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现状研究
2019-08-02党哲霞
党哲霞
【内容摘要】在我国,教育差别最显著的是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在很多方面,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村教育都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学校教育,因此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也成为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的学习直接决定未来的升学,因此对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基础知识 农村 教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人才是国家进步的根本,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在教育界经常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说法,因此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教育。但是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呈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地区因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各项基础设施的落后,教育上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因此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就成了明显的教育短板,在农村高中数学上,因学科属性所表现出的现状也因此不同。
一、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农村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多方面都明显有滞后性,这些滞后性是农村资源不占先天优势所造成的,虽然国家在政策上逐渐向农村倾斜,将人才逐渐吸引到农村,但是当下农村人才流失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农村的教育步伐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办法跟上。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俗话常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在农村,学生的起跑线就相对靠后,学生从出生起,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落后于城市的教育模式,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就是当地会文识字的高中或者是初中毕业生,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十分有限,加上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教师职业素养方面欠缺严重,为学生带来的影响没有办法估量。
因此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的基础知识就没有城市里孩子的基础扎实,加上初中和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积累和素养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了,加之在农村,学生的整体综合环境不能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所受到的启发和思维的发散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农村地区,高中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并不扎實。
2.教师人才流失严重
根据一位农村教师的描述,在其所在的农村高中,三年的时间内,学校教师外调去县城的有30余名,而这些都是学校的核心骨干,同时由“特岗”和招聘入职的年轻教师又不安于农村的现状,在到学校没几年就纷纷另寻去处了,这在农村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如何将教师留住也称了农村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师是学校数学教育最直接的作用者,也是学生学习水平的直接决定者,首先农村教师外流造成教师教学水平的下滑,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被降低,其次教师的外流和频繁的更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持久性,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去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数学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3.学校基础设施缺乏
在各大城市,学生的学习已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学生课堂教学几乎是联网教学,在这些新的技术的推动下,学生能学习带更多有趣的知识,课堂形式也多样化,加上知识的丰富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学习效果倍增。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手机信号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是多媒体教学了。闭塞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数学课堂是充满奥妙和变化的课堂,但是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情况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数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拓展的需要了,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弄农村,这种设备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奢侈。
4.缺乏对外沟通交流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在理解和讲解程序上更加复杂,在理解程度上更需要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力,与此同时,理解力的加深要建立在有丰富实践基础和长时间深入交流的前提下,才会在量的积累后形成质变。但是在农村的高中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并不多,可利用的用来交流互通的资源更是十分有限,因此学生在这方面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对促进农村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
对于农村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去思考,高中教学基础知识的现状,不是一方面造成的,因此在补齐短板的措施上,也需要各方配合到位,各个方面要顾全。
首先在学校设施配备上,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教学设施,为学生配有基础的网络连接,多媒体设备,在学习资源上的短缺上尽量做到补齐,这样能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赶上正常水平;其次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不仅要在吸引人才的政策上下大力度,更要在留住教师人才的政策上下工夫,将政策向农村倾斜,不仅要让教师愿意到农村,还要让教师愿意留在农村;教育部门和学校这个载体要为学生的学习找寻更多的出口,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交流和锻炼平台。在学校氛围的营造上,也要完善学校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日常实践中,学校要将生活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健全教学环节,深化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鲁俊. 高中数学新教材实施的几点困惑[J]. 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7).
[2] 赵强. 桂东南地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适应性调查研究[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
[3] 季晓华、李高明.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问题的思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2).
[4] 沈文平. 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05).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