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
——以双河乡为例
2019-08-06王沐栩南芳路华蒋山杨琛
王沐栩 南芳 路华 蒋山 杨琛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0.引言
在《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昆明中心城区发展方向被定为“南延、北拓”,晋宁正处于昆明省市域南北向发展主轴上。同时,根据《昆明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成果》和《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近年来晋宁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已成为了昆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争取在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工作安排。
现代新昆明形成了“一湖四片”中西城发展构想,双河乡处于四片中的晋宁片区。晋宁拟形成错位发展的三大“圈层”县域发展格局。其中第第三圈层是以双河、夕阳、六街等小城镇构建的现代休闲购物观光农业示范区,主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现代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生态走廊,建设绿色屏障。
1.发展基础
1.1 基本情况
双河彝族乡南与玉溪市红塔区、北与安宁市、东与宝峰街道、西与夕阳乡接壤。距区行政中心昆阳30公里,距省会昆明90公里。处于“滇中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在1小时交通圈内,通过公路可往来昆明、玉溪、安宁等地。属于滇中高原浅割中山地带,全乡最高海拔2511.03米,最低海拔1900米。
双河彝族乡是昆明4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在语言、服饰、民居等方面还保持着鲜明的彝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一个集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水源保护区、"金牌秧老鼓舞"和民间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双河乡属于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布局中的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昆明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昆明—晋宁—辐射西双版纳旅游走廊,同时也是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滇池南岸文化体验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
1.2 现状情况
双河乡乡域(见图1.1)总面积为15203公顷,规划区现状面积为15.78公顷。规划区内有A15县道穿过,现状道路基本已硬化,但缺乏道路景观。建筑形式参差不齐,自建房以3-5层现代混凝土结构为主;传统建筑以“一颗印”建筑风格为主,内部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不理想。广场、组团内部休闲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等缺乏,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双河彝族乡目前已打通了四条旅游线路,引进了以“滇珍坊”都市农庄、核桃园三千亩核桃基地、云南林奇园艺有限公司花卉基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核桃园村、双河营村、坡脚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73%,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综合评价
(1)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众多,但与周边旅游资源未形成联动发展,未充分利用好晋宁区国际康养旅游新区建设、“古滇文化旅游新高地”等契机。
(2)区位条件优越,但村庄缺乏特色,难以吸引人流。
(3)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省级生态乡,拥有18万亩林地,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大公园,但未被充分开发利用。
(4)规划区内缺乏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建设不具备形成旅游景点的条件。
2.发展规划
2.1 发展策略
提升定位:在现有双河乡彝族风情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以核桃园打造核桃园景区为发展契机,将双河乡定位为“晋宁的彝族风情+ 秧老鼓舞民俗文化特色小镇”。
小镇拓容:合“四宜”要求的特色小镇旅游目的地,加强核心区块竞争力打造符,结合当地彝族风情开发多种旅游产品,整合核桃园等周边优质旅游资源。
协调发展:地处晋宁区古滇王国和玉溪市三湖城市群的中间位置,是特色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处,应打造旅游集散地,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特别是特色民族风情民宿和餐饮,打造精品旅游带。
全境旅游:双河乡特色小镇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改造风貌和环境,通过近抓景观、远借背景、营造节点的基本手法,使全域处处如画、处处皆景。成为以彝族民俗为主题的、山野休闲、民俗体验、旅居度假特色小镇。
产村一体:建立新的“彝族民俗”展示平台,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旅游服务业,通过共同缔造建立合作社,引导农民从农业生产向旅游服务转型,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引领:立足资源,古为今用。挖掘、整合、提升双河乡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融合,将农耕、传统节庆、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与生态、创意产业等新兴文化相融合,体现彝族特色。
2.2 区域空间结构
规划以下庄河村村域为旅游服务功能核心区,向东南连接田坝村可至晋宁七彩云南古滇王国,通过下庄河生态廊道延展至双河村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核桃园村,形成“一带、一核、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带”:连通民俗风情互动区和南北两片民族文化体验区和乡村田园度假区的空间廊道,推行区域联动发展策略, 打造高原山地乡村旅游产业链。
“一核”:“下庄河村+双河村”旅游服务核心。以下庄河旅游综合服务为中心,协同双河村,重点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落景观、大地花海景观、民族特色活动等旅游活动。带动周边村庄整体发展,建设差异化旅游服务产品,形成地区规模化旅游服务综合体。
图2 .1 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三区”:民族文化体验区、乡村田园度假区和民俗风情体验区。以核桃园村中的核心景点核桃园和田坝村中的核心景点双河乡博物馆为重点打造片区。
2.3 区域交通
规划“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的区域道路网络。区域内对外道路包括:A15县道、双小公路等,构成区域内主干道系统;区域内部道路主要为各级乡道及村路等,构成区域内次干道系统;游览性道路网包括现有的下庄河村内部道路、双河乡域内部路和规划沿下庄河的景观道。
图2 .2 区域交通规划示意图
3.核心区规划
3.1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轴、三片区”的空间格局 (图3.1)。
图3 .1 核心区空间结构图
“一核”为公共服务核心。指依托村委会主要功能及其周边区域形成的集行政、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核心。
包括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
“两轴”指南北向的景观轴及东西向的村庄功能旅游发展轴。功能轴线串联多个功能区,打造彝族风情文化商业主体功能;景观轴依托大地景观和地势高差打造景观大道和活动中心及两侧文化、居住民俗形成以旅游和生活为主的景观风貌展示。
“四片区”分别指村落民俗风情区、休闲观光农业区、核桃园康养旅游区、文化生活体验区。
3.2 产业发展
“打造彝族特色、生态旅游,精细化发展第三产业”。
提升乡村活力,规划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旅游示范村庄:
(1)为体现彝族特色文化,规划将引入民俗文化展示馆及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商业风情街和特色民宿;
(2)针对村民住宅院落,引入代管短租模式,增加村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提升整体活力;
(3)推广木雕手工加工产业、花卉田园产业、传统墙体绘画产业等。
(4)通过依托独具特色的秧老鼓舞、彝族火把节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3 产业链构建
3.3.1 外引核桃园记、旅游双赢化
规划充分利用打造的景区优势,开通旅游环路,建设景区游客停车场,吸引旅游人群,实现双赢。
3.3.2 内部重挖掘、产业特色化
为增加农民收入,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挖掘特色产业,延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回村经营,引入可操作性较强的秘境花园、建造节、园艺节、摄影节、舞蹈节、绘画节、田园农场、自助采摘、彝族风情商业街等项目。
3.3.3 产业成系统、旅游生活化
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效应,形成生活常态化的旅游模式,即从“游—品—赏—憩”,到“游—吃—玩—居”的可持续发展。
3.3.4 居民点功能分区
双河乡特色小镇居民点以现有彝族风貌民居为依托,丰富内部的产业功能,借力特色小镇的良好发展势头,主动接受昆明景区的旅游人口集聚于此,形成了8个功能分区:彝族族特色商业街、民宿酒店、入口集散广场、彝族风貌民居、行政中心、彝族文化工厂、村庄大地艺术、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
3.3.5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图3 .2 旅游规划设计图
为了提升小镇整体旅游服务能力,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形成一街四区,即彝族特色商业街、民宿酒店区、村庄大地艺术区、彝族民俗风情展示区和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区(图 3.2)。
彝族特色商业街:依托彝族特色文化符号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设施,发展特色小镇内的商业休闲文创产业,作为游赏体验的配套服务设施。
民宿酒店区:保护彝族民居的空间格局,延续传统民居的空间特色,活化民族传统遗存,打造可赏、可住、可游、可留的综合性文化休闲体验组团。
彝族风情展示区:彝族风情展示区位于村庄居民点的西南部,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和民俗文化展示馆两大功能。融入文创产业、景点、餐饮休闲等业态,提供文化休闲旅游的特色空间。
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区:具有双河乡特色小镇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位于村庄居民点南部。包括五大展区: “郑和出生地”展区、书画展区、刺绣饰品展区、艺术品展区和彝族民居展区。
村庄大地艺术区:选取现状民居部分改造为大地艺术景观,对建筑外立面采取修旧如旧的策略,延续其传统风貌。
4.结语
通过从上至下,从宏观把握到微观调整,将双河乡彝族风情旅游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对双河乡进行产业、产品、文化包装,打造民族文化、乡村田园各异的村庄,体现“一村一品”的规划理念。
对于双河乡核心区,以核桃园打造核桃园景区为发展契机,将双河乡旅游小镇的品牌定位为“晋宁的彝族风情 + 秧老鼓舞民俗文化特色小镇”。通过对三产结构进行调整和补充,提出核桃新兴产业链的构想。实现第三产业为主,一二产为辅的全新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微观层面,对于双河乡核心区内居住区的改造体现了宜居、宜业、 宜游、宜文四大特色。结合彝族民族特色节日、文字、歌舞等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小镇,促进周边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晋宁双河乡整体人气实现提升,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