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地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9-08-06刘萍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不断突破助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必定会代替各行各业很多自然人岗位,到那时候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地域和品牌加持的地方院校毕业生如何就业,我们得从本科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4-000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4.001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地域劣势和生源劣势
地方院校往往坐落于非省会城市,经济欠发达,交通也不那么便利,市场和未来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更是不如省会级以上城市,因此,即使地方院校稍好于省会以上城市的院校,学生及其家长也往往还是会选择去大城市读书,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地方院校的生源,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不如省会级城市院校。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市场对本科院校专业人才需求的改变
大数据可以越来越精准地瞄准目标客户的需求,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可以代替一部分重复性或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在机器不断自学的能力下,人工智能能够代替的自然人岗位只会越来越多,加上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加持,市场上重复性和低技术含量的岗位需求只会越来越少。那么想不被或者慢点被市场淘汰,必须针对人工智能还无法做到的领域(如:创新、服务)进行人才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内部问题
除了以上两条来自外部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还有一些来自内部的问题:教育模式比较老套,没有与时俱进,不同专业不同标准对待的力度不足,很多方面往往喜欢一刀切,比如池州学院的动画专业在使用实验室上课时至今仍然需要写实验报告。我个人认为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批改本身会耗费学生和教师的大量时间,不如多做一个项目甚至多分析一个案例。与此同时,地方院校的经费往往也比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往往会造成很多事情想做却没法做或者只能做一部分。
二、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
(一)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已知人工智能至少暂时代替不了创新类和个性情感服务类岗位。针对这两个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保证核心专业课不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文学素养、艺术审美、市场需求、社会学或心理学类的课程。当然,得结合自身具体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而不是直接把别人专业的类似名称课程拿过来用。由于一些专业的国家本科生培养标准的学分和学时总数有限制,我们可以酌情减少一些机械性课程,比如具体某个大众软件的操作类课程,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网络课程弥补。另外,出外考察也是必要的,大学四年要经常组织学生到专业优势城市考察,对增强学生眼界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很有帮助。
(二)循序渐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在这里不再多说,学生大学四年,绝大多数是白纸一张入校,最后是成为市场需要的人才还是社会的米虫,除了学生本身的勤奋因素外,和学校的培养方式也很相关。我认为学生的四年,实践能力应该层层递进,大一培养文学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大二培养专业能力,大三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四培养独立实践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穿插在大一到大四的各个相关课程中。四年后,学生可以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制作、完成和交接。
(三)多方位和市场接轨
在大一到大三时期,学生需要出外考察或短期实习。在大四阶段,学生则开始相对长期的实习,甚至可能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实习考察期,这是检验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时候。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从认知到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一开始就要设计好每次学生去哪实习,怎么实习,要达到哪一步效果。这就需要地方院校的相关教师熟悉流程和业务,保证学生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时刻关注甚至预测几年后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
三、在实施对策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意愿不足
总体来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细化考核,不同课程不同项目采用不同考核方式来解决,比如设计类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参赛,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得奖或者获得网友评论点赞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去市场接活,锻炼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早让学生适应了市场需求。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细心指导为辅,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二)經费短缺
经费短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申请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解决一部分,也可以和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获得实践机会也是一种方法。平时的创新实践训练,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耗材损耗小的方案,比如动画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一台达标的电脑和一个绘图板,就可以解决90%的业务需求。多个相关专业也可以共享一些设备,减少设备的重复购买。
参考文献:
[1]王靖雯.人工智能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丝路视野,2017(35).
[2]鲁石.人工智能视角下的高校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8(7).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刘萍(1984.1—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动漫游戏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