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女德育工作案例
2019-08-04陈爱祝
陈爱祝
摘 要: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应当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认知程度较低,在这一阶段加强德育工作,无疑可以让正确的价值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本文就如何开展外来工子女德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 小学学生 德育工作
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不会因为身份问题而发生任何变化。想要他们绚烂开放,就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学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需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我校外来工子女日渐增多,必须重视其教育问题。作为学校德育领导小组,首当其冲地担当起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
一、外来工子女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学生3104名,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共1440名,占总生数的46.4%。这些外来工子女,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有一部分来自省内各地。他们由于远离家乡,涉足外地,语言难于沟通等诸多问题,在学习、生活上存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难。
二、具体措施
(一)强化师资,率先垂范
现在学生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要教育好他们,对老师们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他们更加“敏感”,环境的变化会对他们的学习甚至生活产生影响。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变能力,但是由于认知不足,依旧无法应对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要求全体德育工作者必须狠抓自身素质,树立榜样带头人,利用闲暇时间,刻苦钻研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多揣摩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力求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诉求,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多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尽量提高自己对语言、电脑、体育竞技等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学生学习的“带头人”,让他们信服自己,敬佩自己,自觉跟老师学习,特别是可以带领本地学生跟外来工子女进行一些语言上的沟通,最终形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用心呵护,用爱导航
外来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转入和转出学校的时间不确定,而且不少外来工家庭住所常常在变换。外来工的工作时间较长,家长常常因此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其管理、关爱普遍不到位,从而使外来工子女缺乏亲情呵护,缺乏父母之爱,所以他们会出现旷课、没按时上学、不按时回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马虎应付,甚至有一部分人会产生对立、抵触的厌学情绪等现象。因此,老师的关爱能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成立了学生服务中心,指定教师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从课业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辅导、阅读辅导等方面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我校学生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但保障了滞留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使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学校将继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让外来工子女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感受到真诚、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等美德,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学校真正成为外来工子女的温馨家园!
(三)集体帮助 携手共进
外来工子女从四面八方来到我校,他们会长期在这一大集体中学习生活,与这个集体共同进步。教师作为这个集体的主导者,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对外来工子女非常重要。学校提出不能让任何一个外来工子女辍学掉队,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同学的责任。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针对这一情况积极开展家校互动: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以及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实时沟通,确保老师和家长双方都能动态的了解孩子情况,進而做到及时引导,共同教育,能取得良好效果。而有的家长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综合素质,加上工作辛苦,自控时间少,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心与心的桥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动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个别问题与家长展开沟通。我们的老师还常常成为家长的老师,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总之,社会在进步,经济在飞跃发展,外来人员在不断增加,外来工子女也随着不断增加,因此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一项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所以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只要我们肯花时间,遍洒一份爱心,相信教育外来工子女的道路再崎岖,我们也一定能走出一条自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