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备教手记
2019-08-07卢广宇
卢广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为一体的。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备课记】
一、教学理念的确立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线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尤为重要。何谓“立德”?树立德业,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何谓“树人”?培养人才,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如何“立德树人”?简单地说教一定无法实现,还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语文是培养人的最好方式,作品背后一定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以“学科育人”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二、用“助学系统”确定教学目标
《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名篇,结构严谨,语言细腻,绘景细致丰富,富有真情实感;又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由形象思维到领悟内涵的能力。
部编本教材的编写和解读更加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关注到它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要从单元整体目标的角度确定。
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思想和精神品格。
学习这些经典诗文,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
培养感受和赏析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感受是基础,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再进行评析。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和个体认知,并将个体认知引导到规范化方向。
培养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入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文学作品的朗读变为美读。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弓背。
培养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要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加强对优美的文学语言语感的培养,由阅读进而吸收借鉴课文的精彩语言,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2.明确《春》的教学目标
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三、精细研读文本
语文教学,是在对语言的学习、理解、品味、欣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
本文写的是作为季节的春天。写春天到来时最富有特点的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细腻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充满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春天、对生命、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文章写出了春天到来的进程。开始时,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接着,万物开始蓬勃生长,山朗润,水涨起……一派生机;随之而来的是春天季节里的人们,更有朝气,在美好中嬉戏、休憩、劳作、生活。这些描写时时处处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珍视、敬畏和赞美。
“盼望着,盼望着”作者只用六个字、两个词、一种修辞手法,就将渴望春天到来时的热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果然不辜负用心有情之人,迈着轻盈的脚步翩然而至。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心心念念盼望着的通情达理的久违的伙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更打通了景与人的关联通道。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依然衔接第一段中以写伙伴的文字来写春天,“睡醒”“张开了眼”形象地描写了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欣欣然”准确传神地表现一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又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万物因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朗润”“涨”“红”是描摹,分别描绘出山、水、太阳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以人的情态写融融春日的景象,这种温暖中满满的都是温馨,愉悦之情洋溢全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是绝妙之笔,既表现了草儿调皮、可爱的情态,更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草儿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面对此情此景人的活动,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因为是“嫩嫩的”“绿绿的”,所以才有“坐”下去的欲望,坐下去才发现,接触面积微不足道;于是才有了下一个动作的发生,躺下去依然无法表达内心深处对这样美好大自然厚爱的回馈之情,于是竟然用“打滚”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两”从数量上限制,既能把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充分,又不至于因过分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唯有喜爱到无以言表的程度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赛跑”“捉迷藏”又是集体行为,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表现出感情的普遍性。“嫩”“绿”是最初的视觉感受,而“轻悄悄”“軟绵绵”是在一系列触觉感受之后的结论。此时此刻,人与景已经完美融合,由最初的盼望之情转变为欣喜之情。此段不仅能够体悟借景抒情,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个句子,每一句都与上一句构成因果关系,逻辑性极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写景层次既丰富又清晰,从“树上”到“花下”再到“遍地”;对花的描写,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正面与侧面的结合;巧妙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顶真、反复、通感的修辞手法,尽写春花竞相开放的繁荣景象,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引人遐思,令人陶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作者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有形、有情、有味、有声,活灵活现。“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正面写风的特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通过触觉侧面写春风的温暖、柔和,把无形的风变得有形有情;“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儿的香”通过嗅觉侧面写风的芬芳;“唱”“应和”“响”通过听觉侧面写风的欢愉,是风在欢愉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描写春雨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像牛毛”表现雨的多、细、密、柔、短、小的特点;“像花针”表现雨的细、小、闪亮的特点;“像细丝”表现雨的细、柔、轻、滑的特点;“斜织”“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而小;“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洁净而油润,“黄晕的光”写出春雨的宁静而柔和。乡间,小路上、石桥边慢慢走着的行人与披着蓑戴着笠的农民最是入画的美景,正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样的文字,使人内心妥帖安稳。文章也由前半部分的欣喜欢愉之美转而为宁静祥和之美。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是对前四个段落中“人”的总括,体现出春早人勤;“赶趟儿”与春花图照应,写出人们在这个季节的热闹情景;“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写出早春时节,人所透露出的勃勃生机;“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谚语,与“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写春天给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全段分为人的动作和心理两个部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由前四段的写景转而写人,内容和描写角度都有所变化,也是由自然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热爱的感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段将比喻和拟人完美融合使用,赞美春天的新、美、力,表现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它所包含的无限美好的希望。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个结尾新颖奇崛,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三个形象的比喻,渐次递进,气势迭起,有力地收束全文。对春天的感情,由喜欢到赞美,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爱好上升到社会寓意。
这五幅图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巧的比喻、生动的拟人、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巧妙的照应、优美的描摹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明朗欢快、安静祥和;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给人以温暖、欢愉、安稳、宁静、平和、希望……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怎能不让人喜爱、珍视、敬畏、赞美呢?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一切描写景物的句子,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景”是载体,“情”是核心,“景”只是为“情”服务的。景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类客观载体,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的。所以,作者的借景抒情之笔均是内心中已经孕育了很久的特定情感,当其碰到某种与这种情感相融合的景物时,作者就会把内心的这种特定情感附着在这类客观景物之上,借助于它们的外形,赋其神韵,从而达到表达的目的。
【实教记】
一、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生字生词,尤其是生动叠词。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谈谈对课文的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小结。
3.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想想春天美在哪里,并用“春天美在 ,你看(听、闻) ”的句式分享春天的美景。
4.分段自由朗读,要求每读完一段用“这一段写的是 ”的句式说话。
二、赏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选读课文,分享春天的美景带给你的感受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生:第一段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來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近了”。短短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作者只写了心情,有没有感情?
生:两个“盼望着”既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也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而且还表达出了作者眼中的春天就像是一个老友,期待着它的到来。
师: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心情和感情?
生:“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期待春天来临的殷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用东风报讯,让人感觉春天似乎也有感情,懂得了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春天的脚步”将春天人格化,富有诗意。此句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愉悦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愉悦的心情和喜爱的感情读一读。
生:第二段“一切”画出了春的轮廓;“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之景转为润朗之景;“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雪融化的韵味。
生:“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地寫出了山色,由冬季的枯黄暗淡渐渐变得明朗润泽的景象;“涨”则突出了水睡醒时的情态,表现了一种初春时冰雪消融的欢快;“红”表现了太阳睡醒时的情态,写出了太阳的脸的特点,有一种动态的美,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一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又轻松又愉悦,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第三段“偷偷地”写出小草无声无息地萌发,体现出春天是在不知不觉间到来的;“钻”突出小草生命力之顽强,这句话同时用的是倒装句,目的为了强调草的质地和颜色,整句话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小草在初春时萌发点点绿意的样子。
生:“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体现出草的茂盛;不愧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经过一个严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在草坪上玩耍嬉戏,享受和煦的微风的场景。
师:草的嫩绿、风的轻柔、人的快乐,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生:“偷偷地”体现了在不知不觉中草已经长出来了,“钻”是表现小草顶出土地的力量,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绿绿的”通过视觉体现了小草柔软的质地和诱人的颜色,小草在这里是一个报春的使者;一个“满”字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限向往之情。
生:“偷偷”“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赋予了人的感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草在不知不觉中就破土而出的情形以及小草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经历了严冬后铆足了劲儿拼命勃发、拼命生长的欣欣向荣之景;“嫩嫩的”“绿绿的”体现了小草质地和颜色的娇嫩;“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体现了小草分布之广泛和生长之迅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了六个动词,通过人的动作来表现春天旺盛的生机,侧面体现了春草给人的轻松、愉悦、舒适之感。
师:“偷偷”“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赋予了人的感情,是“感情”吗?(情态动作)还有,要一边读原文一边赏析。
师:用愉快的感情自由读第三段,思考:四个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人的一系列活动顺序可否调换?(四个句子,每一句都与上一句构成因果关系,六个动作也有递进关系,逻辑性极强。)
生:第四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花儿竞相开放的样子;“火”“霞”“雪”正面描写花的颜色;“花里带着甜味儿”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突出花的气味;“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蜜蜂和蝴蝶”侧面描写了花的娇美;将地上的野花比作“眼睛”“星星”“还眨呀眨”突出了野花的多,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师:你觉得这一处比喻用得妙,为什么妙?眼睛、星星和野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我认为花上面沾满了露水,加上微风一吹,就显得闪闪烁烁的,像眼睛和星星一样闪亮。
生:我认为草和花在一起,风一吹,草有时会把花给遮住,花时隐时现的,就像眼睛和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师:想象好丰富!意境真美!通过你的欣赏,生活也更加美好了!我想,野花鲜亮的光泽是不是也跟眼睛和星星一样明亮呢?可爱又迷人的野花是否也像一个一个小孩子或者一颗一颗小星星一样在调皮地眨着眼睛呢?
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树上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并按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写出了像火一样的红色、如晚霞一般的淡粉、与雪般无二的洁白;“红”“粉”“白”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甜味”是通过嗅觉感受到的,“嗡嗡”是通过听觉感受到的;“花”是实写,“果实”是虚写,虚实结合,描绘出了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发、蜂蝶起舞、百花争春的美妙景象,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春天能够给人梦想,使人对未来充满憧憬。
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互不相让、竞相开放、争春比美的情态,作者以生花妙笔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中百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的情景,别有一番情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同样也在写花的美丽,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只有花开得多而茂盛,才会出现火、霞、雪的景象;“闭了眼”“仿佛”是虚写,由花色写到花香,由实写到虚写,联想到了果实累累的金秋时节,可谓春花秋实;“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动态描写,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作者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为了从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甜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生:我想总结一下,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通感、顶真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盛宴,表达出作者对春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我只能说说读的感受,这一段大部分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令人欣喜;“杂样儿”是口语与其他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糅合在一起,非常活泼。
师:另辟蹊径,能够从句式和语言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谢谢你!
生:“闹”让我想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写出了春天的热闹。
师:竞相开放的花朵,用强烈却纯粹的色泽浸染双眸,跃动的生命赋予了春天特有的灵动,让我们带着赏花的喜悦来朗读这一段。
刚才,这位同学结合诗句理解画面,文中还有类似的诗句吗?
生:第五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暖轻柔,通过嗅觉写草味儿、泥土味儿,通过听觉写鸟的鸣叫、笛声。从侧面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何尝不是人间仙境呢!
师:春风拂面,带来大自然的气息,的确是“人间仙境”。你充满想像力的解说也把我们带入那美丽而神秘的境界之中,谢谢你!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和煦轻柔的特点;“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向读者展示了春风特有的气息;“繁花嫩叶”更加突出了春的神韵;“卖弄”一词在文中贬义词褒用,传神地写出了鸟儿在树的枝叶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这一段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春景图。
师:大自然的灵动、生命的鲜活触碰着我们的每一处感官,令人心旷神怡。
生:运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芬芳,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春风的和悦,通过细腻的感受,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生:我只能谈谈大家没有谈到的“酝酿”,它不仅表达了春天空气的香,还暗示了春天的生机。
生:“酝酿”是指味道和气体在风中越来越浓。
师:我们仿佛听到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
生:第六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斜”突出了春风的存在,照应上文;“笼”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烟雨的样子,更突出了雨的轻柔;“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描摹了植物经雨水洗涤后,一派清新闪亮的景象,“慢慢”一词体现人们并不厌雨,反倒喜欢雨中慢行,烘托出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喜爱雨的程度之深。
师:感知细腻,像你这样用心的孩子是不会辜负这么美好的春天的。
生:“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雨下的时间长,但是作者却没有一丝厌恶之心,甚至还在后面说“可别恼”,可见春雨虽长却喜人;“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可见雨的柔软、明亮、细腻,“密密、斜织、薄烟”把雨写的如此朦胧、细密,映着房屋,给人美好的感觉,足以体现出喜爱之情;“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描写雨不仅自己动人,在它的映衬下,树叶和小草也比以往更茁壮了,有种春雨洗浴大地的感觉;“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傍晚+雨+黄晕的光=宁静”,此处看上去沒有写雨,比直接写雨更能体现出夜的和谐和安宁;“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春雨图怎么能少了人呢?从人们能够慢慢走,农夫还能继续工作,可见人们对春雨抱有享受的态度,这体现春雨的轻、柔、小,如果是夏天的瓢泼大雨,哪还有心情享受?“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屋当作人来写,草屋的静默,传递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使人有一种“归园田居”的感觉。
师:是的,疏密结合,动静结合,使画面平添了许多魅力。把“映衬、洗浴”换一个更加贴切的词,“传递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使人有一种归园田居的感觉。”第一个“感觉”与“传递”无法搭配,是否可以换一个词?
生:我只想说说读这段的感觉——静谧温馨。
师:你真是慧眼独具!竟然发现了这么美丽的一处!我们带着温馨、宁静而愉悦的心情来朗读。
生:第七段中“风筝”是儿童的最爱,又是春天的信使,把春意带到人间;“赶趟儿”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上文百花争春照应;人迎春,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师:正所谓:“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齐声朗读。
生:最后三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是新的生命,给人无限希望,突出春的勃勃生机;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表现春天是美好的,突出春天的艳丽多姿、活泼生动;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表现春天的力量,突出春天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巨大的力量;“领着我们上前去”表现出春天给人以鼓舞,以蓬勃强盛的生命力号召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生: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春天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师:是,这三个句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诞生、生长和成熟,表现了春天的新鲜、美丽和蕴藏的力量。这么美的句子,又是全文的主旨句,我们要用惊喜、欣赏、欢快、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总结:朱自清先生满怀着热切而又喜悦的心情为我们描绘、赞美了春天,我们饱含感情地理解、欣赏了它。大自然从不吝啬它的美,只要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鼻子、用嘴巴、用皮肤去感受它,用心去体悟它,就会发现大自然处处有画意、时时有诗情。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小生命都在努力绽放自己,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愉悦着我们的身心,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心生敬畏和珍视之情;生活如此多姿多彩,人生亦如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热爱和珍惜。
【反思】
余映潮老师说:“美文需要美教。”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文化”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化”,所有的物——山山水水,在“人”的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用人类已有的知识改变学生的情感观念,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属性。这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整节课从阅读课文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始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评价富有情趣,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获得肯定。适时而适当的鼓励、纠正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又充满成就感,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是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