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斯在下
2019-08-06林炳根
林炳根
“风斯在下”是安溪县桃舟乡吴山寺的一方摩崖石刻。
地处偏僻的桃舟乡吴山寺有什么风?是刚猛劲健的雄风,还是习习的凉风?这风从何时刮起,刮了多少年?
吴山寺有习武之风。吴山寺原名化龙岩,又名吾岩寺,始建年代无考,从现存的残碑可以看到“明正德七年临济宗月镜和尚募建”字样。吴山寺因与湖头李光地家族有一段特殊的关系而声名日炽。据有关文献记载,吴山寺清初鼎盛期,有寺僧五百余人,上千平方米练武场,有内岩、中岩、外岩之分。清初,闽地未靖,位于东南一隅的安溪盗匪横行,地处漳平、永春、安溪交界的桃舟吴山寺,没有成为世外桃源,却成了练武场,成了当地百姓强身健体之地。从一些典籍可以看出闽南一带自古有习武之风,或说和武术有关,如离桃舟不远的福田人林超北素晓阵法,康熙十六年(1677)漳州蔡寅率众数千人围攻安溪县城,林超北助县令李钰解围城之困。而离桃舟不远的永春是白鹤拳的发源地。时至今日,安溪一带民俗活动“刣狮”表演,据说其动作样式就来源于少林寺功夫。
清初,闽南地方不宁,百姓出于保卫自身财产的需要,自发习武,一些大家族,如湖头李氏家族还组织过乡勇兵丁,抵御外寇。另一方面,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人们喜欢练武。桃舟吴山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闽南的最大练武场。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属顺治乙未、丙申年间,少年李光地及家人十二口被永春帽顶寨林日胜、林兴珠挟持为人质,得到吴山寺僧众的鼎力相救脱险,后因李光地成为康熙肱股之臣、理学名相,使吴山寺声名更加远播。当然原因不会如此简单。其中不得不提僧锐峰。他在解救李光地一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幕后的重要推手,关键人物之一。僧锐峰,当年吴山寺的和尚,与李光地祖父、父亲相识,并有深交,以致李家深陷险境时,他挺身而出,出谋划策,协助李家竭力解救人质。
李光地的祖父李先春为人豁达大度,有其六世祖、福建首富李森乐施好善遗风。据桃舟当地编修于嘉庆年间的《达山萧氏族谱》记载,李先春看到吴山寺香火乏费,“即将契卖杨山施入吾岩寺”,被尊为檀越主。顺治乙未年,少年李光地被掠,李先春散尽家财,心力交瘁,一蹶不振,临终前,与僧锐峰说人质不能赎。锐峰与李光地二伯父李日暻对弈,进言无进取难为守,打动李日暻进攻念头。僧锐峰派徒弟晦潭和尚等同乡众攻破林日胜叔侄贼巢,经历大小数百战,不但解救出李光地一家,还荡平地方匪患,使地方重获安宁。
后人在评价僧锐峰时说,他是一位不出世的高人,一代高僧,学问渊深,志行清修。查其生平点滴得知,他俗姓杨,晋江人氏,早年攻书,后投桃源(今永春)若海耆德为师,皈依佛门,禀戒于黄檗,行脚于安溪永春一带,在安溪吴山寺、泰山岩,永春西峰寺等活动,作有诗文,为永春西峰寺编修《西峰法谱》,李光地及李日暻为之作序。僧锐峰圆寂于康熙三十年(1691),享年八十五,墓塔位于桃源望仙岩大鹏山。李光地叔父李日呈为其作墓志铭。李光地为其墓志铭篆额,并为其作传。
当年聚众永春帽顶寨掠走李光地一家的林日胜与其侄林兴珠后来降清,在三藩之乱中讨伐吴三桂有功,林兴珠还率领福建藤牌军参加康熙帝亲征的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此为后话。
雍正十三年(1735)和乾隆五年(1740)两度出任安溪县令的山东诸城人王植,到过吴山寺,看到这里风景幽美,题匾“人间第一”。王植县令在安溪主政期间,颇有政声,县志里说他“锄暴抑强,尤严弭盗,贼匪远窜外境,民有夜不闭户之谣”。
闽南一带自古有尚武之风。吴山寺的“风斯在下”,不仅仅是尚武之风,还有儒雅之风。僧锐峰深通禅理,喜欢下棋,著有语录杂作。李光地叔父李日呈为僧锐峰写的墓志铭中提到,他少年时和父兄到吴山寺游玩,僧人很多,李先春只与锐峰深谈。李日呈也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他参与施琅收台,陈平海五策,调任台湾安平镇,擢永州镇总兵官,行伍出身的武将,文章也写得生风流动。而李光地在僧锐峰的生平传略中谈到,闽乱期间,他避居湖头南山,闲居无聊,常到泰山岩找锐峰和尚谈禅,或以竟日,很有共同语言。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头泰山岩重兴,请锐锋出世开堂。现在的《榕村全集》收录有李光地写给锐峰和尚的《酬泰山和尚见寄》等诗文。
从相关的零星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查证僧锐峰与湖头李氏中的李先春、李日暻、李日呈、李光地等三代人有来往,除去那段刀光剑影,还能见到他们谈禅弈棋的另一段风雅。僧锐峰在吴山寺与李先春交谈,谈些什么,不清楚,但可以想象,一定有寺庙如何重兴、如何弘法等内容,的确,后来吴山寺在锐锋手上得以重兴。李光地一家有难,李先春临终前,病榻之侧,与僧锐峰推心置腹地交代后事,如何解救一家人,委以信任和重托。这样的交谈,可不是泛泛之谈,是一家性命悬于刀口之谈。事实证明,大德者李先春的眼光没错,一家人得以保全。
僧锐峰与李日暻,一边下棋一边交谈,脸色凝重,在敲子落棋间,有抑扬顿挫的果敢与决断,瞬间的转换中,一切了然于胸,有了清晰的答案。僧锐峰与李光地的交谈,更多的是机锋的灵光,是禅理的参悟,是心灵的契合,互有启发。僧锐峰少业儒,博雅君子,人生阅历丰富,有恩于李光地一家,李光地敬重锐峰,与之结成忘年交,彼此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李光地位居权臣,却放下身段,与锐峰和尚谈禅悟道,在高僧面前屈尊自称为法弟,一方面是感恩,另一方面是向往心仪,凸显的是谦逊好学的风雅。僧锐峰身为出家人,却心系地方安宁,广弘佛法,不失真人本色。
在梳理湖头李氏家族与吴山寺的关系中,简单理出这样一些头绪:先是李光地祖父李先春捐助建寺,被尊为吴山寺檀越,后吴山寺锐峰和尚等协助李氏族人救出李光地一家,康熙五十四年(1715),风烛残年的李光地回安溪,不忘亲临吴山寺,留下诗词。而湖头李氏家族与吴山寺非同寻常的关系还没结束,乾隆十八年(1753),李光地裔孙为吴山寺题写“喝醒”“仰止”摩崖石刻,穿越时间长风,逶迤至今,至于没有落款的“风斯在下”石刻,是不是同为李氏后人所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的那股正气之风、长袖之风、棍棒之风、少林遗风,一直萦绕在耳。一代名相与吴山寺的故事,一代名相与一代高僧的故事,至今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吴山寺因人而兴而显,曾在时代兴衰中没落,毁于战火,今日重兴,焕发新光芒。
吴山寺“风斯在下”的风,是一种仗义雄风,是在虎虎生风中有和风细雨,有习习凉風,于对弈、品茗、谈禅、诵经声中有另一种风情。绵延至今,斯风烈烈。
责任编辑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