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癌的胜利曙光

2019-08-02李宁韩璐陈晓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免疫治疗基因突变靶向

李宁 韩璐 陈晓平

每一次的科学探索,都来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肿瘤由基因突变引起,如今拥有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科学的进步不是直线或者连续曲线,而是一个个台阶的阶梯式跨越。

数十年化疗之后,迎来20年的靶向治疗,随即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我们在一个认知平台上,不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阶梯式上升;也许横向看,每个阶梯停留时间在缩短,跨越本身并不会变得容易。

肿瘤治疗刚刚进入免疫时代,对免疫治疗本身以及PD-1,有很多理解与应用上的欠缺,发现下一个“PD-1”还要多久,我也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要有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关于肿瘤、关于人体,尚有太多未知。

三个分期

1980年代,科学界对肿瘤成因形成了共识——基因突变,那什么导致了基因突变?现在还没有完全解答。

医学界公认是有多种因素诱发而成,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长过程的外部偶发因素……我们距离彻底根治肿瘤有一定距离的原因,就是不清楚肿瘤产生以及基因突变的机理,也无法预防基因突变的发生。

现在,肿瘤治疗仍局限在基因突变后如何矫正,消灭已形成的肿瘤,从遗传学角度,暂时没办法改变。

肿瘤预防领域,现在有两个方向:一是安吉丽娜·朱莉的做法,发现自己基因有突变可能,提前治疗或者切除。当然,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必要,业界始终有争议。一是改变生活习惯,有研究证明,运动对预防基因突变和预防肿瘤有一定效果。不过,致病机理不明确,也无法找到其他有效的方法。

肿瘤治疗领域,得益于认知深入以及技术发展,“抗肿瘤”战役经过三个阶段:

○ 电烫、化疗、放疗

早期阶段可形象形容为“烧杀抢掠”:“烧”是以电烫手段对肿瘤进行烧毁;“杀”是以手术切割肿瘤;“抢”是通过血液营养断供,停止肿瘤的生长;“掠”是化疗放疗手段,以细胞毒杀死癌细胞。

化疗、放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90年代起,人们逐渐意识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疗法存在严重毒副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化疗过程中,病患控制肿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 靶向治疗

1990年代,抗癌进入靶向治疗的时代,主要受益于基因技术发展,以及基因突变引起肿瘤的共识形成,对于部分癌症,能在基因中寻找到促进肿瘤生长的靶点,并且加以抑制。

靶向治疗的经典药品是“易瑞沙”,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局部晚期病患,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患者。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实际上验证了基因突变引发肿瘤的观点。

由于治疗只针对肿瘤里特殊表达的基因靶点,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的毒性较低;靶点正确的情况下,疗效会更显著。传统化疗,对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大概在5%-10%,靶向药的效果,例如“格列卫”的有效率,基本超过60%-70%。

○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的问题在于,只是控制肿瘤的过程,离痊愈有距离,很多起到的作用只是抑制肿瘤生长。

诞生靶向治疗20年后,我们跨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从疫苗开始计,其历史差不多有200年,只是在肿瘤治疗上,由于治疗机制不明确,用法、用量以及疗效都难以确定,发展一度停滞。

直到1990年代初,PD-1的发现使肿瘤免疫治疗出现划时代进步。

相比前两个阶段,免疫治疗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前两者作用在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作用在正常的免疫细胞,或者是被抑制的免疫细胞上,进而提高免疫细胞功能,實现消灭肿瘤的目的。

免疫治疗的逻辑,是促使免疫机制正常化、免疫功能正常化。作用机理的不同,使治疗结果也不同。免疫治疗更有效率,只要针对病患是有效的,其对肿瘤的抑制时间更长,且会长时间有效。

举个例子,针对某种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都能达到50%的有效率,可是,化疗的有效率只是暂时将发现的肿瘤细胞杀死,而免疫治疗则是机体本身对肿瘤有了识别功能,不仅抑制肿瘤的生长,且帮助人体产生自动防御体系,可以抑制潜在的肿瘤。

PD-1这类药物,在机体内一旦有效后,很多肿瘤疾病的控制率可以达到70%以上。因为肿瘤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要彻底消灭肿瘤可能要更长的时间,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5-10年,将肿瘤变成慢性病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免疫纪元

PD-1被发现以来,一直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热捧。

无论化疗或放疗,都是选择从肿瘤本身入手,PD-1作用在人体的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帮助免疫细胞发挥其正常作用,就不再仅针对某一特定肿瘤。这也是为什么说,PD-1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广谱的抗肿瘤药。

与其说PD-1是抗肿瘤药,不如说它是免疫药,现在发现,PD-1不只是对肿瘤有效,对部分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作用。临床治疗时,PD-1药物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配合化疗、放疗、靶向等治疗手法,这样,肿瘤抗原会更明显暴露出来,免疫细胞能更好起到作用。

不过,是药三分毒,不是说PD-1药物完全安全有效。前不久,治疗肺癌的PD-1免疫药物“O药”,在日本出现严重脑部副作用,导致11人发病、1人死亡。

如何解释这么严重的副作用问题?

其实,评估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时,我们会考虑风险获益比,比值合适,药物才值得开发、使用,如果风险大于获益,药品无效。治疗上的安全有效,讲究的就是合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风险获益比可接受的范围里,实现获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完全去除副作用是不可能的。

以免疫系统为例,PD-1就可能会诱发免疫性疾病。由药物或者其他因素进入机体之后,身体对抗原反应容易过激,这会形成过敏。从这个角度解释,过敏性疾病是存在的。

PD-1提高了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它也有可能不只攻击肿瘤细胞,且会攻击正常的细胞,就也是一种过敏反应。那么,免疫细胞就有可能让机体产生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肝炎、过敏性肾炎、过敏性胰腺炎等。目前来看,绝大多数PD-1的毒副作用,都是过敏反应引起的。

在临床应用时,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扬长避短,既使免疫细胞变强,又能将过敏反应控制在一定程度,进而降低对人体的损害。进行PD-1在内的肿瘤免疫治疗时,这也是应警惕的地方。

免疫治疗的时间不长,从全球首款PD-1药物欧狄沃(Opdivo)批准上市开始计,就5年时间,临床经验不足,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控制过敏反应,大家还在探索中。

在中国,癌症基础研究相对落后,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挂牌成立,只有7年时间,在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成立已超过了50年。美国肿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约为72%左右,中国只有30%多。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我们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全球已批准的适应证大概10多个,中国只有三四个。

幸运的是,靶向治疗之后,中国新技术应用上的差距在迅速缩小,比如,CAR-T细胞治疗技术就获得很好发展。短期内,中国肿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70%,尤其血液肿瘤领域,很快会接近国际水平。

知情权之问

我们强调,医药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在肿瘤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最多。技术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开更多疑惑。

首先,就先进技术与临床应用而言,患者与医生能否有深入了解?尤其就患者来说,理解合理治疗的概念是个课题。

其次,信息爆炸时代,药物的可及性、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先进治疗不代表最成熟的治疗,怎样的治疗规范和机制才是最合理的?

目前在不同的治疗领域,实际是不平衡的,有些治疗领域技术较成熟,用药指南或研究也相对成熟,但是,不少领域相对落后,缺乏标准。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标准、治疗手段,是存在困扰的。

人都有选择生存的权利,在生命最后时刻会尝试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尝试一些药物与新技术,从人性与伦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被允许。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角度,还是从医院救死扶伤的角度,在制定治疗机制时,要有开放度。

当然,病人应该有较完备的知情权,以方便其判断,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政府、企业、医院以及社会,有大量工作要做。

最重要的是企业、医院和政府三方,要加强监管,又要留出一定选择权,确保知情权。特别是医院机构,要形成管理机制,保证严肃性和科学性,又能留有灵活性。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又极具挑战性。

此外,全社会也面临用药公平性与合理性的矛盾。

每个人都可望使用最有效、最先进的药物,可究竟谁有资格获得治疗?有药可医,可及性不够,会成为未来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不只是公平合理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技术越进步,问题越尖锐。

当然,问题与风险总是伴生着机会与可能。

个人认为,未来医药的发展,医疗机械是不可忽视的领域。研究PD-1免疫治疗时,也不免会想,若以后器官移植得到跳跃式发展,那么,吃药治疗的方式会不会被彻底颠覆?

从医学本身来看,未知太多,但是,规律性的特征是,行业只会一点点往前进步,不会退步。医学发展,在已知事实基础上,势必会越走越远,知道得越来越多,就像人的平均寿命,肯定会越来越长,探索之路的前进方向是确定的。

(李宁为君实生物CEO,曾任賽诺菲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药政与医学政策主管)

猜你喜欢

免疫治疗基因突变靶向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叶酸靶向anti-miR-221阴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
免疫治疗:无效必改,效不更方
如何理性看待肿瘤靶向治疗
中国迎来肿瘤免疫治疗时代
靶向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抑制剂研发进展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