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精准教学策略初探
2019-08-05◆
◆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如何体现主体地位等问题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主导,学生却没有把自己当主体,虽有一些优秀的教学设想,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特别是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缘于文本的枯燥、艰涩,致使学生无兴趣,教师无激情,课堂教学浅尝辄止,趋于敷衍,收效甚微。这是一线教学的实际问题,不容忽视。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之一,就是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也需要一种适宜的方法,为此,教师不仅要确定“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决学生“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探究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的精准教学迫在眉睫。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精准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必不可少。有效的课前准备包含三个步骤:一是教师精心准备课前任务;二是学生根据任务自主预习(读课文、查资料、注疑问);三是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搜集疑难点。完成以上三步,教师便可以针对课前学习疑难点选择一两个合适的教学点(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展开教学,从而准确定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比如,教授《读书人是幸福人》的课前准备:
1.下发《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读课文、查资料、注疑问),填写任务单,找出关键语句,品析内涵,拓展现实例子,感悟读书幸福。
2.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疑难点,并针对疑难点开展课堂教学。
调查问题: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选项:
A.理不清文章的思路
B.找不出关键语句
C.读不懂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D.论证方法不会用
E.其他
依据课前调查结果,教师可明确这堂的教学重点是关键语句的品析,教学方法可以是教师示范解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就是本堂课教学精准有效的必要前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要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二、浅层筛选要到位,精准概括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与欣赏”中要求“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也要求“筛选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中心意思。”论述类文本是一种讲究理性和逻辑的文体,往往是内容枯燥,论证繁琐,学生阅读兴趣低下,思路混乱。对中职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准确筛选并概括文本的关键内容与核心观点,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首先,可以根据初步理解确定关键词句。课前预习,初读文本,学生在不受别人思维影响的情况下,根据第一感觉在文中划出关键词句。这时划出的关键词句可能不准确,但却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最初理解,一些会有意想不到的价值。
其次,可以根据题目内容确定关键词句。课文题目往往是文本的中心,反映文本的主要思想线索,根据题目内容确定关键词将不失准确性。
最后,是师生探讨,明确关键词句。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后,教师要对其信息进行修整,如舍弃枝叶进行压缩,压缩后再朗读,朗读后再压缩,反复多次,最终就只剩下了关键词。
比如,《拿来主义》中分析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通过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可准确显示用如下表:
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确定关键词句,是让学生贴近文本的最好方法。学生透过关键性词句,认识文本时从句到段、再从段到全文,保证理解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做到思路清晰,要点突出,便于问题的发现,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对论述文信息梳理和内容理解的精准化。
三、质疑批判要尝试,精准判断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文为主,依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等,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部分接受或是完全不接受,需要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也就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批判性阅读的尝试,锻炼学生的精准判断能力。比如,对《善良》这篇议论性随笔的语句分析时,有些同学发现一些句子存在语法问题,由此老师就可以引导质疑:
①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为毒蛇和饿狼,不惜以对付毒蛇和饿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为了”表示目的,此处用“因为”表示原因更恰当)。
②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在社会前面的修饰语中,从词性角度来讲“更发展”一词是不太贴切的)。
③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当真”太口语化,用“真正”更合适)?
④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饿狼。(等待着“谁”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不太明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是一种科学态度和能力,它与思维的关系密切。质疑的过程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探索的欲望、无穷的勇气和批判性,闪烁着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储备,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精准判断。
四、理解感悟要深入,精准赏析
相对于文学类文本而言,论述类文本偏于理性,或过于简单,说些人尽皆知的道理,或繁琐无聊,艰涩难懂,学生学起来要么觉得文章一读就懂,没啥可学,要么觉得文章不知所云,无从读起。许多老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头脑中也常常只有“论点、论据、论证”老三样,不知此外还有什么可教之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还要求“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文本的关键词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揣摩词句内涵,真正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由“梳理信息”到“理解感悟”的提升,这也是学生精准赏析文本的关键所在。
比如,《拿来主义》中分析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部分,关键词已经通过表格清楚展示出来了,但是这些关键词有什么意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还是值得探讨的,所以可以将上面的表格继续发展一下,让学生在概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鉴赏感悟:
以上表格可以体现学生的深层次阅读,根据所筛选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鉴赏感悟,使学生不会为了找关键词句而找关键词句,而重在体悟词句的内涵。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分析方式,精准提升语文赏析能力。
五、课堂评价要全面,精准反思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评价需要“有层次、有规律、有区分度”、需要“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激励性”,还需要“及时客观的反馈”,精准、全面、有效的多元评价可以引领和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
比如,《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依据课前学习任务单和小组合作探究,可用以下小组评价单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
以上评价表涵盖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涉及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综合实践能力,还包含了学生个人的参与度、小组的合作度等,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包括广度、深度和熟练度),还可以了解学生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情况,客观地评定其语文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学生精准反思,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因,提升学习动力。
中职语文教学关键要务实,抛弃自大的空话,找回迷失的自我,返朴归真,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立足学生实际能力,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等对话的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教育挑战,真正地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职业发展夯实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