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2019-08-07曾荻向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

曾荻 向楠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实现从理论体系到教材教学体系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理论主题是“为人类求解放”,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进行总体把握的哲学理论视野,基于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世界改造的实践性品格,“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通过四个层级得以展开:第一层级,世界观层级,讨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第二个层级,属人世界观层级,讨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三个层级,人类社会层级,讨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第四个层级,人类当下社会层级,讨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以及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对这个主题进行展开的四个层级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1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68-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以下简称“2018版教材”)的出版使用把從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任务推到了一线教师面前,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建构成自洽的教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引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开设,给人们提出了两个新问题:其一,如何提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其二,如何将这些基本原理建构成自洽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如2018版教材表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1]2018版教材在“导论”中还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十七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六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的概括。[2]但是,如何将这些内容建构为一个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似乎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从课程的理论主题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是什么似乎并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是把握整个世界的哲学世界观,还是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理论?从课程的逻辑结构、逻辑层次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还没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还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的,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熟悉哲学的教师讲哲学,熟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讲政治经济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将严重地影响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效果,难以实现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初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需要得到更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层次性需要得到更好的呈现。

二、2018版教材的新启示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18版教材第二章的修改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思路。仔细研读2018版教材第二章的修改内容,会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2018版教材第二章能否仅仅归结为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即第二章能否归结为‘认识论”?这种思考会进一步给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宝贵启示。

2018版教材一方面在第二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删去了“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要点”中删去“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必然与自由”等内容,在正文中更详尽地讨论认识辩证过程的两次飞跃,似乎要把本章变得更“认识论”化;但是另一方面本章教材的更多修改似乎又在超越“认识论”,例如:第二章的标题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的“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改为2018版教材“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个修改给人的感觉是本章既要讨论“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且还要讨论“实践及其发展规律”,既然如此,本章当然就不只是“认识论”了。

第二章第一节的标题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的“认识与实践”改为2018版教材的“实践与认识”。这个修改不仅仅是“认识”与“实践”两个语词在行文顺序上的调整,而是内容上的重要变化。2018版教材在这一部分仔细地讨论了“实践”的本质,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等实践的基本结构,却没有专门讨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问题,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实践”问题在本章中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2018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就专门增设第一目“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教材那样,实践仅仅是作为认识的基础“出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目的标题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一来,本章当然就只不是“认识论”了。

2018版教材增加了“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内容,[3]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内容主要不是从“认识论”角度阐述的,即不是从认识关系讨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是从实践关系讨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2018版教材指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4]这些内容非常清楚地表明本章是在仔仔细细研究实践的,本章当然就不只是“认识论”了。

2018版教材在第二章中增加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两个概念,并且非常清楚地指出这两个尺度都是“实践的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5]2018版教材增加的“实践的两个尺度”的理论再清楚不过地表达着一个意思,本章不只是“认识论”。

2018版教材第二章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6]为本章的落脚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为本章的落脚点,[7]表明新教材本章自始至终是在对“实践”和“认识”两个主题进行讨论,本章当然就不只是“认识论”了。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会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2018版教材第二章不再仅仅是以往教材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而是包括了“认识”和“实践”在内的“实践与认识论”。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整本教材还是像过去那样,在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本身是在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构在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吗?似乎不是了!

按照2018版教材第二章并行研究讨论“实践与认识”的思路,整本教材都可以做全新的理解。例如,教材第一章从最宏观的角度讨论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讨论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物质本质问题、辩证本性问题,属于世界观层次的理论。教材第二章则讨论的是人的基本活动问题,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进入了人的活动层次(也可以称为“属人世界层次”)。教材第三章则把讨论的领域缩小到人类社会,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哲学分析,主要研究讨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这个讨论把人的活动领域作了限定,与第二章相比,第三章从“属人世界层次”深入到了“人类社会层次”。教材第四章和第五章着眼的主体内容虽然是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本部分着眼的是“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整体把握,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更不是一般意义的经济学问题。教材第六章与第七章虽然也在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本部分更重要地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般原则、基本特征作为分析现实的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最终落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上。如果我们把第四、五章和六、七章结合起来,则讨论的是人们当下生活的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种讨论是对第三章关于人的活动领域的讨论的进一步的具体的限定,即深入到“人类当下社会形态层次”,它的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从“世界观层次”,到“属人世界观层次”,再到“人类社会层次”,最后到“人类当下社会形态层次”,一个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得以展现。如果我们再找到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始终的主题,那么,一个主题明确的,层次清晰的,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就建构起来了。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哲学,理解为政治经济学(甚至经济学),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最核心的主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8]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个体系的主题,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就是“为人类求解放”。这个主题在马克思那里有非常明确的表述。“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要立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面理解,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内容、实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的话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品格:“我们的理论 ‘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的论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那些超越时代限制的普遍真理的最精炼的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内容、实质内容的科学揭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性”以及“全人类性” 是一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主题。明确了这个道理,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不成立了;明确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确了在高校为大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的四个层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主题确立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展开“为人类求解放”这个理论主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进行总体把握的哲学理论视野,基于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世界改造的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建构包括以下四个层级的教学体系来展开“为人类求解放”这个理论主题,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第一层级,世界观层级。该层级研究人们生活其中的两个世界的关系,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这个研究的最重要的观念是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统一于具有辩证性的物质。“为人类求解放”是在现实世界展开的人类活动,它的成功有赖于科学地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即有赖于正确哲学世界观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实现“为人类求解放”人类活动目标的哲学前提。2018版教材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正确认识人们生活其中的两个世界的关系,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本性,即“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为展开“为人类求解放”的人类活动的确立了最基本的哲学立场,即坚持从客观世界自身出发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其中唯物辩证法理论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特性,即辩证性质,为展开“为人类求解放”的人类活动的确立了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方法,即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辩证观念和辩证方法。

第二个层级,人的活动层级,即属人世界观层级。该层级研究人们的两种基本活动的关系,即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个研究的最重要的观念是人们的两种基本活动统一于实践。“为人类求解放”是具有崇高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成功有赖于具有真理性的认识的引导,科学地把握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是实现“为人类求解放”价值追求的思想前提。2018版教材的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亦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分析了人类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第二章一方面集中地讨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尤其是分析了实践“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充分彰显了实践活动本身的主客二重性,体现了人们在把握对象世界是从实践出发的现实立场。这一立场既发扬了唯物主义坚持从客观出发的逻辑立场,又不忽视人自身的主观意愿的现实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第二章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关于认识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的基本内容,为科学展开“为人类求解放”的实践活动确立了思想路线和行动指南。

第三个層级,人类活动的基本领域层级,即人类社会层级。该层级是对人类社会的一般认识,这个研究的最重要的观念是经济生活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类求解放”是受社会客观规律制约的社会活动,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是实现“为人类求解放”任务的科学前提。2018版教材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阐述了马克思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核心观点,经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分析,以及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基本规律,最后落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核心命题,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社会历史观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立了实现“为人类求解放”任务的科学前提。

第四个层级,人类当下基本活动领域层级,即当下社会形态层级。该层级研究目前人们生活其中的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社会形态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这个研究的最重要的观念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求解放”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科学地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尤其是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道路,是实现“为人类求解放”理想的客观前提。2018版教材的第四、第五章和第六、第七章是整本教材理论内容经过前三个理论层级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逻辑演绎的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的直接讨论。本理论层级阐述了马克思另一项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最壮丽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其中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奥秘和必然性;而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的共产主义和“运动论”的共产主义则表达了“为人类求解放”的现实道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至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落脚到了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解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同“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严格地区分开来,“共产主义渺茫论”就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落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传导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对接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课程目标就实现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主题是“为人类求解放”;体现“为人类求解放”理论主题的四个层级的理论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构建起了层级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从总体上把握对象世界的哲学理论本性、立足现实社会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本性,也较好地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到融合为一整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的转化。这个教学体系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观层面是“物质本体论”,在属人世界观层面是“实践本体论”,在社会历史观层面是“经济本体论”,在当下社会观层面是“人民本体论”。这个教学体系还表明,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世界观层面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在属人世界观层面信仰实践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信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下社会观层面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2][3][4][5][6]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3-4,59,59-60,91,101.

[7]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5.

[8][9][1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