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亲子琐事对埃里克森学龄期孩童人格发展影响

2019-08-06陈喆

教育界·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家庭教育

陈喆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亲子琐事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内在联系,明确了亲子琐事对于学龄期儿童的重要影响,进而指出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当如何在这些琐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家长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权威观念,其次要注意为孩童分配合理的任务,再次要注意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亲子琐事;家庭教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辅导作业

家庭环境向来是孩童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中往往注重大的方面如性别分工、家庭成员学历、素质、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家庭琐事尤其是日常的亲子互动是家庭成员直接对孩童造成影响的形式,在辅导作业、做家务等琐碎活动中,家长的态度、任务的选择、内心状态等因素会在活动中直接对孩童造成影响。

一、何为“亲子琐事”?

“亲子琐事”是笔者为了更好地说明本题目讨论的点而创造的词。“琐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琐事,指琐碎的事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很普遍,无关紧要”。生活琐事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亲子琐事”,即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所发生的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有别于家长有目的的思想教育,而是亲子在互动中自然而然发生并自然而然解决的事件。家长辅导作业、家庭分工做家务是每个家庭中都会发生的事件。本文讨论的不是在辅导做作业中家长有目的的说教或家庭劳动中家长对勤劳、劳动技法等的直接教育,而是在这类活动中发生的除直接教育外的小事件,如情绪、态度、任务分配等。

总而言之,亲子琐事不是家长通过语言或其他形式直接服务于教育的,而是无意识的情感、态度、语言等外在表现。

二、亲子互动如何作用于孩童人格发展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童处于学龄期,这一时期他们所面对的矛盾是勤奋对自卑,在度过这一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因素即亲子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亲子互动会帮助学生获得勤奋感,否则将获得自卑感。

(一)对自我能力的相信或怀疑

以家庭中的辅导作业为例,如果孩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在做作业中不断地获得激励,他们便会对做作业这件事情产生兴趣,相信自己是可以高质量完成作业的,进而产生对新知探求的欲望,这将有效增强孩童的学习动力,使孩童获得对自我能力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家长在指导孩童做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训斥甚至辱骂学生的现象,则会使孩童对写作业这个事件的兴趣明显降低,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能否学习好,无法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也无法获得较强的自信心。

(二)对权威的认同或排斥

这体现在家长能否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家务、做作业。在家庭教育中,无论家长自己主观上是否有这样的认定,在孩子的心中家长就是权威,是学习的榜样。孩童如果能够不断获得权威的指导、鼓励,并且在权威的指导下收获较好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更加信任权威,愿意尊重权威的意见和建议;反之,孩童如果在家长的指导下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慢慢地就会对家长所代表的权威缺乏信任,進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越不信任权威越不愿意听从,即使有值得学习的信息也会被忽略掉,导致更坏的结果。

在家长辅导作业等家庭琐事中,如果家长能够利用和蔼亲切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校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权威或者威信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孩童也会更加尊重父母,反之则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对生活的热爱或远离

青少年阶段是心理健康问题大量爆发的时间段,而主要问题的积淀往往发生在学龄期。在这一时期,父母对孩童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小学阶段是亲子之间接触最密集的阶段,初中之后因为住校等因素,亲子相聚的时间往往会大幅缩短,在学龄期父母给孩童留下的印象可以说是终生的。在这一时期,孩童的朴素思想价值观也在迅速形成,需要父母在生活琐事中给予合理的引导。

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父母需要让孩童拥有积极的态度,认识到完成作业是人生的一项必修课。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让孩童体会到劳动的成果,让孩童获得“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的体会,进而使孩童获得人文情怀,让孩童愿意在生活家务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加热爱生活。反之,如果在写作业、做家务等活动的过程中,孩童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家长的鼓励与表扬,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会在头脑中产生“劳动无意义”“生活无意义”等想法,从而远离生活。

(四)对同龄人关系的明辨或盲从

孩童的生活除了家庭生活之外还有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会有多个友伴群,家庭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童对友伴群的选择。在家中得不到关爱的孩童自然会寄希望于同伴之中,会渴望在群体中得到关爱,如果群体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称赞甚至是恶劣的话,为了融入群体,在群体中得到尊重,孩童也会做出与群体相同的行为。反之,孩童如果在家庭中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被爱的感觉,往往会对群体的行动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三、在亲子互动琐事中“润物细无声”

亲子琐事在家庭生活、孩童人格发展引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童,家长应当利用好琐事中与孩童接触的机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权威者态度的转变

家长首先应当做到的是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要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而孩童都是需要指导的。首先要把孩童放在一个平等的人的地位上与他们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其次要关注他们的年龄特征,选用合适的交流语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帮助应该建立在年龄基础之上,如果是这个年龄的孩童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则不应该提供帮助。

家长的权威或者说威信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塑造、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居高临下的态度甚至暴力手段使孩童屈服。威信本身就是一个内心认同层面上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孩童由衷的认可与自觉靠拢,仅仅是肢体上的服从是无意义的,相反可能会使孩童形成多重人格,表里不一,甚至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二)对事件任务的合理选择

分配给孩童的工作应当是在孩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的,工作不宜过难或过易,应当让孩童通过系列的工作之后能够看到工作的成果,获得提升。就做家务而言,让学龄期儿童擦玻璃是危险的,但是让他们擦去家具上的浮灰是合适的。应当在分配给他们工作之前,先让他们看到家具上存在灰尘的地方,这样他们在工作中会有明确的目标,在完成工作之后会有评判的尺度。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孩童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干着急是没有用的,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遵循小步子原则,一步步帮助孩童完成既定的目标。

在分配完任务之后,要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孩童沟通,表扬他们的态度、工作成效等,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的地方,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三)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

要做到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合理引导,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不可或缺的,夫妻之间要感情和睦,至少不能将夫妻之间的矛盾转移到孩童身上。夫妻之间出现情感不和等情况时,应当尽可能减小对孩童的影响。学龄期孩童对于情感体验是异常敏感的,对父母对其的情感变化是很容易感受到的。除此之外,父母双方对孩童的关爱应当是等同的,两人应该秉持着同样的教育观念,不能让孩童夹在父母的教育矛盾之间。父母要承担起对等的教育责任,任何一方在孩童的人格塑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代际之间也应当营造和谐的氛围,祖辈往往会溺爱孙辈,这在无形之中对父母教育观念的实践造成了阻碍。应当与祖辈商量好一个一致的教育方案,在家庭琐事中对孩童的教育应当是无形之中有思路存在的,这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总结

辅导作业、做家务等家庭琐事是每个家庭中都会存在的,但是父母往往在这些琐事中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态度,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琐事对孩童的巨大影响。家庭中对孩童的教育往往都不是刻意而為的,而是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必须要端正姿态,有准备、有系统地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好学龄期孩童的人格成长。

【参考文献】

[1]叶红兵,古恒英.因家庭琐事、家庭矛盾引发“家庭暴力”问题的思考[J].当代江西,2017(03):50-51.

[2]王家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37-40.

[3]余家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1996(06):21-24.

[4]刘玲丽.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基于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论[J].收藏与投资,2017(06):115-116.

[5]白梦妮,赵乐华.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谈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305-306.

[6]李冬民,颜家祝,蒋伯兴.谈一点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事[J].好家长,2015(21):97.

[7]贾盼盼.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3(12):66-70.

[8]刘丹.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重新审视亲子游戏[J].学园(教育科研), 2011(07):27-29.

[9]Erikson E H.Childhood and society[M]//Childhood and society/, 1950.

[10]Erikson E H.Youth: Fidelity and Diversity[J].Daedalus, 1962, 91(01): 5-27.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家庭教育
等了287天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