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2019-08-06顾祯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顾祯艳

摘要:《禁闭》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理剧的代表,在对人物建构的不同方面都融入了存在主义思想,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对《禁闭》如何运用存在主义进行人物建构作出分析。

关键词:存在主义;禁闭;人物建构

中图分类号:1565.07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82-01

萨特力图以存在主义思想打造“他人即地狱”的困境,《禁闭》中的人物建构也多从外部环境获取条件,如镜像模仿、他人的话语和目光。但在地狱情境下,人物如何在外界失去原始自我而逐渐重建自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他人》更名为《禁闭》已经反映出萨特对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重新审视,这次审视也映射了萨特思想由他人向自我重心的转移。

一、镜像缺失下的自我失落

《禁闭》限于地狱房间这一狭小的封闭区域,其设置的地狱情境在外部陈设上有一特别之处:地狱里不存在世俗观念中应有的刑具和烈火,只是没有镜子,所有可当作镜子的东西也被悉数收走。镜子的缺失是三个人物都意识到的现实,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不适感,进而导致自我形象的不可知和自我认知的失落。艾斯黛尔甚至对自我存在的真实都产生了怀疑:“要是我不照镜子,尽管摸到自己,我也不能肯定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关于镜像理论,拉康就婴儿的前语言期便提出了镜像阶段:“镜子阶段理解成分析所给予以完全意义的那种认同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也就是说,人在潜意识中想通过镜像获取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所以镜像的缺失使人物在视觉上无法把握身体的同一性和完整性,最终致使在心理认知上的自我失落。进言之,“镜像功能在于建立起人物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镜像缺失真正意义上是人物无法实现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导致自我意识失落。事实上这触及到了存在的否定性,“否定是一个连续性的突然中断,它是一个原初的不可还原的事件”。

二、他人目光下的身份确立

萨特表面试图打造一个以地狱封闭人物的困境,但事实上囚禁三个人物的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地狱,更是由他人目光和话语构成的精神囚牢。

在剧中,三个人物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且不可逃避的。正如伊内丝所说:“你将永远活在我的眼光里面,就像一道阳光里面的一片光斑。”加尔森向他人极度否认自己是逃兵和懦夫,想说服伊内斯证明自我,但这是基于内心已经承认的前提。萨特认为,“他人是一个让自己被世界定义的世界的对象。”也就是说,人并不存在自发的欲望,身份的定义和建构都是由他人打造而成的。“由于这个他人的某些态度,我决定我自己通过羞耻、焦虑等把握我的‘被注视的存在”,这一点在加尔森陈述过往的痛苦、羞耻和恐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艾丝黛尔借勾引加尔森证明女性魅力的存在价值、伊内斯通过对艾丝黛尔的追求确立同性恋的身份定位都体现了他人目光对于人物建构的意义。

三、地狱情境下的自我救赎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达到自我救赎。从更深层次来说,《禁闭》并不是单纯阐述他人对自我形象建构的影响,而是探索自我如何实现重塑和救赎。三个人物便带着难以洗脱的罪进入地狱,而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方式就是禁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进入地狱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否出地狱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剧中三个人物意识到地狱的惩戒就是其余两个人的存在,当他们刚进入地狱便进行了第一次自由选择。加尔森提议大家别说话,静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忘了别人的在场。在这种禁闭情境中,他们力图避免他人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寻求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解脱和自由。在戏剧最后,他们进行的第二次自由选择是“让我们继续这样下去”。在这种永无止境的他人与自我的逼问中,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并且通过选择继续禁闭实现自我救赎。

萨特认为,实现自我救赎,即从“自欺”到“本真”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发现自我本质的可能性。存在主义认为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的途径是“经历一系列的情感体验”。三个人物在体验过自我失落、他人审判和地狱情境的绝望、焦虑和痛苦之后,深切地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和存在的虚幻,进而实现了从“自欺”到“本真”的转变,达成自我救赎。

四、结语

萨特将其存在主义思想自然融入《禁闭》人物建构,由前期的他人观照过渡到后期的自我观照:三个主要人物在隔绝封闭的地狱情境下被迫接受了“存在先于本质”先行的逻辑定义,然后逐步失去主观性,体现在对镜像缺失的不适感。但在后来他人的目光和话语符号的暴露下,开始显露罪行、坦白罪行、接受罪行,最终实现自我认知的重建和自我灵魂的救赎。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浅析《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存在主义之思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