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旗村:有人心才有人才

2019-08-03徐飞摄影汤成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战旗杨勇

本刊记者_徐飞 摄影_汤成米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时高度评价:“战旗飘飘,名副其实。” 从这里,四川敲响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第一槌”。

近十多年来,战旗村通过率先探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18年,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460万元。采取入股保底、二次分红方式,村民人均年收益达1500多元。通过产业振兴,解决本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1300多人,实现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超过2.6万元。

目前,战旗村已初步形成产业、生态、人才、组织和文化五大振兴协调互动的模式。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还在于人才振兴,要把曾经流失的人才再汇聚起来。

2019年6月,“三农”专家温铁军在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成立“温铁军工作室”,9月正式开课。未来,工作室还将进一步与专业机构及实践平台合作,将培训学院建成西南最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中心,成为集实践指导、政策研究、智库咨询、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实践平台。

什么是“战旗模式、郫都经验”?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说得质朴:温老师他们是大专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一批“土专家”。

人心凝聚要慢慢“化”

还没到战旗村,记者一行就碰到四个结伴到成都旅游的大学生,一个来自绵阳,负责带队,另外三人来自广东、广西和湖北,都学设计专业。

因为总书记到过战旗村,亲自点赞,战旗村的文化旅游更加兴盛。据统计,2018年,全国各地赴战旗村考察学习党政代表团和游客人数达65万人次,村集体全年文旅产业值达3200万元,增长300%,吸引返乡大学生及创业人才120余人。

绵阳的帅小伙告诉记者,他的家乡也在搞类似建设——李白故里。战旗村声名远播,几个同学便商量过来,“走走习大大走过的路,看看到底有何玄机”。

在战旗村,“大学生进村”活动已经持续十多年。

十多年前是什么样?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若有所思地回忆:大环境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2007—2008年的大事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而在四川,人们记忆更深的是汶川大地震。

由于危机影响,沿海企业大量倒闭,作为全国输出农民工最多的省份, 到2019年底,四川全省返乡民工达到75万人,达到外出打工人口的7.5%。同时,在大成都范围,成都市基本完成了工业企业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的迁移。

现在,人们对金融危机和大地震的影响或许早已淡漠。而在那时,刚担任村主任不到五年的高德敏经过探索,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

2007年,战旗村开始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拆院并院,整合节约208亩建设用地,并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其预期收益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9800万元,用于土地整治及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土地收益1.3亿元。不仅归还了融资公司的本息,还将剩余的土地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接着,2011年土地确权。村民利用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注入50万元资金,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其中部分用于合作社建设农业生产示范基础,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一部分出租给种植大户,以家庭农场形式种植蔬菜、苗木。

剩余900亩则用于引进龙头企业,其中包括一家占地300亩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食用菌杏鲍菇生产企业,年亩产值达50余万元。接着是以战旗土地股份合作社名义,每亩50万元作价入股,与成都一家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了“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生态田园村”……逐渐了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战旗村的今天。”高德敏说,要想为村庄村民谋发展,产业兴旺是根本。而人心的变化也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高德敏回忆,当时包产到户已实行了二十多年,在农村,人和人的关系也慢慢变得和城里类似,各顾各的。“凝心聚力的因素少了,人不在一起,心又怎么可能在一起呢?”

说到具体工作中的困难,高德敏还颇多感慨。比如整合土地时,一位老村民提出异议:“邓小平分给我的地就是我家的。我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别占我们家的便宜。”

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接受本刊采访

高德敏太理解了,他们这代人经历了曾经的苦难和贫困,最担心的就是没地种、饿肚子。

“很多人会说这是小农意识,这不是小农意识,恰恰是质朴。”人们相信土地里货真价实长出来的东西,不信观念和口号。但人们又会敬重真正做实事的人,敬重文化人。

这也是本文开头战旗村从2006年开始就推行的“大学生进村活动”的缘由。每年假期,村里都和周边高校开展结对活动,大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推动城乡社区文化共建。

高德敏说,“大学生把新知识带进来,重要的还是人和人聚在一起,相互沟通交流,集体活动的好处就能体现出来。”人心凝聚要慢慢“化”、慢慢“等”。

高德敏生于1963年,是土生土长的“战旗人”。一家四兄弟,家风厚道。“在家是孝子,出门没架子。”高德敏还记得村里老人的叮嘱。

高德敏上学时,也曾一心想考大学跳“农门”,但那时农村教育基础差,高校招生少,最终落榜。此后,他去云南、贵州等地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但始终找不到感觉,时代的大变化他还看不清楚。

1984年春节回村,到处转,突然体会到老辈人念叨的“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下踏实了,安安心心做农民。

1996年高德敏入党,2002年当选村主任。万事开头难,带着一腔热忱,但还没有任何经验,听说当选了,反而“慌得不行,脚都在打闪闪”。老书记李世立对他说:群众选你是信任你。你是党员,群众需要你,你便不能打退堂鼓,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在书记鼓励下,高德敏开始挨家挨户跑,听意见收信息。“党组织是主心骨,你最开始是说,然后慢慢做,你就知道,是大家推着你走,你必须往前走。”高德敏说话不打官腔。凝聚人心是基层工作最核心的环节,有人心才有人才。

2011年,高德敏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按惯例,党员开代表会要发误工补助。有天晚上开会出纳没来,每人20元的补助没发。没想到过了几天党员大会,有两人就没来。小组长告诉他,是上次开会的补助没发,所以不来。高德敏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党员过组织生活是履行党员义务,难道入党只是为了领点补助吗?

他还记得老书记的话:“战旗村党员个个都是一面旗帜,所以叫战旗。”

高德敏很快开始在党员中开展“三问三亮”活动:自己入党为了什么?自己作为党员做了什么?自己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推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结合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后来,大家就把这几句话张贴在党员活动室,又加了一句古话:吾日三省吾身。

在高敏德带领下,战旗村成功创建了“五星”级党总支部,每年举办党员夜校、农民夜校等“微党校”不少于12期,培育学员1000人次以上。建立了9个网格小组,对全村529户的用水、用电、用气和环境卫生等进行常态化监管,探索出一条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民主管理之路。

高国强参加夜校培训的心得

回忆起夜校培训,战旗村六社村民高国强还感触强烈。2016年,他利用自家承包地试引种了5亩草莓,2017年又租地扩种了10亩。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草莓种植技术和经验,草莓整体长势非常差。

战旗村两委在多方了解类似情况后,2018年4月,统一在农民夜校开展了榕珍菌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农民夜校带村民深入榕珍菌业生产加工车间,由师傅讲解整个生产流程并实操。

这次学习,由点及面,让高国强学到的还更多。不仅了解了培育菌种对营养、温度、湿度要求都很高,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学习方法”,“知道以后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查阅资料,改善经营不善的状态”。

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5年3月,一向对农村土地搞活比较敏感的高德敏了解到:郫县被列为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县,随后就开会商议,一直关注政策进度。

7月,县里相关政策出台,战旗村就关闭了预制板厂和复合肥厂,调出不少建设用地,绝大部分条件都符合,就还差一个条件:入市试点要“净地”。但腾出的土地还住着两户人,有7000多平米建筑,残值二三十万。如果按拍卖回收的手续走程序,时间来不及。

十几年改革的敏感,高德敏知道,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槌”的重要性,要舍得这二三十万的残值。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矛盾,需要取舍,村两委意见不统一。

为了做通思想工作,高德敏不分昼夜和大家反复沟通,听了不少闲话也受了不少气,甚至一个人偷偷抹泪。最后大家还是被他说动了,成功敲响了四川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第一槌”,为战旗资源盘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里人开玩笑说,“你才是真正的‘钻’家,旮旮角角都钻到了”。

这一槌下来,全村收益超过700万元,收益分配由村民和集体二八分,每位村民人均现金分红520元。随后引入的农业旅游项目更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虽然已过去55年,高德敏还清楚记得战旗村村志写得明明白白:

1964年,战旗村的前身战旗大队成立,“当时分得三间猪圈房排列,一个木制文件柜,三把圈椅,还有7000元的债务”。

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高德敏说得平静,从战旗村成立到自己这一届,是第八届,都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干部村民一起奋斗,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路过赖淑芳的布鞋摊时,买下了她纳的一双千层底布鞋,通过媒体,这项拥有700年历史的非遗文化被展示给了全国人民。

一夜之间,“唐昌布鞋”声名远扬,四面八方的订单涌来,当月,赖淑芳布鞋店订单增长10倍,当年,唐昌布鞋店总销售额突破百万大关。

赖淑芳的布鞋店就位于战旗村最新打造的“乡村十八坊”里。

这是由战旗村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经营的作坊集市。

书记高德敏说,“农村人人都是能工巧匠,个个都有十八般武艺,修建这条商业街,集中展示郫县豆瓣、蜀绣、竹编在内的18种传统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就是增加农业附加值,发展好乡村旅游,让游客可以体验到川西传统农耕文化。”

越来越多的订单,使赖淑芳布鞋店时刻处于忙碌中

现在,赖淑芳制鞋团队还吸纳了附近一些居家妇女和残疾人,这不仅能让更多人传承唐昌布鞋的技艺,也帮助这些群众实现了在家就业增收。现在,平均每个人每月增收近3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回乡创业的歌手王辉开的辣椒坊、老居民林根建和儿子一起开的酱油坊……

而打造这条街,还离不开一个人,村委会干部易奉阳。

作为集市的主要牵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2017年以前,村上就有很多小作坊,但由于环保不达标而面临关闭,怎样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保留,又能将原来的闲置场地盘活?经过村两委商议后,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乡村十八坊”很就破土动工。

易奉阳说,“乡村十八坊”主要是以前店后坊的形式经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及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都能够得到充分展示。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者、外来投资者入驻,坊区为有意前来开店的投资者提供一年免租金、后期分红抵租金的种种优惠。所以它既是一个以手工传承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也是一个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7年6月,十八坊开始动工。易奉阳还记得,由于没有足够启动资金,支部书记就带着党员四处寻找价格低廉的旧材料。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只要听说要拆房子,大家就立马赶过去收集建筑材料。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原材料有很多都是淘回来的,石头和瓦没花一分钱。后面还请了本村的老木匠、老泥工来收尾。所以,整个十八坊修建下来,目前为止总投资不到500万。”

没有人能想到今年29岁、能说会道的易奉阳,8年前竟是一名火车司机。

2011年,求贤若渴的高德敏花了几天说服他,留下来帮助家乡发展。然后一干就是不断提升也不断提速的8年。

从学技术、学管理、学政策,到抓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产业发展、抓新村建设,他见证了战旗村发展最快的十年。

很多时候,电话不断的易奉阳恨不得把自己一人掰成两半。他说:“战旗村发展这么快,机遇也非常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回来,跟我们一起抓机会共发展。现在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身兼重任。”

“还要给学校来的娃娃们看”

见到村主任杨勇前,战旗村广场上正在搭架“乡村好声音”的舞台。一位老人推着自行车打量着忙碌的工人,神态疑惑。

“这应该不是我们以前看的那些表演,现在这些表演我们看不懂。”老大爷笑着说。

“他说的是川戏。”杨勇告诉我们。

战旗村未来发展战略的定位,很重要的一环是研学加旅游。如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形式有机结合,一直是村主任杨勇考虑的重点。

“川戏是四川历史悠久的戏种,现在川戏发展不景气有各方面原因。如果从操作上考量,我会把川戏里的变脸、杂技,还有魔术放在我们的旅游体验环节。”

习总书记上次为什么来战旗村?杨勇认为,这和他理解战旗村之所以叫战旗村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每个阶段的土地政策调整,战旗村都能贯彻到底、落实到地。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革命”,到过渡时期的“人民公社”,新时期的“大包干”,现在是振兴乡村阶段的土地营运权有序流转政策。

杨勇和高德敏是同代人,也是战旗村发展的见证,他说,战旗村从2009年到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2009年,村里只有三十多台车,到现在有四百六十多台车,平均十户人家九户都有车。

郫县豆瓣博物馆。乡村十八坊不仅是作坊集市,同时也具有文化展示性质

新落成的村史馆,连接了战旗村的过去与未来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杨勇说出这句话来,有种特别的说服力和震撼感。他的儿子杨益明大学毕业后,带着女朋友回村做电商,把他经营了一辈子的鲜花事业带上了新台阶——利用网络把鲜花卖到全国,销量比以前增加了50%。

杨勇介绍,战旗村北与都江堰市接壤、东与彭州市接壤,距离成都市35公里。柏条河、柏木河贯穿全村,所以战旗村也是饮用水源保护地。全村幅员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7亩,确权人口1704人,住户有533户。一个党总支,五个支部,党员人数83人,辖九个村民小组。

从全村开始搞集中安置开始,村里领导班子就在积极思考出路:人往哪儿去?地由谁来种?钱从何处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农村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这始终是核心问题。

由于传统农业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低、效益差、无品牌,所以在2007年开始,战旗村通过走出去学习参观,请来农业专家教授、农业高级技术人才进村授课,了解认识了创意农业,认识到发展创业农业和品牌农业,是跳出传统农业的优势路径。

战旗村作为乡村旅游村,开始尝试将创意农业和品牌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战旗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怎么样打好人才这张牌?杨勇向记者总结了一套战旗村的人才发展逻辑。

他说,在未来,教育将成为战旗村的核心部分。目前,战旗村已揭牌成立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同时,还在“乡村十八坊”等旅游和产业项目的打造中围绕教育下功夫,为当地乡村振兴教育理论培训+实践基地的打造提供支撑。不仅对内提供人才、吸引人才,而且对外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走在学院里,举目是一派田园望山、川西林苑风格。学校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功能完备,记者在这里看到,除了普通的培训楼,还有沉浸式教室、录播室等先进教育设施,为未来录制专家课程、远程授课等提供了条件。

据学院教务员高雪介绍,这座新学院是在废弃老旧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占地28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集展览展示、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能同时容纳2000人培训学习。

正在与专家讨论编写教程的村主任杨勇告诉记者,学院揭牌开始授课后,将开展常态化创新培训方式,邀请各高校、各行业专家以及本地“土专家”组成专家讲师团,为不同需求提供专门定制教材,未来将做成“订单式”教学。

说到农业研学旅游项目,杨勇更是成竹在胸。他说,现在战旗村已规划设计了九个农业研学旅游项目:非遗类的有豆瓣坊、豆腐坊、棕编、竹编、草编、泥塑等;革命文化类的有重走主席路,认识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类的有生态灌溉和饮用水系统;“我是农场主”农业科技体验馆+游戏开发;农业昆虫馆……

在新建不久的战旗村村史馆旁,杨勇还告诉记者:“以后这里还要给外地来学习的人们看,给学校来的娃娃们看,要让他们来了之后能听课,还能实践。想看草莓怎么长出来的我们有基地,想看豆瓣怎么生产的我们有工厂,想看新农村建设我们有社区……等我们把框框填好了,就该接他们来了。”

猜你喜欢

战旗杨勇
孩子们,接过先烈手中的战旗
杨勇书法作品
大型房企违约对金融部门的影响
杨勇: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兵,不是官老爷
浩浩春风起 猎猎战旗红
百面战旗扬军威
战旗村:一个乡村的就地城镇化之路
铁血战旗红
驰骋中原 转战川黔——记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