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研究
2019-08-07孙敏
孙 敏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基础部,山东 菏泽 274000)
0 引 言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组织开发适应于学生的、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启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快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每年高职院校立项课程达到400门。通过各学科课程共享体系的建设,加快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使其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往建设精品课程的升级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建设更加“精”、“细”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全新的互动功能更加适合网络传播,而且面向的对象不仅针对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对社会免费开放,真正实现其“共享”的功能。
1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
不能将精品资源课程库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简单的网站设计,在课程库建设前,需要参与人员对所建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组织、内容选取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的讨论。资源库的建设要形成结构完整的模型;功能上注重实效性,使用中注重利用率、可操作性;课后注重维护和更新,真正发挥出“精品”的作用。
1.1 参与课程库建设的人员选取
选择建设精品共享课程的教师应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分配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兼顾老、中、青各个层次。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这种结合既利于知识结构的互补,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延续。
1.2 课程定位与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
课程库建设和开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计算机课程的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顺利地使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工作。
资源共享课程创建的内容使用者主要是学生,在课程内容选取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由浅入深的符合学生特点的知识结构。在课程建设中,不能仅依赖课本,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共享平台中,而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优化、调整、组合、精选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死读书”的现象,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了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结构设计图。
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的实施和采用的教学模式
2.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体现的主要内容
资源课程内容的体现要以图1中的设计为前提,序化教材内容,资源中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体现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全新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环境。
在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建设中,要注重考虑以“结构化课程设计”为建设主线、以满足共享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建设要求、以涵盖“教材和岗位技能要求的所有知识点”为建设目标。努力打造既满足教师授课需要,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内容丰富的共享资源平台[2]。课程内容整体建设按照图2依次展开。
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定位,明确该课程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既提供了完整的学习内容,也方便记录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学习阶段,资源平台将教学信息通过网络共享给学生使用,多种媒体形式的呈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任意选取符合自己时间和空间的自主学习方式。
2.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提供的教学模式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以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根本要求,旨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使用共享课程库中提供的资源参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分配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手机端进行线上预习准备;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取课堂教学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互助讲解等教学模式完成课堂学习,及时利用资源平台进行课堂作业练习、加固所学内容;课下通过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完成拓展作业,也可以通过教学共享平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通过使用共享课程平台中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测试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方便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3]。多种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使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图2 精品共享资源内容结构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生活案例的展现进行整体组合,让学生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思考与实训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信息技能。
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体会和使用情况分析
3.1 科学选取教材知识点,重视课程设计分析,建设资源平台具体内容
对资源共享平台中的知识点建设要涵盖计算机课程大纲所规定的所有理论知识点及学生需要必备的操作技能点,在平台建设中体现“理—实”一体化;在知识点的录制和制作过程中,要采用“由简到难、逐渐扩展”的原则;课程资源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增加拓展资源在平台中的比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多样化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形式:微视频、动画、图片、实训项目等,仅视频类教学资源将近500条,占课程总资源的50%以上。在录制视频课程时,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每条视频资源均采用了碎片化的处理,录制时间均在5分钟以内,仅包含最基本的知识点。这种创建方式学生虽然易于接受,但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关联,大多数学生不会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因此,为了发挥共享课程优点,教师在进行平台资源建设时,多采用案例教学设计。在课堂授课时,由教师对案例进行知识点的结构化分析,通过打碎完整的案例,得到所有的单一知识点,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掌握。
3.2 共享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此次使用情况分析,选择的对象为我校2017级临床专业的1—10班的568名学生,他们使用该精品资源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整整一年。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用的网络平台是北京超星公司研发的“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号注册可以同时获取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双重使用权限,授课教师具有该课程的全部管理权限。
通过平台系统中的统计数据,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得到每个班级学生使用资源平台学习的具体信息,如综合完成情况、任务点完成情况、视频观看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使用平台数据统计图
针对图3提供的数据,选取了568名学生对常用版块的操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是涉及点击量的数据统计,如视频观看、单元成绩、章节测试成绩等),得出不同内容使用量的对比分析(见表1)。
表1中参与分析计算的5类数据均是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从表中的平均成绩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考核、督导下,每个部分学生整体完成率均保持在70分以上,完成效果良好。但是针对学生自主参与的互动讨论部分,参与程度则大大降低(见表2)。
表1 学生使用平台资源成绩分析
表2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学生在访问和使用资源共享课程提供的内容时,仍然看重最终成绩,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凡是涉及加分的环节,学生较为重视,积极性高;针对无加分项目,学生参与度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4],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时,不能只考虑如何在平台中构建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结构,还要多了解学生兴趣所在、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5],开发更方便师生交流的、形式活泼的互动方式;思考如何将学习资源打造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真正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4 结 语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要求,推进了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6]。这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学生的成绩认定不再依赖于课堂表现,要结合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成绩考核。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平台中的视频、题库进行反复学习、复习巩固,这比传统课堂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学生成绩更加优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研究以山东省教育厅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涉及课程的设计、内容选取、应用分析等各个平台建设环节。通过对在校学生平台使用情况分析比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绝大多数环节的设计和使用是科学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推进作用,针对访问率低、不受学生关注的内容,在平台建设的后期,我们将探索更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完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