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婚俗
2019-08-07张惠忠
张惠忠
婚俗是窥测一个地方文化积累与人文素养的“猫眼”。
要完整述说水乡婚俗,那得从说媒开始。
说媒者,媒人也。主媒大多由适龄青年的长辈或亲戚来担当,当然也有非直系亲属来做大媒的,这种媒人在乡间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且能说会道,常为了促成一桩姻缘,将对方说得“花好稻好”,犹有“能将落水鬼骗上岸”的能耐,乡间戏称其为“油嘴媒人”。当然,“叉嘴叉脱小布衫”(吴语方言:意与“偷鸡不成蚀把米”类似)的“油嘴媒人”也大有人在。媒人的作用就是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男女双方的意愿、要求之类都由媒人来转达。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媒人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凡涉及“金鸡闹狗”“蛇虎相争”“羊鼠相交”等所谓的忌讳结合,媒人会力求避免。一旦属相相配,且当事双方感觉有门当户对之意,迎娶方(大多为男方)会提请媒人去女方家讨要“口生”。“口生”为何物?“口生”实际就是一张写有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等信息的红纸片,与男方的“庚帖”是同一意思。拿到“口生”后,家人就会将其与儿子的“庚帖”合在一起,悄悄地(取意“闷声大发财”)压在“灶山”上。过去的农家都烧稻柴灶,灶山就是灶台对面烟道上面的一垛小矮墙,矮墙一般砌成单壁,以阻隔灶膛里飞扬的灶灰。假如压灶期间(一般三天为准,也有人家把细,会压得时间稍长些)家里出现些不尽如人意的小麻烦,则预感这桩婚姻前途不测,媒人就将“口生”婉言送还女方。如果数日间家里太平无事,男方就会择日揣上“口生”和“庚帖”,悄悄去算命先生那里,让其按生辰八字、五行八卦等来作出婚姻合配。
首要程序过关后,接下来的议程便会从虚幻走向现实——看人家。毕竟耳听为虚,眼见才是实。看人家一般由媒人带女孩的母亲或直系亲属亲临前往,非当事人一般都会蒙在鼓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看人家的首选项目是看泾岸(水栈)离男方宅基的远近,美其名为“出脚方便”。水乡人家进出货物、收载农作物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船,况且日常生活中的洗涮、用水等都得靠泾岸来完成,因此紧临河道是水乡人家宅基地的首选标准。故婚姻大事上,离泾岸远的人家,总有种先天不足之感。除了泾岸外,还得看男方家房屋的采光、构造、数量。“远看黑沉沉,近看水泥桁条栗树棍”是流传在乡间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这家人家不咋的,起码房屋的结构没用到真正的木梁,上方的椽子。当然,这句顺口溜,还是由更早前的“远看黑沉沉,近看土结壁脚细竹棍”演变而来,可见人们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婚俗也会不断更新来迎合时代潮流。那时候,乡间的房子一般都是平房,青砖、白缝、灰顶,况且房前屋后大多栽有树木,远看大同小异,黑沉沉一片,可房子里面完全能分得出三六九等。家境殷实的人家建房用“五柱”结构。所谓“五柱”结构,就是房子除山墙外所有内墙墙壁里都立有五根木头的主柱,立柱与木梁都有榫卯相扣。稍差点的是“桥门三架”结构,区别是内墙上少了两根主柱,成了个草字形的桥状,名称由此而来。家境一般或贫寒的家庭,开斗砌的红砖墙顶上架着水泥桁条,椽子也尽是些七翘八裂的栗树棍。那年头,农村里楼房还少见,假如女儿将嫁入楼房人家,那看人家的仪式只成走过场了。
俗话说得好:“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能在看人家的过程中顺便认识一下未来的女婿,那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巴望的事。但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看完人家,得到女孩父母、长辈的首肯后,媒人就会抓紧安排男女主角见面。毕竟婚姻大事非同儿戏。有了把关人的默许,男女双方见面也就顺理成章。见面一般选在傍晚时分,三两一组的参与者会随着媒人的引领,如地下工作者似的,黑灯瞎火、屏气吞声地摸进对方的院门,为的是确保此次行动神不知鬼不觉。试想,假如一段婚姻只因男女主角的眼缘不合而夭折,不做好保密工作,你说丢人现眼的事,哪个愿担当?
一旦男女主角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么订婚仪式也就指日可待了。
仪式一般由男方家来安排,美其名叫定亲。定亲之日,女方的至亲由媒人带领,手挽着装满糖果及糕点的“蟠篮”,在亲友簇拥下,浩浩荡荡、风风光光前往男方家。只有定了亲,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才能浮出水面,公之于众,男女主角间的交往再不用偷偷摸摸、地下联络,大可名正言顺地在公众面前迎来送往。因此,也有局部地方管定亲叫“跑动”的。定亲之日,男方会给女方送上一定的彩礼,作为定情之物。定亲仪式的规矩与成婚大典大致相同,是婚礼大典的彩排预演。
经过男女双方一段时间的交往与磨合,双方的家长就会把子女完婚之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们会请算命先生占卜,以择定良辰吉日。确定好日子,还得由男方设宴邀请女方的至亲当面告知。这个仪式民间有专用的名词叫“谈日脚”(方言,意把结婚日告知)。“谈日脚”这天,男方得准备好彩礼(大多为现金)、金银首饰以及所谓的“汏尿布铜钿”。民间有这样的顺口溜:“养囡勿赚钱,稻柴贴脱两三千”,“汏尿布铜钿”这个项目,就是为安抚女方父母育女的辛劳。这笔补偿款一般会按女孩年龄来计算,计价标准则参照前一年民间盛行的价码。还有一笔费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抱舅利事”。这笔钱是给付准新娘的胞兄、胞弟的(假如女方家未育有男孩,则由入赘的女婿来担当),根据兄弟的人数酌情给付,当然也有市场价。舅老爷可是婚礼大典中除新郎新娘外最重要的角色,新娘上门得由舅爷怀抱着送上,万一届时舅爷作梗不愿送亲,那可万万使不得的。彩礼数目一般综合男方实力以及女方的陪嫁量来商定。假如女方的父母特要面子,置办的嫁妆会多于寻常人家,想成为巷上或村上的“头挑”,那彩礼钱也会水涨船高。
婚礼当日,男方得备好草鱼、猪腿、草鸡、喜糖、糯米糕、香烟、老酒,除猪腿可单份外,其他都得备齐双份,鸡还得选定一公一母,俗称鸳鸯一对,这些都是婚礼中行盘之必备,它们分别被盛放在8只木盘里(也有12或16只的)。中饭前,新郎在媒人及傧相(傧相的选择也考究,只能是新郎的至亲兄弟)的簇拥下,前往女方家迎亲。迎亲队伍除新郎外,大多不会空着手前往。年长的傧相每人肩扛一担行盘,年纪稍小的傧相则要肩扛节节高(两根用红绒线绑扎好的留根留梢的甘蔗)。新郎的胞姐或胞妹(只需一人)得手拎环上结有红绿绸布的无盖铜脚炉,里面盛着燃烧着的木炭(讨口采叫“旺盆”)。迎亲和送亲的规矩一样,也很讲究。新郎出门时,得燃放爆竹一对,意为高升。新郎到达女方的村庄旁,就得先燃放爆竹一只,告知对方迎亲新郎已至。待女方燃放一对爆竹接应后,再补放爆竹一只,以作回应。这样也正好凑个“成双”。进入女方宅基也很考究,不能随意出入,一定得从女方屋前的左侧切入,哪怕女方家的房前有河或障碍物无法通行,也得循着墙脚从屋后绕到房屋左侧才能进入,这套规矩叫“抄上手”。迎亲队伍一旦到场角,女方就会组织帮忙的乡邻或亲友前去接盘。接来的盘得先在客堂的八仙桌上展示一会,再收拾到其他房间存放。存放也有规矩,行盘不能落地,须用木凳架空摆放。新郎进门得先往新娘的闺房小坐,才能出来给亲友敬烟,再好的烟也得逢双给。席间,新郎或傧相还得逐桌敬烟、敬酒几巡。
迎亲队伍出发后,男方家就会张罗开席中午饭。农村里办酒宴起码得两餐———午宴加晚宴。午宴叫小饭,晚宴才是重头戏。所以过去的厨师傅算起工钱、碗筷的租金等费用,只按晚饭的桌数来收取。午宴开席的时间一般由新郎官的娘舅来定。乡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娘舅未到,酒席是不能开席的。有些人家为了老人或者琐碎的家事,兄妹间有了过节而不相往来,而娘舅却只一个的话,总会请人去“窝伴”(吴方言:连哄带骗的意思)娘舅或娘妗(娘舅的老婆)来赴宴。小饭时,娘舅得坐正桌朝外的上手位置。新郎的娘舅午宴坐正桌,而晚宴的正桌则由舅爷来坐了,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一代归一代,代代相传。
午宴过后,男家就会召集村上的强壮劳力,驾着贴有红色双喜剪纸的取妆船去取妆。取妆船与迎亲船(路途近的取完妆再去迎亲,一船两用)上的设施得精心准备,跳板、木橹、竹篙等行船工具都得备齐双份,要不会被女方家挑刺、奚落。女方的嫁妆大多摆放在客堂中央,展示给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及四坊邻居。除了传统的被褥、木桶、橱柜及日常用品外,家电器械也进了嫁妆目录,如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台式收音机等,俗称三转一响。当然,富裕点的人家会用电视机来取代收音机。取妆的人员也得凑成双数。取妆时,不能说搬或抬,一定得喊“掌”(谐音“涨”)。最先开“掌”的是新娘的“正被囊”(也有地方管这叫“和合铺盖”)。正被囊得由女方的父母两人(如果父母不双全,那只能请夫妻双全的伯父或叔父甚至娘舅等长辈代劳)亲手端起,然后叫声“掌掌”(谐音:涨涨),听到“掌”声,媒人会赶紧将男家事前准备好的利事(红包)塞给本家。“正被囊”由两条被面为红、绿颜色的不封口棉被组合打成,铺盖中间夹有一对枕芯及5只染成红色的鸡蛋(民间将一窝蛋定为5只,意为五子登科),上面叠有绣花的枕衣。为便于识别,正被囊一般用民间小土布机织成的条形土经布包裹掉一半,侧面挂有发禄、金色的蚊帐钩以及缀有流苏的彩色床幔。接掌的正被囊上船后得先置放在船头,待全部嫁妆装载妥当后,再移到嫁妆前端以吸引眼球。须给利事的还有新娘的“衣食饭碗”——红漆的木盆(有叫“脚桶”的,大可在内洗浴)里放着大半盆米,米堆中央插有不放秤砣的一杆秤(意为称心),旁边是一束用青色的布袋、红色的绒线捆扎好的带根植物——“万年青”(婚礼结束后,男家得将万年青种植在场角)。盆里还有一对碗、两双筷,取名金饭碗、银筷子。待所有嫁妆都搬上船,嫁妆船便起程,为的是趁天明回男家卸货置放,如路途较远,也有嫁妆船等着兼作接新娘船的。
新郎在女方家吃了晚宴头席后,就会动身打道回府。回前双方又得各燃放爆竹一对,送新郎回程。出门的过程与进门的规矩正好相反,只是行来的盘轻了好多,大半已留在女方家。而接新娘的船到了女方家后,女方一方面招待接亲的客人入席用餐,一方面还得招呼新娘尽快打扮着装,准备起程。
新娘临行前,先要盖上男方接亲的媒人带来的红毡单,还要给父母行告别礼。这礼节非常奇特,竟然是娘俩面对着抱头痛哭。这一过程叫哭嫁囡。一来表达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再者就是表达父母对心头骨肉的难舍之情。哭得越起劲,越预示今后女儿家越阔气、发财。有了这层含意,哪个还不愿放声大哭?接亲船载上新娘及舅爷等送亲人员后,就会鸣放爆竹起航。送亲人员的选择同样也繁琐,凑双是起码的条件,长辈(媒人除外)被排除在外,连嫂子也不例外,只因忌讳有个嫂(扫)字。船起程离岸点篙时,也有讲究,必须一篙将船撑到河中央,不能补篙,也不能将竹篙放在水面上拖,意含女儿出嫁,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得拖泥带水。
接亲船行进到新郎家的河浜口时,应燃放爆竹报信,一来告知接亲船已平安归来,二来让新郎官的父亲准备在船头前抢水。待男方的接应爆竹高升后,河道两侧会聚来上百看新娘的观众,其中不乏吃喜酒的亲戚和巷上的邻居。仗着人气,接亲船就会“人来疯”似地展示一道富有观赏性的小节目“摇出水”。摇出水时,须左右两支橹齐下水,分别由两人一橹来摇徜子。由于船艄面积有限,靠船艄右侧的正橹上扭绷做橹还好蹲身,而靠左侧的副橹则成问题了,但这难不倒水乡人!副橹上的做橹人会错在正橹的中间,扭绷的那位会躲在舱面上横伸出的一块木板上,就像只鱼鹰似的,再加他还会穿插些怪异的表演,你说好看不?假如没有点“三脚猫”功夫,那扭绷人怎控制得了平衡?接亲船晃荡着靠近新郎家的水栈(泾岸),公爹(新郎父亲)会抢在船靠岸前抢两桶清水。只见公爹腰系红绸,双手各抓一只红漆的木提桶,像电影《少林寺》中和尚练功似的,迅步走下石级,只见手握的提桶在水面上来回晃荡了几圈后便一个侧翻,接亲船头涌来的清水就像龙吸水般被灌进桶中,然后抓起水桶直起腰来飞也似地直往厨房间跑。这出戏叫“抢水”。新娘进夫家的第一餐,就是吃公爹“抢”来的水落的团圆(用糯米粉搓成圆珠状的粉团)。夫家供的粮食,女家带来的水,你说这餐吃着是啥滋味?
待接亲船停稳架好跳板,新郎就得现身。他会站在水栈上对着船高喊,请舅爷带着新娘上岸。话音刚落,新郎得转身离开,躲到一个新娘进门前见不着的地方。农村坊间有这样的说法:新郎在入洞房前被新娘看到的话,这辈子就别想在新娘面前抬起头来,意为“妻管严”。所以,小两口恩爱得再粘稠一气、不分你我,在这种场合,也得躲得快了。
新娘上岸后得由舅爷抱着到男家。上门规矩和新郎上门相同。到得场角,男方会燃起用三把稻柴架成的旺堆(取名叫“三墩火”),进门的客人都得在旺堆上跨过。大门口,早准备了一枕架在小木凳上的米糕,舅爷将抱着的新娘轻轻放在糕上,即算抱舅任务完成。这一仪式叫“登糕(高)踏枕(正)”,大意是新娘乃明媒正娶、身价高升。新娘进门,得由女方事先物色好的一对异性孩童(意为金童玉女),用两根系有红绿绒线的甘蔗抬着新娘陪嫁的子孙桶先走,每走一小段路,金童玉女就会高叫“涨涨”,紧随的男家媒人或婆婆会笑呵呵地将利事塞进孩童手中。子孙桶其实就是只大号的马桶。过去农村里没洗手间,马桶就放在床头边,以解决晚上用厕。但据说子孙桶是用来接生小孩的,生小孩前不会开封。新婚时的子孙桶里放有一窝(5只)染成红色的鸡蛋,象征多子多福,五子登科。
新娘进入客堂后,新郎就得露面搀扶新娘拜堂。拜堂仪式的主持得请族内夫妻双全且德高望重的长辈,也有请夫妻双全的娘舅来担当的。公爹、公婆端坐在堂屋靠墙的中间位置,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拜词不外乎是些耳熟能详的套话:成双成对,伴老终身,多子多福等。新郎、新娘拜完堂就得入洞房。这时,新娘嫁过来的嫁妆大多已摆放整齐。“正被囊”也已由夫妻双全的公爹、公婆或长辈铺上了床。入洞房时,童男要将男方备好的染成青色的布袋铺排在地上,让新人踩着布袋进洞房。新郎搀起新娘的手引路(以前是新郎用红绿的绸条作牵引的,民间管那绸条叫“红绿牵经”),待新郎的脚快要踏上未铺布袋的地面时,男童会将已被踩过的布袋接着铺到新郎脚下,边铺接边附着旁人叫喊:“传袋(代)!传袋(代)!”故此,常熟有地方管女婿叫“布袋”。民间甚至有人将女婿戏称为“冷粥布袋”。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最后一场大戏就是由新郎为新娘挑去覆盖在头上的红毡单。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新郎手握衣食饭碗里陪嫁来的秤杆,挑掉坐在床沿上的新娘头上的红毡单。
进入婆家的第一餐就是吃团圆。意即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桌上备有糖果、水果、点心、茶水等食品和饮料,因此,这道席也叫“坐茶点”。紧接着就进入正式婚宴。席间,新娘会跟着婆婆分别去给参加婚礼的长辈认亲敬酒,舅爷也会去给客人敬烟。席毕,男家还得给每位送亲宾客分送“结果”袋,内装方整的糯米糕、生的长生果(花生)、带节的甘蔗、糖果、红蛋、甘橘等。
婚宴结束稍事休息,舅爷及送亲宾客便会启程回府。临行前,舅爷会最后一个退出洞房,边走边摸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和糖果,像天女散花般洒向新房,且还不得回头张望。此举意为女方家预祝新娘会给夫家带来财运,财源滚滚自天而降。娘家人一走,洞房一下便成了亲朋好友及邻居小伙狂欢的舞台。闹新房一般大多为青年人,他们借着几分醉意,不但伸手讨烟讨糖,还要肆无忌惮地变着法子戏谑新人。闹新房时,新郎家要百般忍耐、笑脸相迎,越闹越发,家丁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散礼毕,婚宴大戏渐渐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