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问题等。还有学者指出新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面临着教学内容意识形态风险增加、教学活动实效受到减损、学习主体遭遇负面效应、教师主体角色扮演式微等新挑战。[7]因此,学习借鉴上述典型模式应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切忌盲目照抄照搬。

参考文献

[1] 韩强.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示范效应[J].北京德育(德育),2017(4):62-65.

[2] 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4-57.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 南京师范大学用“两个课堂”——打造高校思政课新模式[N].人民日报,2014-05-08(18).

[5] 邓晖.思政课也能如此火爆——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6-12-15(1).

[6] 沈震、钱伟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6-74.

[7] 侯勇,饶启慧.慕课”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变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63.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思政课比较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