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8-06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中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病,其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点,极易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加大了医护人员的治疗难度[1]。有研究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和发病后心肌再灌注治疗存在时间依赖性,超半成患者再发病后1 h出现院外猝死的例数较多[2]。因此,对患者早期予以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绿色通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要素。流程管理法以流程导向为管理基础,突破传统护理中的组织分工和流程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3]。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来本院接诊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尝试采用流程管理法,意在探究其在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71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以及MRI检验确诊,符合中国心血管疾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诊断标准》中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伴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史患者,以及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等。其中,对照组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12±8.36)岁,单绕41例,双绕30例,发生部位:前壁22例,侧壁18例,前壁并侧壁19例,下壁12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29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1.35±8.43)岁,单绕43例,双绕28例,发生部位:前壁18例,侧壁21例,前壁并侧壁15例,下壁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发生部位等基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流程管理法,具体如下。
(1)成立急救小组,由护士长牵头,带领2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确定护理路径,包括:应急反应→现场评估→现场急救→安全转运→入院交接,并定期组织急救护理培训。
(2)应急反应流程。接到出诊电话后,应立即进行电话指导自救,并安排护理人员通知急救人员准备急救物品,出车时间小于等于3分钟,驱车前往时与患者家属或电话联系人保持密切联系,确定患者位置,以最快速度到达抢救现场,嘱咐对方耐心等待。
(3)现场评估流程。达到急救现场后,协助医生询问及查体,10 min内完成首次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结果报告医生,诊断完成转入急救护理流程。
(4)现场急救流程。实施急救,包括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评估急救治疗疗效,观察患者有无心脏血管再梗、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并做好转运CCU准备工作。
(5)安全转运流程。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转运,告知患者及家属存在的风险因素。对于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通知医院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若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等抢救。
(6)入院交接流程。到达医院后,与医护人员进行工作交接,告知患者具体病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时间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院前急救耗时间、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短,组间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阻碍了血液流通,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以致局部组织坏死[4]。患者会感觉到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即便给予足够的休息或常规药物治疗也无法完全缓解,甚至并发突发性休克、心律失常[5]。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挽救濒死的心肌,使梗死面积缩小,以保护患者的心功能。实施院前急救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阶段,配合则是提升救治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6]。
传统的护理也可全面实施相应的护理服务,但缺乏规范的护理流程,没能统筹有序安排护理工作,其工作分配、配合默契度以及实施步骤的衔接性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护理效率不高[7-8]。流程管理法是一种新型科学管理方法,以流程为管理导向,构建高度适应及动态变化的管理流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9]。通过对参与护理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熟悉流程管理的各个实践步骤,包括应急反应、现场评估、现场急救、安全转运、入院交接六个流程,确保流程的科学性和可执性[10]。在护理流程的指引下,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快速的应激发应,准确地对现场实施护理评估,使急救护理现场能全面、有序、高效的完成,实现患者平稳安全地转运,有效避免了无效时间的消耗,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利于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获得最大的救治机率[11-12]。从本次研究数据中不难看出,观察组各项时间指标均较对照组短(P<0.05),干预效果良好。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时间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时间指标对比(±s)
images/BZ_185_212_2946_2302_3011.png观察组 71 16.56±3.02 51.54±8.12 3.03±1.15 2.01±0.71 156.35±5.98 9.72±2.04对照组 71 27.31±3.26 75.34±12.71 6.54±1.73 3.62±0.27 179.26±7.35 15.15±2.26 t值 - 20.383 13.296 14.237 17.859 20.373 15.028 P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综上所述,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确保了急救通道的畅通,为患者最大限度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缩短急救时间,急救工作效率有大幅度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做进一步探讨研究,值得推广使用,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