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的文化空间建构
——以司徒小镇为例
2019-08-06李凯萌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凯萌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的核心概念,把空间分为绝对空间、抽象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还有工作空间、休闲空间和生活空间。书中提到过“文化空间”,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采用我国政府对“文化空间”的相关定义:“文化空间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司徒小镇坐落在山西晋城的东北角,集美食小吃、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文化演艺为一体,被誉为“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每年春节期间有上百万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感受山西浓郁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千年绝技“打铁花”,常常引得游人屏息驻足、惊叹不已。本研究以司徒小镇为样本,研究当地的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民俗仪式等,记录山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传播独具晋南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文化空间”的旅游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法国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家 HenriLefe bvre(1991)曾提出空间的三重性或称三层次性,即空间的实践(spatial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与表征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有物理性、社会性、符号性和可生产性。(2)
法国学者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的生产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目的来决定的,因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米歇尔(W.J.T.Mitchell)在《景观与权力》一书提出,景观是权力关系的符号化表征和实现文化权力的工具。它不仅可以成为划分局内人与局外人认同的符号,还可以成为划分阶级、种族、性别的符号。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提出保护某项文化遗产的策略研究。例如,杨宪武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的认识:以孔府饮食为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1):65-68.)、李开《文化空间视野下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岳慧洁《文化空间视野下晋中社火踩高跷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艾菊红《文化空间视阈下的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以湘西凤凰为例》等。
第二,基于“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及其实现途径研究。相关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张瑛、肖曾艳、崔凤军等,他们认为旅游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例如王德刚的《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 —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 验研究》,他提出通过文化空间再造,利用空间展示、静态展示、活态展示三种方式将文化呈现给游客。还有巩俐《空间生产视角下地方民俗文化的移植与传播: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等文章也作了相关论述。
二、司徒小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旅游业兴起。司徒小镇在场景的建构中大量运用了山西传统的民俗元素、饮食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元素,这些具有晋南地方文化意义的符号与记忆活动关联与搭配,完成了游客对地方文化的想象与建构。
(一)在场的空间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自然物质载体,及其所关联的主体构成的时空场所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3)在这些空间里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地理边界、环境及其核心标志物一起形成了一个现场的文化空间。在场空间的构成要素都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度提供保证。“打铁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便是携带文化印记。它凝聚着普通民众的祈福愿望和习俗,人们通过在重要节日“打铁花”的习俗来驱赶厄运、期盼好运的到来。同时,结合豫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地域音乐及舞蹈,共同演绎的“千年鉄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司徒小镇上演的《千年铁魂》中,“泽州打铁花”传承人在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遇到棚顶的柳枝而迸散开,配合着燃棚上的鞭炮和烟花等,为现场的观众提供了一场“金色烟花”的绝美画面。打铁花的技法和场景布置都采用了还原最原始的空间,在场空间的“原真性”凸显。
(二)再现的空间
图1
再现的空间是指以原生态文化空间要素或场景为标准,经过迁移的、复制的原生态文化空间,即文化空间的再现。(4)旅游空间建构的前提是处在现实场景中,游客在现实的旅游场景中观光、拍照、分享。旅游开发商结合本土特色,在街道布景、演出舞台、演职人员的服装、演员的语言等方面表现地域文化。当游客置身于这样精心布置的场景中,以一种接近真实的状态获得场景体验。司徒小镇的经典剧目《又见老山西》,本场景剧是在一个巨大的景棚内,数间一比一的房间,最大限度的还原古代市井文化的生活画面,其中有:书院、镖局、票号、青楼、赌坊、茶馆等。演员们着历史服装,展现古代人的穿着服装,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如图1所示。游客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布景,服饰和语言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的晋南生活,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文化体验。然而现实场景的一大弊端在于它的有限性,游客想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是不现实的,所以构建时应当思考如何拓宽现实场景的使用,避免内容太过深入而无法与游客产生共鸣,打造优质剧目,吸引观众的兴趣。
司徒小镇以《千年铁魂》被人熟知,震撼的“打铁花”表演,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震撼。徜徉在司徒小镇里,会看到老字号醋坊、带着花头巾的女子,还有剧场里面的舞台剧表演,把山西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剧场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故事中。《又见老山西》就是把历史记载的晋商王家、廉颇、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串联起来,用再现历史的情景剧来吸引观众,打造一个具有地方人物特色的文化空间。再现的空间能够让游客在观演空间中去感知人物的命运、地方的风俗人情,加深对地方历史的了解的认知。
(三)再生的空间
此外,《山西五千年欢乐园》,五千年的文化与九公里的巡游大道,相融合。大道两旁真实复原了先民生活遗址以及商汤祈雨、长平之战古战场、万人坑等山西历史遗迹,着力还原两千多年前战争的真实风貌,通过行军大帐、粮仓、岗哨等场景陈设,战车、投石车等冷兵器的还原制作,融合了影视爆破、大型马术等实景技术,以精彩绝伦的马术和惊险的打斗场面等。游客坐牛车、马车、骆驼车、花轿、毛驴、民国小火车,感受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司徒小镇旅游空间的建构,利用一些文化符号,穿越不同主题空间,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长平之战古战场、司徒小镇独有的“千人打铁花”表演、极具特色的山西民俗社火大巡游、巨资打造山西市井大剧《又见老山西》等等,数千年历史长卷在脑海中浮现,古山西的景观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带游客穿越千年。
三、结语
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事件、人文环境和民族风情,并且从这些方面来展现自身的地方性。一个旅游空间中的景观符号、人物原型和原生意象等都能够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舞台表演等途径表现出来。在场空间、再现空间和再生空间是构建文化空间的三个模式,司徒小镇是晋南地域风情文化空间的缩影,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居民就业、文化传播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打造地方旅游的文化空间,不仅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生产者共同努力。生产者首要任务就是追根溯源,找到地方文化特色,然后结合消费需求,对地域文化进行艺术再现。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对文化空间建构的支持,积极有效地宣传特色旅游文化空间。司徒小镇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离不开《又见老山西》、《千年铁魂》等经典演出剧目的呈现,离不开广大司徒小镇居民的参与和传播,以及旅游生产者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2)桂榕,吕宛青.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3,27(03):37-49.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盛行的说法,国际上原来曾使用过“非物质”这种表达,但后来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可能是意识到“非物质”容易让人误解的原因,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定义来看,并不是字面的“非物质”,是包含物质内涵的.
(4)黄丽娟.基于文化空间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的建构——以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工艺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