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高中学段主观题教学策略

2019-08-06宗璇

学周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主观题核心特征

摘 要:文章主要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及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实施主观性教学进行的必要性,总结了日常教学案例,从绘图及图解,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及归纳,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和规律的概括、趋势的预测,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等五个方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主观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050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概念

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始于2014年教育部研制并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和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详细概括了学生阶段应具备的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要素和关键性能力。

这里谈到的所谓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通常是指学生能够在大学教育前,即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就体现出来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基的关键性、基础性品格及能力。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带领课题组花费三年时间研发的成果。这项研究及其成果主要解决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目标性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既是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提升我国教育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还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实施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是目前学校的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

二、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时代要求

基于此项研究,国家在2016年发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年发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它是新时期国家层面对地理基础教育的规范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一方面是国家管理和评定地理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进行教材编写、教材实施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与2003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有诸多变化,如课程设置,难度、内容要求,培养目标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可以看出,要想科学测评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发展水平,应该分为五个方面,即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和归纳,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及绘图与图解。这五项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评往往通过主观题(非选择)的考查更能清晰地反映。非选择题通常是以文字和图为背景,要求学生进行主观描述,对学生地理核心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技能等素养的要求更高。

三、实施主观题教学的必要性

从2016年开始,山东高考文综采用全国Ⅰ卷,又称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地理部分试卷的题型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单项选做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主观题)两种。分值分配主要是11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主观题通常包括两道必考题,一道选考题,地理试卷合计分数约100分。依据分值分配可以看出主观题是试卷考查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答题时间分配来看,11道选择题平均使用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主观题则需要30-40分钟,主观题答题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如书写速度、审题习惯、答题技巧等。

从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看,高一学段主要是必修知识为主,必修一主要是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主要以人文地理为主,涉及人口、城市、产业活动等基础知识,高二上学期进行的必修三的学习,内容涉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城域尺度为案例探讨了荒漠化、湿地、河流整治、农业、工矿业、城市化等情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较低。高二下学期开始以洲际、国际尺度研究区域特征与发展。学生需要调动必修的基本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考试得分率显示,题目的难度增加使考试的分辨率下降,同时地理素养较高的班级,主观题和非主观题的分值差别较小,教学素养较高的班级,主观题与非主观题分值差别较大。这充分说明了主观题教学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和教学中的重点,要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在主观题答题方面寻找合适的策略。在高二下学期适时进行主观题教学非常有必要。

四、主观题的分类与教学策略

(一)绘图与图解

绘图与图解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选取资料绘制地图和图表、表格、模式图等,这个要求在初中阶段有体现,能力层次较低,在高中阶段出现较少;第二个层面是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第三个层面是从地图以外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可以综合呈现多方面信息,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首先需要从文字和地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地图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如何使用地理概念判断、分析,以及描述,因此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功。学生在认识地图过程中比较茫然,随心所欲的话就容易孤立地认识个别信息,忽略地图的全面信息,以及地图与文字信息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从认识地图过程对识图步骤进行指导,建构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养成认识地图,提取信息的习惯。

应对策略:材料中的图文信息非常丰富,从图中可以读出纬度和经度,推测出大致的地理位置,如大洲,再根据轮廓定位,在学生已知的常见国家(初中或高中教材出现的)中无法获知更多的具体国家信息,但是可以推测这里的大气环流有可能是受何种气压带控制,附近有什么样的洋流分布。根据半球位置,可知洋流为暖流,根据河流的排列方式和分布状态可以看出基本的地形地势特征。

我们归纳一下读图的一般过程。首先读题过程中要标注关键字,弄清题干中的信息层次要求;然后在图中寻找关键信息:比如位置信息、图例信息,对标志性地物做出标记。

(二)地理特征与差异分析、推理

地理特征与差异分析、推理主要是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观察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然后概括与归纳,用有条理的地理语言描述出来,可以理解为涉及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1.空间格局的观察。学生在做这类题目的过程中,首先容易出现受思维定式影响的问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忽略经纬网定向;其次,地形特征的描述不全面,不知道要使用什么样的地理概念,描述哪些与地形有关的信息。

应对策略:利用等高线的判读方法。第一步依据经纬网的分布,可知方向定向是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如果有指向标,可以用指向标定向,帮助下一步的判读。第二步地形特征的描述可以涉及地形的类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地形的分布位置,典型地貌类型,地势特征和地形起伏特点等。

2.空间排列方式、空间制约、依存关系。有的题目中有等高线和河流,但是没有直接考查地形特征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而是考察河流水系特征与降水分布特征之间的联系和成因等。部分学生孤立地看河流的位置,没有分析河流与地形的关系等。

应对策略:这类题目要注意地理要素、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即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分析过程中发现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这种依存或影响、制约关系,认识地理规律。如河流水系特征是反映地势起伏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入海的河流流向判断出源头部分,进而推测出海拔高低的分布,即地势特征;不入海的河流也可以根据水系分布获得地势信息,如放射状水系反映的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河流水系从北侧流向南方,反映了地势北高南低等。

降水成因的分析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出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还是受海陆位置影响,局部地区的降水可能受地形雨的影响等,并帮助学生提升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

上面两类题目的基础信息都涉及等高(值)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等值线图中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观察和描述:(1)数值变化。等值线的数值范围、极值,以及大部分等值线沿某方向的递变规律,有时图中可能存在不同方向的递变规律。(2)疏密程度。在同一幅图中或不同图中,等值距相似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出等值线描述的地理事物变化的快慢或者变化幅度的大小等特征。(3)形态特征。等值线的走向,平行分布的特征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经纬度、海岸线等),等值线弯曲和闭合的特点等。

(三)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

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某个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变化过程,归纳其发展变化规律,依据该规律预测地理空间过程的未来结果或趋势。

应对策略:教师要建立地理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积累地理素材,如铁路、公路、驿站属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的空间分布可以描述为交通运输线路、交通运输网等,市、县等是行政单位,可以归类为聚落的分类,但是等级不同。然后再说明交通运输这个区位要素的发展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地理要素的变化和地理事物的发展。

(四)地理特征的分析和综合比较

地理特征的分析和綜合比较是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地理区域、若干要素、方面或类型等,然后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应对策略:首先要理清思路,把问题进行归类或者影响要素分析。比如单纯分析水体蒸发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温度,水体的表面积,水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等,还可能是水源、热源、饱和差等方面,这些语言主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需要结合地理要素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描述有利于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属于物理和地理相结合的知识,我们要结合问法和所给信息用物理知识打开思路,找到地理特征与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用地理语言综合解答。

对于考察角度较小的试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适当铺垫,或者让学生仿照问法进行改造,如找出题干中涉及的地理事物,自编题目。如: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蒸发的地理因素是什么?如何评价索瓦附近影响卤水蒸发的因素?

在思维变式中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寻找地理事物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五)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

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是指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由原因、条件探寻结果或由结果追究原因、条件,通常包括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寻地理联系和运用推理的方法探寻地理联系两个具体任务。

1.由果索因。应对策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进行归类,河流水文特征常见的有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等,也可以提炼出地形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教师同时要提醒学生没有万能的答题模板,所有问题都通过这些规律去生搬硬套肯定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根据题干的信息进行取舍,筛选和组织恰当的语言,体现回答问题的灵活性。

2.由因推果。应对策略:比如农业类型属于人文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同时影响了城市的分布特征。这样在描述过程中由果推因,也反映了中亚地区自然和地理要素的联系。

这两类题目具有相似性,不管是从已知的条件推知结果还是由结果推测形成的原因,它们背后的知识联系是相似的,关键是理解这种逻辑关系后,根据需要通过语言描述表达出来。

3.山东高考改革对教育的展望。山东从2017级新入学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考改革,考试分两大类:合格考和等级考,等级考即和现在对应的高考要求相同,学生可以从理、化、生、政、史、地6门科目里任选3门参加等级考试,山东的高考所有科目将全部自主命题,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查仍然根植于现行《课程标准》,所以不管命题和考察的方式如何变化,从以上五个角度进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教学策略应该是可以延续的,教师可以依据这种分类方法将历年试题的考察方向和考察知识点进行细化,研究命题规律,引导日常教学,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检验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光辉.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5).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宗璇(1978.9—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核心素养实践、新高考等。

猜你喜欢

主观题核心特征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