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信息化创新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广东基础教育新生态

2019-08-02王创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度设计顶层设计

王创

摘   要:进入新时代,广东省以“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根本途径,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狠抓基础教育和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和路径设计。本文对广东省的具体实践做了介绍,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制度设计;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1-0013-03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广东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广东省以“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根本途径,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狠抓基础教育和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和路径设计,系统、整体推进广东新时代新教育生态建设,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品质。

一、把握新时代教育主题,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

新时代的教育主题是什么?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就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机会公平”,而是“有质量的”“发展公平”,也就是老百姓从“有学上”“有书读”到“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和向往——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有什么新特征?这是一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代,和农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點,教育的封闭体系、旧的思维模式都正在或者已经被打破。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2.0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谋划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任务,必须彰显出“创新”的时代品格。广东紧密结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分散式、碎片化、条块式的改革,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的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变轨超车”。广东坚持守正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

新学校就是突出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强调以文化涵养人、以生态陶冶人、以智能感知人、以课程发展人,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空间进行设计,拓展学校时空,形成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课程化的开放空间;新课程就是强调面向学生丰富而多样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形态重构、过程监测,实现课程共建、共享、共创、共生,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需要;新课堂就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实现“课堂革命”;新教师就是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他们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也有深厚扎实的底蕴,传道解惑的能力,更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活力;新学生就是要培养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具体化,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爱创造等;新家长就是要使作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他们遵循规律、尊重孩子、尊崇学校,成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典范和楷模;新评价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伴随式评价,实现过程性、个性化、精准化评价,建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教学持续性改进机制;新治理就是推进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协同管理和教育科学决策,实现师生自治、家校共治、社会共育。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是教育物化层面的现代化,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是人的现代化,新评价和新治理则是制度的现代化。

二、聚焦关键环节,优化制度设计,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结构、内容、流程、模式的系统重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的整体创新。为此,广东省起草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广东基础教育新生态的指导意见》稿。《指导意见》主要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等四方面,以教育信息化为引领,系统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机制改革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负责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落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主体管理责任。深化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办学模式;建立以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主体,横向连通和纵向贯通的学区与集团;对学区和集团化办学实施捆绑考核。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互联网+课程”新形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新生态、家校协同育人新常态等四个改革举措。着力培养新时代学生,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爱创造”的时代新学生。构建“互联网+课程”新形态,实施“互联网+课程”计划,构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课程共享,实现课程的动态集成、按需服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新生态,建立互联网+教学新范式、模式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精准化、情境化、个性化、参与式、交互式、泛在式的课堂新生态,实现适性、多元、全面的教育。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新常态,健全家校共育和学校、家庭、社区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互联网+家长学校”,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育人合力。

三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规划城镇、乡村学校布局;着力推动县域内基础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引导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完善“粤教翔云”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区)、校五级联动和互联互通,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构建智慧学校新形态。建设智慧校园,促进新技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的全流程应用,实现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学校生态重构。

四是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深化学校外部综合治理。构建权力边界清晰、权责匹配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做到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专心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形成齐抓共治的良好局面。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素养评价系统,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伴随式评价,建设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强化教育教学督导,提高教育督导、监测、评估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价与监测结果使用效益。

三、坚持“四轮驱动”,深化路径设计,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一是制度驱动,强化政策标准研究,促进科学发展。从2017年开始,每年省教育厅专项投入不少于200万的政策标准研究经费,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教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研制出台《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广东省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广东省基础教育互联网+教学范式与模式》《广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广东省中小学互联网+教学评价框架与模式》等系列标准和指南,以标准引领科学发展。

二是应用驱动,部署“两提质”项目,推进“课堂革命”。部署实施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项目、“爱种子”教改行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成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考试评价的完整生态链条,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可持续改进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政府、高校、名校名师和企业协同创新的教改新生态,构建“点点用”、“改改用”、“创创用”的应用体系,形成人人用、常态用、持续用的态势,在主战场、规模化、常态化、持续性上破解信息化应用和课堂革命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是目标驱动,实施“两标杆”项目,打造新教育生态示范。部署实施基础教育融合创新示范“种子计划”,推进信息化中心学校(种子学校)和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种子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现代化学校标杆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标杆项目,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建立以种子学校、种子项目为核心的联盟体,搭建以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项目為核心的成果推广机制,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基础教育整体创新能力。

四是双向驱动,推进机制创新,强化智力支撑。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建设面向国际、全国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的智库平台,建立纵横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示范推广和培育推广双向联动,点面结合推进整体创新。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制度设计顶层设计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务实精神合理创设容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