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有效性探究
2019-08-03郝启明
郝启明
阅读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必要途径,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学生掌握足够多的英语词汇,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学生多读多练,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高中英语的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向的英语知识传授过程。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只是讲解知识,并没有了解学生对所讲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也没有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比较少,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是严肃的,是难以接触的,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恐惧感,这不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无法有效提高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教学主体,把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而英语教师则成为阅读课堂的指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双向的交流过程,进而提高了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采用新的教学观念,丰富阅读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都要求英语教师能够积极地摒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理念,根据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阅读教学方法,高效地开展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一刀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积极进行帮助,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要积极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教学形式新,授课时间短,呈现知识的方式新,教学内容比较专一,而且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极大喜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到学生面前,这在无形中就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了起来,进而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阅读课堂的参与性提高了,成为了阅读课堂的主人,那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提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Earthquake”的时候,因为地震是学生经常听说和比较了解的事物,很多学生在學习本课的时候就不是很用心,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利用微课把人类历史上的几次比较大的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制作成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地震的威力重新进行认识,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让他们重现认识地震,进而好好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3. 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英语时做到事半功倍。很多学生想学好英语,具有很强的信心,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而不能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就会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他们不具备学会英语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单词记不住,就要让他们了解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就要让他们了解词根的知识,就要让他们把生词放到课文中去记忆,就要让他们多运用;有的学生的英语作文写作的不好,就要让他们多记忆一些高级的写作句型,就要他们多背诵一些满分作文,就要让他们多模仿满分作文,就要让他们多积累写作素材,就要让他们多读经典文章,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的语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英语教师多总结与归纳,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