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改过程》中新世纪文化的展现

2019-08-06樊奕萌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怀旧网络消费

项目名称:2019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校级)。编号:YJSCX2019-117HLJU。

摘要:韩少功是一个思辨性极强的作家,始终密切关注着时代文化上的转变,并将这种转变通过小说向人们展示。2018年韩少功的新作《修改过程》又是一部在文化上引人深思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面对正在发展且相互碰撞的新世纪文化,会有更深切的体会。网络文化、怀旧文化和消费文化虽早已存在,但在他们的身上,更能体现新世纪中这些文化与之前的差异性,这一代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见证者。

关键词:《修改过程》;文化;网络;怀旧;消费

作者简介:樊奕萌,女,汉,黑龙江省鹤岗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46-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各国文化对话的时代,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人们对文化不仅基于本土、传统上的反思,而且还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为自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新世纪里,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底层文学、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科幻小说等多种新的文学,种种创作让人眼花缭乱,但每一种文学的存在,都无法将现存的一切文化现象包裹其中,文学在文化的影响下也变得碎片化。这就需要作家发挥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创作一些真正为时代发声的作品。

韩少功即为时代的书写者,他从早期的反思文学创作到寻根文学的开辟。再到对知青文学的书写。这些作品中始终暗含着韩少功对于现代性文化的思考,其中包括对东方与西方的探寻;2018年刊登在《花城》杂志第6期的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再一次与时俱进式深度思索现代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和内容,这一作品的出现,为人们留下在新世纪伊始的多种文化现象的探求路径。

一、网络文化下的《修改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它的迅猛发展是当今人们有目共睹的。韩少功作为对文化转变敏感的作家,始终对文化的转型密切关注,并利用其近期发表的小说《修改过程》及时予以回应。韩少功早在2017年末就说过“作家而临着文学市场化和网络化这两大挑战。”[1]在小说中,作家将人们的关注目光引向网络,巧妙地设计了网络作家肖鹏。书中的肖鹏随即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创作,描写了77级这群“野生动物”的求学和求学之后的四十年间的人生际遇。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利用大肆渲染情节、扭曲人物、夸张内容的文学创作。其实在这戏谑情节的背后,更多地体现了网络文学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在丰富人们文学世界的同时,也让这种丰富超越了人们的控制范围。肖鹏利用网络小说大胆对老同学的过去经历进行虚构和诋毁的行为,却没有成文法律可以对这种行为进行裁定。这一现象让人们看到当下在网络文学盛行和多产的时代里,网络文学的法制建设和规约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部分作家为了点击率而不择手段。

肖鵬的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不同之处还在于加入了与读者进行互动的环节。他为书中人物楼开富、史纤等人设置了两种人生,以供读者选择,以读者的阅读心理去选择人物的命运,这样读者在一定程度上顺理成章地参与了故事的写作。如书中对楼开富毕业后的发展即有两个版本,第一种说法是楼开富照料瘫痪在床的妻子赢得了周围人的敬佩,第二种可能是他的妻子并没有瘫痪在床,而是因楼开富受小说的影响而变得患得患失。两种版本的并立,是依靠小说中毛小武作为读者与肖鹏进行对话和作者时不时地跳脱出来对自己的人物进行揭露来实现的,这种设置为对肖鹏小说虚构内容进行揭发提供了可能。“毛小武看完上而这一章,忍不住嘟哝‘扯,扯吧,你写得这个L就是楼哥吧?他其实在米国,早就拿卡了,宣誓了。”“以下就是另一个L,即熟人们猜想的楼开富。依作者肖鹏提示,如果读者觉得这一章与上一章内容不相容,不妨自行编辑,在AB两者中择其一,删除另外的一章。”[2]肖鹏的这种写作方式,是网络文学发展到新世纪,互联网是新世纪文学创作较为普及的媒介,甚至部分连载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模式,依靠读者们意愿式的评论进行创作,这样就极大程度增加了故事的虚构性,作家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部分为时代发出真实声音的机会,更多情况下成为了“写手”。

网络小说具有时效强、流传广、速度快的特点.小说开篇就写出了陆一尘不满于肖鹏对自己的虚构,而去联合同学在网上及时阅读肖鹏大作后商量损害名誉的赔偿,这一事件成为了小说发生的引爆点。肖鹏除了网络作家还有另外的老师身份。小说名《修改过程》就是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他的。还有小说中对于马湘南儿子马浩的描写,也体现了新一代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正在迅速发展,它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为青少年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怀旧文化下的《修改过程》

在《修改过程》过程中,其实还有一条十分明显的文化线索,即为“怀旧”。随着人们对现代性了解的深入,从五四时期的简单地保守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探寻,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的讨论之后,老照片、红色经典等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怀旧文化。怀旧作为现代性的总体后果,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现代性象征着理性,理性让科技更好地发展,但是海德格尔曾对技术的评价是:“技术是旧日成长的事物迅速消逝。”[3]这种消逝让人们生活在二维时空里,技术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带来失去本真性的碎片化生活方式等,人们在现代社会而临的种种生存困境需要利用怀旧来达到在二维时空里的平衡。韩少功正是从一代人的集体生活入手,然后再将其结合时代转变,写他们的个体生活,来为新世纪里一批人抒发的“怀旧”情结。作家肖鹏作为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他以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为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这批时代下产儿会聚在自己的小说中,对这群人物的言行进行了夸张、扭曲和篡改,描写他们在身在校园前后时间里,而对不断转型的社会,他们物质、情感、生活方面的诸多困顿,去留恋曾经的青春。

猜你喜欢

怀旧网络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