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多维度及可量化评学方法的研究
——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2019-08-06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

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 300384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培养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1]。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执行地方综合高校新时代的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随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2]。

评教和评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两项重要制度。评教是指对教师能力及表现的评估,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因而评教工作较受重视,开展稳定、成熟。评学的评估对象是学生个人,评估内容包括反映学业成就情况诸如考试成绩等,还包括反映学习状态的情况,如学习目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等。因此,评学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直接的指导作用[3]。

1 地方性高校在评学机制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内涵出发,适应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高校面临的评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其合理性的评估方法和制度

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根据[4]。在教育部指导原则下,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明确,但很少从行业、企业和家长等外部社会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不能客观、科学地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致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脱节,独立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需求。教学问题是有培养目标而无评学机制和标准,缺乏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估方法。

1.2 已有的评学内容不全面也不系统

高校一般建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负责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指挥、计划、组织、调控、监督、评价和决策。但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重评教轻评学。评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培养过程分为若干时间尺度,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分别为不同尺度的目标或要求,且三者间有较强的逻辑支撑关系。因此,评学严格依赖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三者间的支撑关系。

1.3 评学方法量化粗糙 无法真正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常规的教学改革是针对某一课程或者某一实践环节进行孤立的、单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仅仅可以评估学生在课程理论或者实践的掌握情况和改革结果[5,6],现有的评学方法大都采用定性评价或粗糙量化,得出的结论对教学改进无精确指向,只有笼统结论,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有效的依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因此,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导向,在培养方案、完整教学过程中进行细化评学,以促进持续改进。

2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估方法研究

在构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价,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跟踪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多元文化素养等指标均需要以量化数据实现评价,而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养与职业岗位适应度、人才个性、发展方向等指标则可以纳入定性评价范畴。这些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应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制订和改进,创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最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天津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建立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和方法,保障了评学标准和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行业与企业专家、系主任、学院领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辅导员为成员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小组,定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其做法是骨干教师定期调研国家与地区、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求,分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专业负责人明确学校定位与专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分析培养目标与之吻合度;组织召开在校生、毕业生代表、骨干教师等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分析学生对培养目标的期望和要求。培养目标评价与持续改进流程如图1所示。该方法使得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评学不仅仅在教育系统或者教学过程内部组织开展,还面向社会定期开展,避免了高等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反应迟钝。

图1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修订

在对本学院10个电类本科专业进行培养目标调查时,为了提高调查的有效性,将每一条培养目标细化为二级指标,增强被调查对象的可操作性。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能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的能力。”分解成:(1)掌握电子信息类工程的方法及工具、实验手段;(2)具备利用科学技术资源的能力;(3)具有解决专业和非专业问题的能力;(4)能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现实工程中的创新能力。

3 多维度 可量化评学方法研究

传统的评学方法大都侧重于知识能力的考核,对思想政治和身心健康重视度不够。因此,首先建立了多维度评价方法,横向维度分别为思想政治、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避免普遍存在的只侧重知识能力的评测。纵向维度分别为教师、学生、企业和校友,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避免了因评价主体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局限性。具体评价内容及方式如图2所示。通过多维度评价避免了评学机制不全面、不系统化的缺点。

图2 多维度评价机制框架

其次,建立了课程达成度量化评价方法、基于课程成绩统计的毕业要求达成度量化评价方法、基于应届毕业生反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量化评价方法、基于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量化评价方法的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方法。从量化内容、数据来源、量化方法、量化公式、达成度(或合理性)判断和量化结果的使用6个方面开展系统评学,该方法为评学提供了可支撑的数字依据,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细化的数据支持。

可量化评价方法不同于现有的、普遍的定性评价和粗糙量化评价方法,而是一种细化的、多周期的新型量化评价方法。细化是指:(1)将每一次作业情况与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量化;(2)将课程考核试卷的每一个知识点与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量化;(3)将每一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量化;(4)将毕业生反馈问卷进行量化;(5)将用人单位反馈问卷进行量化。

4 以评学为抓手 建立持续改进制度及方法研究

在建立专业教学管理人员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从评教机制和评学机制两方面入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否达成的评价结果,帮助任课教师达到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一套系统的定期访问、问卷调查、信息搜集和数据整理制度,以构成毕业生追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持续改进循环,确保了评价结果被用于本专业的持续改进。

依次建立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联动的评学制度,该制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还建立了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行业与企业专家、系主任、院领导、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辅导员为成员的评价小组,定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本院建立的主要规范和制度包括: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行业与企业专家、系主任、学院领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辅导员为成员的评价小组;建立了定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建立了心理普查及辅导制度;建立了采用成绩分析法和量规表法定期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制度;建立了课程体系设置规范;建立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制度。

图3 教学持续改进的循环

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效果

建立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联动的评学制度,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基于联动评学机制,电子信息类专业基于社会期许改进培养方案,形成适应企业、行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签约率高。近年来,本科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二十余篇,获省部级竞赛奖六十多项。与天津光电集团、天津通广集团、天津鹏安数迅有限公司、讯创电子(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天津市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麦可思的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相关毕业生工作能力认可度达到86%。电子信息工程2016年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分析报告中指出,企业和校友对培养目标的满意度均高于4.7(满分5分)。

6 结语

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和监督高校的建设,在高校与社会的齐心协力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专门人才。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了社会经济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可量化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用于系主任创新培养模式,用于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用于专业负责人持续改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多维评学下培养方案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并在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中获得满意效果,推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进了专业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碰撞合理性问题的“另类”解决方法
奇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试论《反异教大全》取名“哲学大全”的合理性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