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2019-08-06李晓菲
○李晓菲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音乐是每个国家都具备的文化元素之一,通过学习与传承传统艺术,可以有效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国家政策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领下,教育部开展实施了一系列传承传统艺术的行动举措。从2008年的“京剧进课堂”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校”的建设,从“戏曲进校园”项目的持续进行,到首批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划批,国家对于传统艺术的校园传承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2017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①仲呈祥:《理论指南 实践举措(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学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体会》,《人民日报》,2017年1月9日,第2版。意见中针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各学段的传统艺术传承实施做出了具体而全面的指导,体现了国家对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政策为传统音乐的校园传承提供了契机。但是,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承始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难题。自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便充斥着以西方音乐体制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模式。传统音乐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从师资方面来看,由于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深入渗透,造成了众多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不够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从教学方面来看,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特征也使得教育者们难以对传统音乐进行大规模的普及性教育。所谓“口传心授”就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或有乐谱或无乐谱,学生主要靠内心领悟来体味音乐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深人的体验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强调写意,而口传心授则是写意文化的传承中最具特色的教学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后,具有口传心授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存在不便于普及性教学的难处。由于传统音乐的师资局限性和传统音乐教学口传心授特征的存在,就造成了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和传承传统音乐的难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本研究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特征,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聚合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的教育合力,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中国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于各学段的教学中。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模型建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程哲学以及模型建构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也可译作结构主义,由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学习过程有“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第3页。由此可见,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并经过“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皮亚杰提出理论的基础上,维果茨基着重强调了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语言和人际交往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对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包括两个领域:一是与比较有知识的其他人在最近发展区的社会交互作用;二是以文化方式发展的文化系统。③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第18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也就是社会背景下,通过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④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第4页。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习者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促进学习动机的保持;协作: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合作互动,形成讨论组,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会话:学习者之间交流方式可通过会话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意义建构:学习者对学习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的转述,是对知识内化的过程,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建构主义哲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模型提供了以下依据:
1.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的构建以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为起点,并且传统音乐的体验是和社会—文化的交互协作相关联的。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学生身处情境中体验传统音乐,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注重与传统音乐的社会文化构筑立体教学网络。
2.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地方文化差异成为影响着不同地区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变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先前已习得知识和文化背景对后期习得音乐知识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之前,教育者应该对授课群体进行文化背景的学情分析。
3.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师徒协作口传心授的古老教学方式中,师生一对一进行小班教学,教师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学生也要严格遵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在现代校园传承的情境下,只有学生处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推进传统音乐的现代校园传承。
4.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认为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是帮助学习者深化学习内容的有效方式。在模型的建构中依据“学习共同体”原则,设计出了同伴协作的环节。在同伴协作中,只有学习者将习得的音乐知识内化并建构学习共同体,才能充分证明习得的有效性。
5.整个学习过程都注重社会交互作用。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协作、交互的网络构建。
(二)过程哲学
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提出了过程哲学。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哲学理论,怀海特哲学思想中的过程教育哲学对于现今的教育理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
1.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怀特海看来,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过程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他反对“自然(机体)是死的”机械论观点,认为“自然是活的”,只有赋予自然以生命、生成、目的、创造、享受等内涵,它才有意义。怀特海所理解的过程包括多方面内容,它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但所有这些方面又都是统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变化”这个概念就是对进化着的宇宙之历险的描述。⑤Robert S.Brumbaugh.Whitehead, Proces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2.
2.一切都是内在相关的。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体“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共同体是一个机体,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它乃是生成过程中的一种不甚完善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机体就是一种关联。其次,每一个现实体本身都只能描述为一个机体过程……都是其后继阶段走向完善的现实基础。⑥曲跃厚:《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90页。
过程哲学强调了事物的整体性,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都是相互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整体。怀特海强调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认为各种联系交织在一起,而个体的发展要依靠整个群体和所处的环境。
过程哲学为建构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模型提供了以下依据:
1.传统音乐的传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学习模块的进行都来自上一个行为的完成,循环往复连续不断。整个传统音乐传承的教学模块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改变,在发展中改变,在发展中前进,在发展中传承。
2.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构建强调整体性。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世界的联系是相互的,并构成一个整体。传统音乐的传承无法只在校园课堂内进行,必须将之看成一个教育行为的立体网络和整全性事件。校园课程要与社会文化与家庭文化紧密结合,是整个社会文化体制的整体运作。
(三)模型建构理论
模型与建构模型(以下简称建模)目前已成为科学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对于模型的研究,较早可追溯到1962年布莱克(M.Black)在《模型和隐喻》这本书中的相关叙述,作者认为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⑦Phil Seok Oh,Sung Jin Oh.What teachers of science need to know about models: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11,33(8),pp.109-110.模型的构建要根据研究的任务、目的抽象出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舍去许多次要的细节和非本质的属性,把要研究的现象、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交错关系中明确、清晰地显示出来,使问题简化和明确化,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程序,从而充分地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达到认识原型的目的。
模型建构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由来已久并相对成熟。本研究在模型建构理论的支持下,在对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理论进行梳理,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抽象出了传统音乐传承的模型构建。模型建构的整个研究过程,是将理论由抽象变为实际,由片面变为整全,由问题变为解决方案的过程。本研究力图构建具有实际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的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
三、模型构建
(一)建构的目标和原则
1.建构的目标:中国传统音乐在千年的传统长河中,主要依靠师徒之间一对一的小班授课以及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承。从传统音乐的特征来看,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以形写意、以意为先,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音乐的韵味;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师生间高密度的交流和反馈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古老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和课堂条件下进行以普及为目的的应用。在新的环境下,教育者对于传统音乐的普及性教学有了新的任务目标。本模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建构能适应现代校园情境的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型。
2.建构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整个模型的建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整全性和系统性。在模型系统化的过程中,有其间各个模块所要发生的具体作用所在,缺一不可。
(2)交互性原则:本研究的模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强调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互互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形成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形成学习协作模式,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并形成互动关系,知识才能更好地内化于心。
(3)立体性原则:立体性原则指各种教育行为所形成的意义性教育合力。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要形成立体网络进行构建。在模型构建中,学校教育居于中心环节,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资源的获取必不可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辅助性的支持功能和补充功能,三者共同作用在学习者上,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立体性原则特别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
(4)主体间性原则:学习中更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ELAP四维模型
1.四维模型
ELAP 四维模型中,E 为情境体验(Experience),L 为课堂学习(Learning),A 为拓展应用(Application),P为同伴教育(Peer Learning)。
模型的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中心环节是学习者个人的知识深化与内化的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情境体验,到课堂知识的习得,到自如应用环节,最后是吸收并且内化的过程,当学习者达到能够帮助同伴学习的程度之后,说明知识已经内化于心。模型的互动环节,涉及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互动。在文化传承的实践中,社会资源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会对学校教育行为产生作用,家庭教育的保障和社区教育的加强,必将整全性塑造个体的文化传承体验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善或改变传统文化传承单一性的现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推进性作用。在模型设计的上下两端,是高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虽然目前针对高等艺术教育并没有强制性普及传统音乐的举措,但是对于教育模型的设计来说,应该系统性考虑各个学段对文化传承的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该以学校教育为根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四个环节逐步实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实践,并利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中小学生的传统音乐传承形成作用。高等教育阶段的传统音乐传承,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传承实践基础之上实施的,可以分为理论和表演两大方向进行以普及为目的的学习与实践或者专业性学习与实践。
所以,在模型的设计上,从教学方法到社会互动,从高等教育阶段到基础教育阶段,实现逐步扎实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最终形成具有中心螺旋上升结构的全方位整全性系统性模型之构建。
2.模型模块释义与应用
(1)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特指让学生浸染性体验本族群的传统艺术文化。
首先,情境体验强调族群文化概念,即要先满足让学生体验本族群传承文化的情境。正如“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由于每个地域的文化特性差异,将精力投入在学习本族群音乐文化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比如福建的孩子去了解南音比他们学习京剧更易操作,也更具有情境性。
其次,情境体验强调从传统音乐产生的本族群背景文化中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源于生活,是中国人的祖先们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比如民歌,就是人民在日常生活时所演唱的歌曲。如果孩子们脱离歌曲产生的情境来学习传统音乐的话,就必然无法了解传统音乐真正的精髓所在。学生们要了解传统音乐产生的社会情境,并从中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情境体验分为课堂学习体验和校外情境体验。课堂学习是主体,校外体验是指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社区音乐教育。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并提交给教师,按一定比例将其计算在学生的音乐课期中和期末成绩中。例如,在课堂情境下,由教师教授音乐课本上的传统音乐并采集传统音乐素材,利用课堂时间、社团活动以及培训时间,让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的情境体验并加以讲解;在课外情境下,让学生在家庭活动中,去可以听到京剧、民歌等传统音乐的场所进行体验,比如在北京的天桥或者城南的陶然亭公园就经常可以听到中老年人唱京剧、拉京胡的声音,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学生也有机会感受到传统音乐的存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接触到传统音乐就会有真实的体验。这些积累的素材,将以汇报或者作业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和反馈。
(2)课堂教学
口传心授式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很难在现行学校课堂体制下进行。这其中有师资的原因、教学资源的原因,以及课标、课时限制的原因。所以,在实施传统音乐的学校教学时,必须要设计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普适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普及性传承。本模型模块中最重要的部分要属设计出可供课堂教学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法。
传统音乐的课堂教学方法:
1)内容分配:在课堂学习中,音乐欣赏与音乐实践缺一不可。在有课时限制与师资教学能力限制的现实条件之下,必须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以欣赏为主,演唱为辅。音乐教师对于传统音乐的示范和教唱,可以只教唱一句到两句,关键在于少而精。在大部分学校,此方法的应用主要适用于普及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2)教学要点:传统音乐的“教学四法”,分别为“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即使没有受过传统或者专业培训的普通音乐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四法”的艺术教育技术路线的指导下,针对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传统艺术。
“字儿”:传统音乐(戏曲、说唱、民歌)中唱词的发音和发音的规则。比如京剧艺术中的“上口音”,就是和普通汉字发音不同的音,教师要作为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课堂教授。再例如,民歌中的“擞音”,是学生们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民歌唱法,教师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都可以将其归入“字儿”的范畴进行教学。
“气儿”:演唱时基本的气息及发声方法。在进行“气儿”范畴的讲授时让学生了解气息和唱词的密切配合以及独特的发声位置。民歌的气息与发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多有涉及,也有不少教师的专业就是声乐专业,他们在高师学习中就对民歌的发声有一定了解。但是戏曲的发声方法特殊,讲究“吊嗓子”一说,教师掌握了基本的“吊嗓子”的方法,带领学生练习,才能掌握“气儿”。
“劲儿”:传统音乐表演时的姿势和动作。在戏曲艺术中,“劲儿”指的就是身段和手势。戏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艺术,学习戏曲不能只掌握唱段,还要掌握简单的身段和手势,两三个即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戏曲的综合性,让学生体会传统艺术的整全性魅力。
“味儿”:传统艺术的韵味。每种传统艺术的韵味不同,每种地方戏曲的艺术韵味也不同,这一步是讲求欣赏,传统艺术的欣赏也是传统音乐教学四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要从“味儿”上去教学和体会。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每个地域的音乐特征都不尽相同,江苏的民歌大多甜美,东北的民歌大多豪爽;京剧的韵味和昆曲的韵味虽然同属戏曲韵之美,但也还是因为曲种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教师在进行“味儿”的教学时就要把握“味儿”的区别性和特殊性。
把握住了以上四点,就基本解决了如何在课时限制下有效提高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难题。传统音乐教学四法之“字儿”“气儿”“劲儿”“味儿”作为传统艺术校园传承课堂学习中可行的实践技术路线,从技术方法上给予音乐教师以指导。
(3)拓展应用(Application)
此模块指的是学习者将所习得的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的应用。
只有存在传统音乐表演与实践的场合,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化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传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需要进行表演实践的音乐文化。学生在第二模块中学会了欣赏,也学会了演唱实践。第三模块中就是进一步地生成自己的知识。当习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并输出为表演实践后,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传统音乐知识。“扩展应用”模块需要学校创造适宜的实践场地,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应用。学生可以在以下场合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学校的文艺活动展演、民族艺术比赛以及音乐节等。这三种形式在学校环境或者社区环境中都很常见,除了学校和教委组织的文艺汇演以及比赛外,还有戏曲类的比赛“国戏杯”,传统音乐类的音乐节如北京传统音乐节等,都可以作为拓展应用的形式。
在拓展应用模块中的传统音乐作品方面,可以对其进行由易到难的作品安排。从演唱有京剧元素在内的“京歌”,到融入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编排出让大部分学生参与的校园国剧,即可以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又可以作为学校的保留剧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同伴教育(Peer learning)
此模块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和组织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内化。教师首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然后采用学习者互相协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掌握。这一模块的实施运用了同伴学习的方式,事半功倍地实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学校教育。在此模块下,学生们不但对其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进行重新的组织和思考,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至此,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四维模型,此模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结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之形成不难达到的教育合力;以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音乐校园传承为核心,夯实基础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实现传统音乐理论和传统音乐表演实践的分层次分化学习,进行全学段的艺术教育;并且在模块设计方面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教育行为方法的实施办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环不断,最终形成了传统音乐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为核心,结合社会力量与家庭力量的文化传承模型的建构。
图1 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
四、结 论
本文在研究背景下,梳理了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相关的现状,对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对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理论的研究要点以及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探析了传统音乐校园传承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视角来探析模型的建构。本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分析与价值定位,提出了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构建的ELAP 四维模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包含基础教育学段与高等教育学段,并依据建构的模型设计对传统音乐校园传承展开了具体的应用设计。它对传统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意义,将为学与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变革,能够丰富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理论建构研究。
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的建构首先丰富了艺术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运用科学眼光和方法,脱离单一教育视角,创新性地突出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合力,是在时代背景下应时而变地进行符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研究之必须。
其次,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的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艺术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人们困惑其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当面临传统音乐原始的口传心授教学法无法适应现代学校教学环境,该如何普及和传承传统音乐的难题时,以教育社会学的视野进行审视,并建构完整的传承模型时,就会发现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最后,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的建构促进了学与教的转变,应用变革了传统音乐学习的常态。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建构,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塑造协同学习模式与同伴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对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学与教的转变。它将促使传统音乐教学更易普及化与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