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活动课

2019-08-03马欣

关键词:学具正方体活动课

马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112-2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主旨,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进行思维转变,及时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在变换原有思维模式的同时,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则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改变,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教学上。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涉及到了"图形认识初步"这样一个内容,该章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等)的基本特性,能够识别这些几何体,并能够由实物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知。然而简单地用语言去描述,讲说,进行教学活动,在该章中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也会对此感到迷茫,不能够深刻认识问题。因此如何能够更好的去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认知,就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了。

最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而又积极主动去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莫过于实践活动。那么该怎样将老师的"语言"转化为"行动"呢?"数学活动课"无疑为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过渡平台。数学活动课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局限于原有教学的课堂模式,而且还让执教者走出原有课堂中书本,练习本,直尺,圆规等学具的范围,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学具"。例如选择的一套类似于积木的几何立体图形的学具,使学生在认识几何立体图形时有据可依,更好地把握图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理解消化。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使学生既能动手加深印象,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运作,这就是个中的艺术所在了。

一、源于兴趣,及时跟进

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有着独特的兴趣,就像玩积木一样,希望从中获得乐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权限,不要"唯师是从","唯书是从",大可打破局限,分成小组去解决问题(座位的安排也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排列方式,可以每四或六个人为一个小组,相对而坐,为学生制造一个相对轻松而又适合探讨问题的氛围),在学生兴趣大发时及时跟进,用几个逻辑性较強的问题,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巧妙地衔接起来,良好的开始,可谓是成功的一半。

拿《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一课来说,课前可以给学生留一个非笔头作业,让学生将圆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圆柱等学具中已有的主要立体图形作为作业折叠好,这不仅迎合了学生急于了解学具内容的心理,又使其与同学有了比较,能够更好地去完成。而此时走出教师视野范围的他们,却往往能够在"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更好的去完成老师的预期要求,同时也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学生合作,分配角色;师生合作,进入角色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执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

同样以人教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为例,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自己的成品后正沉溺于和同学互相比较的时候,执教者可以让学生们分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成品分种类剪成平面展开图形,并且鼓励学生剪的种类越多越好,这样各个小组就会自动分工,积极思维,进行合理化的讨论。同时老师也要进入角色,以裁判或主持人的身份,将学生们的作品在黑板上分组展示,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记忆也会相对深刻。

三、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一味的传授方法,往往会使学生认为知识来之过易,不利于其自身的主动思考和记忆,这里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且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记忆,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还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思维的"碰撞"往往会让许多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

以《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为例,在讲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针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11种之多这一问题,对于已深谙其理的执教者来说,是非常的容易记忆和区分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是要花一些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11种图形中找寻规律,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图1:

直观记忆,特别是变换方向和角度,相对较难。学生通过平面图形很难想象出其折叠成立方体的立体图形,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帮助其找寻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并用我们熟知的事物帮助记忆。如图2:

其形状酷似鸭子,而正方体的另一个正方形则分别分布在鸭子的嘴上,和下面的三条腿上,总结起来既简单方便,又十分形象,学生听起来也趣味感十足,记忆起来更是深刻,从而更能够增加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四、善始善终,将"小结"化为完美的句号。

小结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不重要,但在数学活动课中它却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在整个数学活动课的过程当中,老师主要倡导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思维,结论也是从不同的环节当中得出来的。在整个运作过程当中,并未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也没有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小结,就是虎头蛇尾,即使有再好的开头也无法成功地将知识落实,小结能够将发散的知识最终归结起来,用一条绳索将知识点有序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觉醒,明白从这节有趣的活动课中自己究竟获得了什么。

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而作为思维体操的重要一环——数学活动课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则更不容忽视。一节有思想,有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其思维中最深处的潜质,因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这些执教者能够更进一步的投入到数学活动课的教研当中,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这门"思维的体操"!

猜你喜欢

学具正方体活动课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智力魔方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谁和谁搭档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