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探究

2019-08-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4期
关键词:增量货币政策商业银行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金融快速发展,各类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单纯的进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满足不了银行的基本生存需求,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银行的必由之路。但是表外业务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困难重重。所以规范监管,大力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是我们改革方向的重中之重。央行应当掌握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趋势,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表外业务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目前的相关研究者多认为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影响是消极的,但是缺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之后的反应分析,本文拟对表外业务在不同的政策背景下的反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假设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前提下,通过研究银行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对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影响来考察银行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一方面是弥补国内对这方面理论上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从实证的角度,研究银行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从而规范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因此,研究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运用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来进行运作,自身比较容易操作,依靠商业银行良好的信誉和技术等为条件,为客户提供担保等服务,从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作为报酬,这项业务拓展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同时也能更符合现代金融发展对高科技的需求,这使得很多商业银行愿意从事表外业务。但是表外业务自身种类繁多,灵活性很大,加之表外业务正在发展进程中,透明度较差,同时缺少有力的监管系统,所以表外业务的发展需要中央银行强加约束,以此规范表外业务的发展,维持金融环境的稳定。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展表外业务的时间较晚,信托,租赁类业务在1979年第一次发行,随后进一步开拓,进而开发了保函,商业银行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使得表外业务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使用更加频繁,成为了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对象。表外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逐渐上升,而表内融资占比在逐渐下降,10年间,表外融资规模占比从10%上升到了20%左右,2013年达到最高为29.88%,而表内融资占比下降区间大,将近有10%,2013年为历史最低点54.81%。商业银行(全国前25)中间业务收入占比10年间上升5%。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全面性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银行的发展要跟的上企业的需求,只有多元化的发展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不被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淘汰。

四、发展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

(一)对货币创造机制的影响

对货币供给量估算的影响:目前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但是很多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如银行承兑汇票等并不在统计范围,但是这些业务又确实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影响公众的流动性和结构,对乘数效应有放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统计真实货币供给的难度。

(二)对调控工具作用的影响

再贴现等数量型调控工具本就对银行体系以外业务如民间借贷等的影响有限,而且表外业务也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统计范围内,于是进一步的降低货币政策的调控能。而且表外业务和M2呈负相关关系即货币政策宽松时,表外业务规模缩小。货币政策紧缩时,货币需求者为了扩大资金来源,会使得表外业务规模扩大。这种负相关使得宏观的金融调控变得更加艰难,价格型调控工具也有类似影响:以信贷规模为中间目标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准确的统计出信贷规模总额,但是商业银行发展承兑汇票等业务加大了金融统计的难度,使得测量数据失去了准确性,虽然表外业务现在发展还不完善,但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三)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一方面,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缺少与之对应的监管机制和对冲机制,这就使得表外业务的风险性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若银行的表外业务涉及到了交叉领域,三大监管机构无法实现共同监管的协调。表外业务的规模逐年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急需监管层尽快做出政策调整,完善对表外业务的监控。

五、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银行表外业务,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0)的定义,即相对狭义的定义。表外业务统计量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者之和。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前文分析表明,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会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负面影响,削弱调控成效。为验证上述结论,本部分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实证检验。

1、货币供应量月环比增量(dM2)

2、表内贷款月环比增量(dBL):人民币和外币贷款月环比增量之和。

3、表外融资月环比增量(dBW):等于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月环比增量之和。

4、债券股票融资月环比增量(dBONDSTOCK):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月环比增量之和。

5、其他融资月环比增量(dOTHER):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其他融资月环比增量。

(数据均来自于人民银行公布的月度数据,数据选取区间为2012到2018七年数据,数据频度为月)

(二)模型的设定与回归分析

本文模型表达式如下

Dm2t=c+β1DBLt+β2DBWt+β3DBONDSTOCkt+β4DOTHERt+μt

模型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债券股票融资(bondstock)和其他融资(OTHER)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考虑到二者与M2之间可能存在时滞效应,故用指标的一期滞后值来进行回归估计,建立回归方程如下:模型二:

Dm2t=c+β1DBLt+β2DBWt+β3DBONDSTOCkt-1+β4DOTHERt-1+μt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其他融资月环比增量(dOTHER)仅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比较显著,其他解释变量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比较显著。D-W统计量为2.2,残差不存在自相关。F统计量为20.12,且对应的P值为0,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忧度较好。

因此,模型的表达式最终确立为:

Dm2t=-11469.41+1.32DBLt+1.45DBWt+2.21DBONDSTOCkt-1+4.60DOTHERt-1+μt

(-3.682999)(5.557644)(5.066915)(3.543334)(2.110745)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当年表内业务每增长1亿元,货币供给在M2水平下平均增长1.32亿元.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当年表外业务每增长1亿元,货币供给在M2水平下平均增长1.45亿元.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当年股票债券融资每增长1亿元,货币供给在M2水平下平均增长2.21亿元.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当年其他业务每增长1亿元,货币供给在M2水平下平均增长4.6亿元。

六、结论和建议

表外业务的发展给现在的金融注入了活力,带动了金融发展的积极性。但在监管方面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尤其在信息披露方面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表外业务的引导和监管,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住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一)实行表外业务报审和备案制度

表外业务对货币传导机制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监管部门需要对新推出的表外业务实行严格的评估,对不符合条件的或风险过大的业务加以限制,规范表外业务的范围,新的表外业务需要在金融监管部门审查和备案,监管部门应及时对风险做出反馈,及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监管系统。

(二)严格市场准入,稳妥谨慎的发展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应,但是他自身与资产负债表关系密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成表内业务,且表外业务有较大的杠杆率、自由度大、透明度较差,风险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对表外业务的准入制度要有严格的监管,加强对风险的控制,认真审查拟开展表外业务银行的资产储备状况,从业人员状况,拟开展业务的风险性,自身的设备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并立法作为强制性的准入条件,以此来防范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三)完善非现场和现场监管操作规范

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需要从现场检测和非现场检测两个方面来进行,银行要按规定的时间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增强业务的透明度,监管部门针对不同的表外业务要提出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此来规范表外业务的交易条件,同时制定监管措施,通过有效的非现场监管避免或减少表外业务产生的副作用。

猜你喜欢

增量货币政策商业银行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价增量减”型应用题点拨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