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地理试题隐性信息的提取及运用

2019-08-05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剑麻隐性降水

云南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和编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过程,是为了实现考试目标而对地理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对考生知识应用能力不断开拓的过程。高考地理试题答案的获取,必须通过对所提供的地理试题信息尤其是“隐性信息”有较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经过缜密的分析过程才能得出,所以高考地理试题常常被称为考生的“地理必修4”。

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地理试题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注释等背后的信息。高考地理试题经过命题专家的反复打磨,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为了更好地区分考生的地理思维,许多有效的信息都被命题专家隐藏在试题的情境中,也就是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每一个隐性信息都有其特定的价值,都有所提示和暗示,如果考生在解答问题时没有发现这些隐性信息,那么得出的答案一定是不对或不完整的。

提取和运用隐性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现隐性信息、判断隐性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隐性信息等思维过程。若考生提取和运用隐性信息的能力较弱,就不能有效调用相关知识和能力,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试题做出正确解答。因此,能准确而快速地提取和运用地理试题的隐性信息,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一、能够从地理试题的文字材料中准确而快速地提取隐性信息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文字材料越来越长,对考生的文字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从试题所给的信息中提取解题必备的隐性信息,关系到考生能否准确回答问题。从平时的训练反馈看,读文字材料不仔细不全面,这是大多数考生常犯的错误。如下面的案例:

【例1】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题。

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答案】D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隐性信息,分析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材料中蕴含的隐性信息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背景,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而佛山所在的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前沿阵地;隐性信息之二是佛山市凭借其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优越区位,从国外率先引进先进生产线,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是D。A选项是佛山和景德镇共同具有的优势条件;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B选项已经不构成现代陶瓷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山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之一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非高素质劳动力,因此C选项也是错误的。

二、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提取图形语言中的地理隐性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等。如地图类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符号、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这些信息也常被称之为图形的基础语言。地理试题解答过程中需要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提取这些图形语言中的地理隐性信息,如下面的案例:

【例2】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分析】题目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重点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信息:第一,剑麻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而坦桑尼亚是世界重要的剑麻生产国(适宜剑麻生长);第二,剑麻纤维质量优、用途广;第三,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剑麻农场;第四,通过剑麻农场的建设,中国公司为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雇工、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第(1)小题从该项目对我国有利的角度来说,将设问点放在“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上进行分析,限定是“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剑麻生长的适宜气候资料,但是从“剑麻是热带经济作物”“坦桑尼亚被称为‘剑麻王国’”的信息可推知,坦桑尼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剑麻生长,再根据图示信息,确定坦桑尼亚的纬度范围(赤道附近),可以得出剑麻生长对气温(热量)条件的要求的隐性信息。而此题更隐性的信息是:“我国陆地的热带面积较小,且要兼顾多种作物的种植,所以,种植面积较小;由于我国的热带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不足,且季节差异较大(尤其冬季受寒潮影响明显)。综合可以得出我国剑麻纤维产量低、质量较差的结论。”同时考生也要提取以下隐性信息:“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尤其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和汽车生产国”,结合剑麻纤维的用途,可得出我国剑麻纤维需求量较大的结论。

第(2)小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限定“据图指出”并强调“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读图可得出与设问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隐性信息,其一是距港口较近,其二是临近铁路和河流,从剑麻纤维的运输看,铁路是主要方式。本小题也考查考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程度。

三、能够准确并完整地提取试题表格中的隐性地理信息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形式,表格中所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也是客观的、真实的。读表格题,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现象)的特征与差异。提取表格资料中的隐性信息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抓主线要素,综合认识分析地理规律,表中虽然展示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第二,对地理统计图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解读表格题,重在认识表格统计资料中反映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从理性上作定性认识。大多数表格题可以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现象)的强弱、大小、多少等有规律的变化。若题目要求做定量计算,就必须要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做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具体是作定性、定量分析要还是仅做定性分析,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掌握。如下面的案例:

【例3】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 m3/s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参考答案】D

【分析】本题意在警示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汾川河流域第6次降水是在前5次降水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降水强度不大和历时不久的一般降水,但其产生了含沙量极高的洪峰,含沙量水平接近于灾害的程度。这一现象的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自然对人类强干扰的一种警示。自然状态下,黄土高原松散堆积物有一个自然的输移过程,河流的水沙可以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幅度地提高植被覆盖率确实起到了固定大量泥沙的作用,但也只是暂时性的固定。这种固定隐含着风险,大量的泥沙没有被输移出去,蓄积在河流两岸的坡面上,一旦遇到异常气候状态,累积(蓄积)的泥沙就可能集中释放。常态的释放和缓慢的过程并不会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而集中的释放往往成为突变和灾变的缘由。

本题提供的信息显示:第6次降水产生了大量的泥沙。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这些泥沙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考生提取以下隐性信息:“在河流产生泥沙的几个途径中,河流底泥是一个可能的途径。河流的湍流和乱流使河流底泥发生上翻。对汾川河流域而言,多年的植被覆盖提高已经极大地消减了河流的泥沙含量,因此河流不会有过多的沉积。同时,从河流动力的角度判断,第6次降水也不是强度极高的降水,不足以产生强大的湍流和乱流。沟谷和裸露坡面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源地,但如果泥沙来源于沟谷和裸露坡面,在之前的5次降水中都存在强度和历时远大于第6次降水的过程,这些过程会输移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从而造成含沙量极高的洪峰。从试题信息判断,之前的5次降水都没有发生大量泥沙输入的过程,因此裸露坡面和沟谷中不存在大量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加的沙源。与之相反,植被覆盖的坡面在覆盖率大幅提高后,起到固定泥沙的同时也蓄积了大量的沙源。遇到极端气候条件,这些沙源就得到了集中的释放,从而造成了河流含沙量极大提高。”

四、能够准确并完整地提取坐标图中的隐性地理信息

某地理要素(如气温、气压、降水量等)随时间(空间)变化的曲线统计图是地理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重点反映地理要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直观明了。对此类图像的阅读方法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地理技能之一,此类图像单条曲线的隐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关注横坐标所示的时间(空间)范围和间隔;第二,关注纵坐标的量和单位,把握量值的范围;第三,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量值和出现的时间(空间);第四,按极值归纳波动的周期和量值范围;第五,如果存在多周期,判断周期间隔和波动范围。如果此类图像中有多条曲线,那么,这些曲线一般具有内在的比较关系,以说明不同特征情况下的分布差异,如同幅图中表示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于这类图像,则要理解不同曲线的地理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下面的案例:

【例4】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寒冷期

(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参考答案】C

【分析】考生对该图的审读需关注以下几点:其一,时间段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其二,是每日逐时温度变化;其三,每个时刻的温度是寒冷期时刻的平均温度;其四,有4条曲线,分别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枯雪年平均气温、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其五,4条曲线表示的极大值、极小值的量值及出现的时刻;其六,关注4条曲线的日变化。考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些方面的读图内容,可以根据每题的设问和选项设计,逐渐完成这些读图内容。

在对图示4条曲线做出明确判读的基础上,本题通过选项设计,考查考生对图示内容所表达的隐性信息的理解。即“图示4条曲线中,最低值(丰雪年平均气温最低值)高于-16℃,但是,当考生注意此气温值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则能确定A选项不符合题意。两条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反映的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而选项B表述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与图示内容不符,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两条膜内平均温度曲线,其中一条(枯雪年)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日较差也差不多,但另一条(丰雪年)没有呈现明显的日变化,选项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明显符合图示内容,故该选项为正确项。由于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较小,所以,D选项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是错误选项。本题如果考生对每个选项的判读比较困难,可以采用快捷的答题途径直接选出正确选项C,积雪具有保温作用—雪被下的温度日变化较小—膜内温度的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猜你喜欢

剑麻隐性降水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剑麻原纤生物脱胶工艺研究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浅析剑麻栽培技术①
Cloud seeding
6月剑麻市场监测分析
让剑麻回到剑麻,让花回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