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教材中的写话资源
2019-08-07王静
王静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随文练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教材练表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文,从仿起步
模仿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让其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汲取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不失为写话起步阶段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低年级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话的范文。课文的结构特点不一,表达形式各异,是学生写话很好的借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好“点线结合”,即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恰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用词、句式、段式、写法等方面进行摹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仿说、仿写练习,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一课一得,其语言表达水平自然日有长进,不断提高。教学中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语言材料,接受富有诗意的语言熏陶,再模仿课文进行自己的再创造。学完《水乡歌》一课,让学生进行仿写。一位学生写道:“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树林一片连一片,水乡空气真新鲜。水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条鱼。装满一箩又一箩,水乡渔民乐呵呵。水乡什么多?花多。千朵花,万朵花。开满房前和屋后,处处香味扑鼻来。”教学中找准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仿说、仿写,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在是一箭双雕。
二、填补空白,续编续写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续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想空白,可以利用标点补空白,也可以利用结尾悟空白。例如,学习《小鹰学飞》一文后,在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发挥想像,把故事的结尾编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思维续编出了合理的结局。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小鹰听了妈妈的话,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地向上飞。飞呀飞呀,大山不见了,小鹰终于飞到了白云的上面。小鹰开心地跟着妈妈在白云间飞来飞去。小鹰终于成了飞行高手,从此再也不骄傲了。有了课文这个范本的参照,学生在续编续写过程中常常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如学了《小动物过冬》以后,我根据结尾这一句话:“它们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让学生续写当第二年春天来临时,它们相见的情景。同学们有的写小燕子向伙伴介绍了去南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的写小青蛙讲睡在泥土里是怎样的舒服,春雷公公是怎样把它唤醒的;有的写小蜜蜂在蜂巢里是多么孤单,怎样思念好朋友的……这样大胆而又有趣的续写,写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巧妙设疑,改写课文
抓住课文中心内容,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的好奇心成为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催化剂。例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狐狸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骗乌鸦嘴里的肉?乌鸦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这狡猾的狐狸?这两个问题刚一提出,学生非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看着他们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带着这份热情对课文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写道:狐狸见乌鸦还是不理他,他就瞪大眼珠,一手插腰,一手指着乌鸦,大声地骂道:“你这只坏乌鸦,长得象煤碳一样黑,真难看。我听说你还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乌鸦听了,很生气,忍不住骂了起来……有的学生写道:乌鸦站在树枝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那块肉,馋得狐狸直流口水。乌鸦吃完了肉,擦擦嘴,对狐狸说:“你这坏家伙,想吃我的肉,没门!我才不会上你的当呢!”
有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一些枯燥的说理融进写话中,这样学生既明白了事理,又提高了写话水平。如学了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后,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我告诉同学们:“粗心的宁宁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已经改正错误了,你们会学着用课文的句式来夸一夸他吗?”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有个门,画只鸭子扁嘴巴,画张桌子腿不歪,画匹大马有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细心的小画家?在这样的写话教學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算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利用这一课童谣式的结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写其他的内容,如《我不胆小》《我长大了》……
四、发挥想像,编写童话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有时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时会奇思妙想。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下海,可以到达现实中我们到不了的地方。当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浮想联翩,还很困难。从写话这个角度,可从以下两方面启发和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一是细节想象,即在见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儿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会根据已有的经验,让静的画面动起来,把无生命的想象成有生命的。学生听到鸟叫,会想到鸟儿在说话,鸟儿在唱歌;看到花开了,会想到是不是花仙子给它们打扮了一番。二是让学生把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孩子们常常会在涂涂画画和自言自语中冒出一个闪念,一个有趣的想法,一个新颖而奇妙的表象组合,这些都是孩子的创造。引导孩子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会极大地提高写话的兴趣。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内容去畅想生活、畅想未来,写出自己既奇特又合理的想象和幻想。如学了童话《小河与青草》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红花与绿叶》《作业本与橡皮》《小鸟与大树》等。这种童话式的创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发挥写话潜能。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养成了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五、巧用插图,拓展写话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许多课文插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想象空间大。除了可以辅助了解课文之外,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材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那些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如学习了《识字8》以后,要求学生利用插图,结合课文的一些词语,加上合理的想象写几句话。有学生这样写道:在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里,荷花姑娘张开了粉红的笑脸,正站在碧绿的大舞台上跳舞呢!两条小金鱼被荷花姑娘优美的舞蹈吸引了,悄悄地从荷叶下面露出小脑袋,正吐着泡泡,好象是给她伴奏呢!小池塘真热闹呀!这种写话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仿写式的,还可以是自主式的,不求生动具体,只要学生能把话写完整,写得通顺连贯,别人能够看懂即可。
六、逐步提高,走向课外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举一反三地把课文中的词、句、段运用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为学生的语言。以《蚂蚁和蝈蝈》一文为例。布置课堂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创设语言情境,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经过课堂上的充分练说,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把这种句式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课间活动的场面、元宵节上各色的灯笼、动物园里动物们的表演,春节联欢晚会上精彩的节目……这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语言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还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逐步增强。
总之,低年级写话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创编或改写,让他们把写话当作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使他们都乐于去观察、思考,乐于把心中的话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为高年级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