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氛围的内涵及营造路径
2019-08-06荆慧
荆慧
摘要:党和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创业氛围不浓,本文聚焦学校创业氛围概念及内涵,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感知学校创业氛围的研究,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创业动机、开展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8-0428-0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創业工作,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显示,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与2017届、2016届基本持平;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平稳态势,但相较于欧美大学毕业生20%-30%的创业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创业氛围不浓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高校要率先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对学校创业氛围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从学校气氛和创业环境、创业文化的一般界定推演认为,学校创业氛围就是在校学生对学校创业文化环境特征的整体感知,并将创业目标具体为新产品和服务从而不断提升创业能力的环境氛围。这种知觉会影响在校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信念、动机、价值观和行为,它是所有创业者在“种群”水平表现出来的意志与行为。基于对学校创业氛围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首先,学校创业氛围其代表着群体内部成员对于创业文化环境的整体感知。其次,学校创业氛围反映着社会关于创业的价值判断。再次,学校创业氛围蕴含着族群成员对于创业活动的态度与评价。鉴于创业氛围的重要性,聚焦如何提高大学生感知学校创业氛围的研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形成创业动机、开展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素质不仅仅是依靠创新创业教育就能提高,尤其要营造学校关心、社会关爱人才事业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激发高校学生的创业潜能。
一、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上还存在一定急需改进的地方
1.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不完善。当前创新创业各相关方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共识,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的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单一,大多数只有理论教学,未突出实际操作性;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都没有创业经历或者只有单一学科背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仅仅从理论上给予有限的指导,目前部分学校针对创业教师的培训覆盖面较窄,针对学生的创业培训更是有限,实践领域还存在着空白,导致学生除了理论课程以及各类竞赛外,找不到创新创业的抓手。
2.社会和学校之间联系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社会和学校比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和学校之间没有达成很好的联结,学校与社会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机制,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学校没有对其后续创业情况进行追踪,存在着毕业就和学校失去联系的现象;由于部分学校对已经创业学生的宣传力度较小,在校学生想创业,却并不了解身边是否有创业榜样可效仿,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害怕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不能收回又苦于没有相应的人力、技术和财力支持,不了解市场行情,不敢创业,很多创业想法不能及时付诸行动而不了了之;部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并不密切,学生没有到企业实习的经验,对如何将一个创意完全实现为一个完整企业了解较少。
3.社会和学校氛围的友好度不够。当前一部分大学生虽有创新创业意识,但来自同学、家庭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创业相对于直接就业,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创业过程中要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压力,创业失败后还需要重新就业;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银行贷款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来源于同学、朋友和家长,由于目前创业成功率较低,一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对于创新创业还持观望态度,没有形成对创业活动正面积极的价值判断,所以大多数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直接就业,不愿让孩子承担风险与压力,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校创业氛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让大学生将创意的种子化为行动,结出创业的果实。
1.完善规范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习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高校,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Gnyawali DR等人认为当国家、社会和学校重视创业活动、创业者拥有各种机会时,他们更有可能受到鼓励,并感到有能力创业。因此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引入有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为学生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提供支持与指导,同时可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业支持与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创业,做好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引路人。
2.建立健全人才联系及宣传表彰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人才联系机制,习总书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高校应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忧心事;通过建立创业学生资料库,及时追踪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情况,竭尽所能的为创业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他们也是在校学生的社会资源,反过来他们也能帮助和带动在校学生创业,这样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尤其是校友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积极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持续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另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加强对优秀创业学生的表彰力度,切实提高青年创业学生的待遇,激发各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响应和宣传国家政策,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在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激发全社会及学校关心的良好氛围。
3.营造全方位支持创新的社会和学校氛围。人们对于社会活动的关注促进活动的开展,某项活动的社会关注程度不仅反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个人产生兴趣、并投身该项活动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加大对创业个人及团队的资助力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孵化器的作用,为创业学生解决场地及财务之忧,在教育中融入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行为;已有研究表明,潜在创业者的信心受到群体内成员对创业的态度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家人、朋友,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营造全方位支持创新的社会和学校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创业偏好改变;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弱势,进行现场分析和心理疏导,举办与创业相关的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失败再创业等创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