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研究

2019-08-03江荣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瑜伽课程设计

江荣

摘  要 以瑜伽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设计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俱乐部模式下瑜伽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此模式下,通过对瑜伽课程各要素的分析,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瑜伽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并对该体系中瑜伽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程实施等进行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程改革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瑜伽;课程设计;高校体育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072-03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世界大学体育教育思想变革的影响,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一项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的研究,近些年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1]。通过阅读分析近几年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2],发现体育俱乐部制这种教学模式要受到学生的欢迎,长期保持活力,关键是要開发出一些具有青春活力、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本文就闽江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程开发设计工作,以瑜伽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2 高校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与德育相结合  瑜伽一词在梵语中的含义是“和谐”“合一”,运动时高度强调心灵与身体和谐统一。经常进行瑜伽练习的人,会学会谦让、隐忍、关爱。制定瑜伽课程目标时应充分利用瑜伽的这一特征,把瑜伽运动与德育结合在一起,在课程目标中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多维的课程结构  瑜伽课程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德、智、体、美等教育领域的内容;体能、技能、技巧等身体锻炼的内容;知识和情感、意志与行业等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体现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内容。总之,瑜伽课程的设计应该涵盖学生在大学各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多领域、多侧面、多层次的[3],这是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也是教育目标的体现。

较强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高校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遵从瑜伽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突出瑜伽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4]。要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地表明,提高瑜伽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训练和实践,要在运动实践中实现瑜伽的课程目标。所以,在瑜伽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体现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一原则。

3 瑜伽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螺旋上升式为主,直线式和混合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的结合)为辅[5],这是由瑜伽这项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瑜伽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修炼瑜伽,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让身心健康起来。所以,教会学生掌握瑜伽的锻炼方法,养成瑜伽的锻炼习惯,在瑜伽练习中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应该是瑜伽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为实现瑜伽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学校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理论教学内容”“技术教学内容”和“体能教学内容”三个模块进行构建,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到这三个模块当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瑜伽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分布见图1。

体育俱乐部瑜伽教学内容模块体系按照“身体动作要素”—“瑜伽基本技术”—“瑜伽基本技能”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布。

身体动作要素内容  身体动作要素是身体运动的基本单位,是身体练习的根本。每个身体运动都会让练习者的身体与环境产生联系。在瑜伽运动中,运动者的身体动作会与空间、时间、环境和音乐之间产生不同的关系,瑜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关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提高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为以后学习更难的动作打下基础。身体动作要素的具体内容分布如表1所示。

瑜伽基本技术内容  瑜伽基本技术内容主要包含瑜伽基本动作、瑜伽基本身姿、瑜伽动作的基本组合等内容。根据瑜伽教学内容螺旋式变化的要求,将其安排在第二模块中。内容的选择上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瑜伽基本技术的动作特点,熟练掌握瑜伽的基本练习方法。瑜伽基本技术的主要内容见表2。

瑜伽基本技能内容  瑜伽的基本技能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瑜伽体位的准确性。瑜伽非常注重人体的正确姿势,强调体位动作的精准性,这对矫正形体和恢复体能非常重要。要时刻教育学生,练习瑜伽时始终要有科学、正确的正位瑜伽意识。自行练习时也要养成按正位瑜伽垫上的正位标识及时自我调整,练习精准的瑜伽体位。

2)身体的稳定性。瑜伽可以说是一项向内探索的人生哲学,瑜伽的体位练习是协助练习者了解自己身体的工具。虽然瑜伽发展至今已成为健身塑身的时尚运动,但是瑜伽体位的这种本质属性是不会变的,不强求,顺其自然,一切以身体的稳定安全为主。身心处在不稳定状态下,呼吸就会加促,怎么能专心体悟瑜伽呢?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学生超出自己的当下能力去挑战极限的瑜伽体位。

4 瑜伽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程结构  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课程导入。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堂课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瑜伽课程的导入设计是瑜伽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导入阶段,教师要做的主要任务是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为接下来的学习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导入阶段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最好每次课都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瑜伽课程的导入时间控制一般在10~15分钟。

2)课中部分。这部分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瑜伽的相关知识和动作要领,这也是这部分课程设计的重点所在。由于瑜伽的许多动作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技术要领,而多次重复同一个动作极易令人产生心理和身体疲劳,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做到:

一要注意选好瑜伽的练习音乐;

二要注意瑜伽的教学内容选取和动作组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灵活变动,动作应有易有难,最好中间能适当增加一些瑜伽的趣味活动;

三是要注意教学时的语言讲解要精练,动作示范要准确,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

课中部分时间控制一般在50分钟左右。

3)结束部分。瑜伽课程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充分做好整理放松,以达到消除身心疲劳,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这部分教学设计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好的一堂瑜伽课的结束部分的教学应该是这种场面:在瑜伽音乐的伴奏下,在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边呼吸一边放松身体,释放压力,最后达到身、心的完美统一,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产生高度的愉悦。课程结束部分的时间控制一般在15分钟左右。

授课方式  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的授课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小班授课,也可分组教学、个别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班级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使用。教师针对不同对象选用不同授课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提高瑜伽课程的教学效率,高效利用瑜伽课程的教学时间。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瑜伽的体位教学有上万个动作,包括弯、扭、压、折、俯、屈、提、叠等,不正确的动作会造成身体损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注意学生的身体保护,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保护自己的技能技巧。瑜伽的很多动作都和颈椎、腰椎、膝盖、背部肌肉及大腿肌腱有关,这些部位一旦受伤,恢复起来一般要花很长时间。此外,也要让学生知道,瑜伽练习是读懂自己的身体的过程。比如运动后肌肉的酸胀和肌肉拉伤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肌肉的酸胀是体内代谢产生乳酸的正常现象,但肌肉拉伤就要高度重视了。

5 結语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课程体系设计工作是俱乐部的中心工作。瑜伽课程进行课程设计的目的不但是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感觉到练习瑜伽不仅时尚,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学生爱上了瑜伽,就有可能终身练习瑜伽,无形中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2)构建体育俱乐部瑜伽课程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瑜伽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瑜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构想。

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瑜伽课程体系没有统一标准,俱乐部瑜伽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课程开展仍处在探索期。瑜伽有上万个动作,但哪些是适合学生练习的,可供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好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强调动作的实际锻炼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统一瑜伽的动作类型,完善瑜伽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应积极去探索一些具有自己学校特色、适合自己学校师生运动的瑜伽锻炼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征,熊明生.我国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研究评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3(4):142-147.

[2]朱超巍,梁丽凤.近十年高校瑜伽课程研究回瞻[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1):53-56.

[3]刘海莲.高校体育专业瑜伽教学体系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5,17(2):70-72.

[4]文秀丽.北京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5]关璐.高校与健身俱乐部瑜伽课程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1):118-121.

猜你喜欢

瑜伽课程设计
山羊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迎接瑜伽日
练瑜伽
练瑜伽,悠着点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