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动力激发策略探讨
2019-08-06聂英华
聂英华
摘要:近几年来,有关精准扶贫的话题讨论不休,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中国在脱贫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积累了宝贵的扶贫经验。但是在扶贫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扶贫进度。因此,如何应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激发群众扶贫脱贫动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群众;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1-02
精准扶贫是探讨国家发展问题,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的一个重要概念。扶贫计划从改革开放就已经开始实施,通过40多年的努力成效显著。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说法,从此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策开始施行。五年来,精准扶贫取得较好效果,精准扶贫就是把扶贫物资用在真正的贫困农民身上,在识别上要精准,帮扶上更要精准。总之,精准扶贫就是扶贫的资源对准需要帮扶的群众,这是扶贫的关键和实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一、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实施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七年的努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一直致力于社会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就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这项工作,甚至把这一任务作为党一切工作重心的出发点。扶贫工作是否做得好,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不能体现。社会主义不是贫困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第一步就是要摆脱贫穷,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它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层涵义,人民幸福就与脱贫致富密切相关,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开展精准扶贫。国家富强不仅仅是以GDP的多寡来衡量,也要从国民的生活水平来衡量,而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困,过生幸福富裕的生活。中国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的梦,贫困人口的梦想是脱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前提。
3.精神扶贫成效明显
以前多数的贫困群众对于脱贫这件事主动性较差,依赖性较强,“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也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现状,甚至还比穷不比富,这些思想精神贫困现象十分严重。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政府通过宣传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脱贫计划,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尝到甜果的群众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富裕是等不来的,较多群众意识到要把扶贫、脱贫意识内化于心,从思想上重视扶贫。此外,政府还在多方面给予贫困群众政策倾斜,加大对贫困群众的资金扶贫力度,支持和帮助资金短缺的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大大改变了贫困人民原有的思想观念,人民脱贫愿望更加强烈,精神扶贫观念深入人心,精神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二、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大了精准扶贫的难度,脱贫后返贫现象也使得贫困人口增加。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机制不健全,精准扶贫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忽视思想扶贫的重要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扶贫对象识别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精准扶贫识别机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基层民主评议作为参考标准。当然政府主导精准扶贫可以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但是,不足以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而且以政府为主导的精准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贫困对象的生活实际。
基层民主评议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现目前基层民主评议进行扶贫对象识别主要是以收入的多少,是否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来识别贫困人口。农民是否拥有自建平楼房也成为评定的标准之一,而有的被认定为贫困户的可能早已搬去城里不在农村生活,在村里没有房子,在评定的那几天回来,做足了表面功夫就可以评上扶贫户,拿到政府给的补贴。这种“表面主义”导致忽视了其他贫困因素,出现误评现象,甚至会造成有失公平等现象,挫伤了本来真正贫困人口的积极性。
2.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精准扶贫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中央近些年来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加以指导,要求各地区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但是各地区大多都只是建立了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其作用微乎其微。精准扶贫绩效考核的主体是精准扶贫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精准扶贫小组、扶贫干部、帮扶人。一直以来中央都有出台政策要加大扶贫工作的考察力度,但是在一些边缘的贫困地区,在扶贫工作初期可能保留的三分钟热度响应国家政策,在后期却没有很好的跟进实施,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领导干部下村多少还是存在着“走过场”這样的工作状态,加大了扶贫的难度。
3.思想扶贫不到位
当前扶贫事业步入正轨,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部分地区扶贫现象仍然不容乐观,除了与扶贫中注重经济收入有关以外,还与贫困者的思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以小农经济发展为主,百姓追求安居乐业,只求能够满足自家生存需要。古人云“穷则思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扶贫来说,思想扶贫才是终极脱贫的关键所在,忽略思想扶贫的重要性,即使脱贫也会出现返贫现象。目前扶贫已经进入攻坚期,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也多数是一些边远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贫困户,他们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政府出钱给易地搬迁,也不愿意搬迁,固化的思想也给扶贫带来一些难度。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动力激发策略
精准扶贫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激发群众脱贫动力,既需要贫困群众的努力配合,也需要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从近几年的扶贫经验来看,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对扶贫工作的参与動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贯彻精准扶贫思想,把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此外,还要突出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1.扶贫工作必须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
“人穷志不短”,“志”主要就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志,只有把脱贫的思想内化于群众的内心,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才可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其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经济上的贫困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真正的贫困在于思想的贫困。在扶志这方面其实国家也提出过很多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扶志具体而言,就是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脱贫的重要性,让贫困群众知道什么是精准扶贫?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将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让群众了解何为扶贫,如何扶贫以及精准扶贫的好处,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爱护。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仅仅扶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智”其实指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会改变自身的观念,会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何扶智?关键在于教育和传授科学技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经费要适当地向农村倾斜。近年来,农村特岗教师条件越来越好,留住了教师就留住了学生,相应的也就保住了农村教育。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办法,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不至于脱贫后再返贫。如近期一则很有意义的综艺节目,这个节目的理念是创造美好生活,节目渗透的内涵不仅仅是个人在创造中寻觅生活的小美好,更是响应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以较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示范者,教授当地居民一些管理客栈和烹饪的技术,带动当地的旅游开发项目,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且还帮助当地村民推销当地居民制作的农产品,这无疑是扶智的典范。
2.扶贫工作必须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做好扶贫动力激发工作,从贫困群众层面说需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从领导干部层面来讲需要把扶贫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基层党组织是脱贫工作的领导核心力量,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扶贫工作中,部分扶贫干部存在消极怠工的状态,每次下乡扶贫就是走过场,喊喊口号,对贫困群众脱贫过程毫不了解,做一个“笔尖上的帮扶者”,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度,弄虚作假的现象就难免会出现,甚至在评定精准扶贫户的时候会出现“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即先确定精准扶贫的对象,再补评定程序中所规定的各种材料。要如期完成脱贫目标,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在扶贫的工作过程中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选拔优秀干部队伍下基层扶贫,发挥党员、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扶贫脱贫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这两个“结合”是紧密相连的,不仅能够锻炼驻村干部,同时又能增加干部队伍的基层工作经历,促进干部队伍的成长,此乃一举两得之举。
3.突出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说到底中国的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出路。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行产业帮扶。国家和相关产业部门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发展一些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农民不用担心生产过多滞销等问题,尽管放手大胆的干,在大型企业和致富能手的带动下,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长效脱贫;第三,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苗族的十八洞村就是一个典型脱贫致富的例子,由有经验的致富能手带头兴办旅游民宿,鼓励带领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每年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在2015年就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