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
2019-08-01张云飞
张云飞
摘要:习近平同志《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从关乎民族永续发展、民生福祉和党的使命宗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论、治理观、全球观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任务,从实现空间格局、发展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这篇文献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纲领。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4-0005-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学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指导和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和根本的价值遵循。其中,习近平同志于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下简称为《讲话》),在科学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基本原则、体系构成、现实路径等诸多重大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纲领。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統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基础上,《讲话》从政治的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的根本大计
自然生态同民族存亡具有复杂的内在关联。世界文明变迁规律表明,生态兴,文明则兴;生态衰,文明则衰。具体来看,一个国家的国情,既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也包括自然生态方面的情况;一个国家的存在,既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自然生态的优劣状况;一个国家的发展,既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上,也表现在自然生态方面的发展上。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我们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繁衍不息,就在于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优良传统,注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当然,我们在这方面也付出过沉重的历史代价,例如,由于忽视自然保护,导致了楼兰文明的灭绝。因此,习近平同志将建设美丽中国看作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追求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要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据此,党的十九大修改和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将上述目标写入到了我国宪法中。这样,美丽中国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五大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讲话》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只有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复兴和实现崛起。可见,从十九大强调的“千年大计”到《讲话》的“根本大计”,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必须始终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和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对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具有直接而微妙的影响。这在于,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领域的问题,而是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更是反映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政治问题。如果执政党疏于或怠于生态环境治理,漠视和忽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和生态环境权益,包庇和纵容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从而引发和加剧环境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最终会影响到执政党执政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反之,如果执政党注重生态环境治理,那么,不仅会有效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会有效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会巩固执政的民心基础。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尽管我国生态环境并非一天变坏的,存在着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但是,“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2]8。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坚持这一宗旨就是要承认,人民群众不仅有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有生态环境需要,不仅具有物质文化权益而且具有生态环境权益。因此,共产党人必须理直气壮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伟大事业。据此,《讲话》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我们必须把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必须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总之,必须始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能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追求和实现剩余价值是一切活动的目标和轴心,这样,人和自然都成为资本逻辑的支配对象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工具,结果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最终酿成了生态危机。对此,《讲话》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危害严重,损失沉重,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1]显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元凶,而不能简单地将生态危机归罪于工业化和工业文明。为了战胜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恩格斯早在1844年就指出,作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的共产主义,就是要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3]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社会。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就在于选择了社会主义。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逻辑相结合,成功地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既要求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又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生态威胁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口。对此,《讲话》提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分添彩。这样,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看待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在《讲话》看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当然,相比于国外的环境政治来说,这是一种大的生态政治。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论前导和思想指引,没有生态文明上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有生态文明上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科学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过程中,《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事实上,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4]560。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生命共同体”是指:自然构成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来源,人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凭借劳动而诞生,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生存、生活和生产,这样,人与自然就构成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共存共荣,协同进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这样,就宣告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自然观基础。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竭泽而渔式的单纯增长和缘木求鱼式的单纯保护两种片面的做法。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4]550。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生态要求,通过科学总结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创新经验,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意味着,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1],呵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就是促使自然生态优势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就科学回答了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生态经济学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发展观基础。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同样始终存在着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价值取向问题。尽管晚期资本主义在生态治理上进展显著,但都是围绕着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展开的,是物本逻辑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态治理,充其量只是达到了“绿色资本主义”的水平。因此,人本逻辑或人民性原则应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这绝不是什么人类中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出发,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从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的高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围绕着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平正义原则,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原则,加快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显然,能否坚持人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我们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取向。因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
在现实中,人们之所以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力,生态环境治理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在于存在着部门分割、畫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就在于缺乏大局观、整体观和长远观,就在于缺乏系统思维。其实,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通过将生态思维、系统思维纳入到辩证思维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学会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自然,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这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田,田依赖于水,水依赖于山,山依赖于土,土依赖于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必须将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统筹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这样,就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系统方法论基础。因此,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撇开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生态治理的成效更取决于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的进展。这在于,在治国理政中,制度和法治是关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选择。从现实来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严格的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不严密的法治、不到位的执行、不得力的惩处紧密相关。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将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结合起来,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必须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制度来推动生态治理。另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5]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执法和司法工作。唯其如此,才能切实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样,就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家治理之道。因此,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同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地球,才是目前所知的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关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地球村的客观存在和实际情况,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他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努力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历史”是基于普遍的物质交往而形成的一体化的世界。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以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世界生态文明。这样,不仅表明了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外交和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而且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际正义追求。因此,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总之,上述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成为实践形态的政策形态,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导向。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建构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为了有效应对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伟大斗争,如期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讲话》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任务。
(一)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为了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文化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价值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这就是说,作为生态文明阶段目标的美丽中国,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因此,美丽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进而,《讲话》提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目前,必须将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突出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将生态文明纳入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通过宣传教育和身体力行等方式,使全体人民成为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和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讲话》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因此,我们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按照产业生态学的科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将生態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将生态革命的原则和要求贯穿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过程中,将绿色化的原则和要求贯穿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和绿色工程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生态金融,加大绿色投资的比重和力度,大力实现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第三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生产体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实的经济基础。
(三)构建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
为了有效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促进广大党政干部充分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责任,《讲话》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目前,我们必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的地区来说,要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对于不达标地区来说,要实施限期达标规划,严格整治。围绕着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核心要求,必须进一步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尤其是要健全和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机制;要进一步强化考核问责机制,大力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严格依法责任追究,而且是终身追究;要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根据各地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别对待党政干部的政绩。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治理保障。
(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无论是引导公众和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促进党政部门及其干部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都必须坚持依靠制度,因此,《讲话》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前,围绕着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管理问题,按照事前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我们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切实提高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从管理对象和管理要素的角度来看,必须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加强生态治理;必须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土空间;必须强化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制度,以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必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以促进外部问题的内部化;必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而完备的制度支撑。
(五)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和条件。现在,随着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风险挑战日甚一日。在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均存在着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就是来自于自然领域的风险。因此,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在任务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国家的总体安全问题,他指出,现在除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风险之外,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必须构建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进而,《讲话》提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目前,必须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风险意识,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将维护生态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总之,生态文化体系是精神动力,生态经济体系是经济基础,生态文明的目标责任体系是治理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制度支撑,生态安全是自然条件,五者共同构成生态文明体系。显然,生态文明体系是联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和理想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愿景的中介和手段。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科学理念的引领,又需要现实可行的途径。《讲话》提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大力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一)形成绿色空间格局
加快形成绿色空间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体现。在新时代,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必须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扩大生态空间。《讲话》指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1]二者犹如分子和分母的关系,污染防治为分子,生态保护为分母。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对分子做好减法;为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必须对分母做好加法。只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为此,第一,必须强化红线意识,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实现重要生态空间靠一条红线管控,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整体性、稳定性、持续性。第二,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全领域、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预警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的挑战,严格控制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伟大斗争。第三,必须强化生态意识,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推进城鎮留白增绿添红加蓝,为城乡群众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为大家提供惬意生活休闲空间,确保大家在中华大地上充满诗情画意地生产和生活。这样,在给自然生态留下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我们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在当代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不妥当是形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讲话》提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是:第一,调结构。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既要促进空间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绿色化,又要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的绿色化,加大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最终要形成绿色经济结构。第二,优布局。针对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的过程中,必须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按照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阈值确定和优化经济布局,对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估,调整和优化区域流域产业布局,最终要形成绿色布局。第三,强产业。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做强做大做好我国产业的过程中,必须统筹产业和生态的关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既要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又要大力发展绿色化的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绿色产业结构。第四,全链条。针对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循环链条不完整的问题,按照生态系统思维,必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通过资源全面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形成全链条的循环,有效利用物料、能量和信息,实现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接。这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有序、持续进行。总之,只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才可能保证生态文明从理想成为现实。
(三)形成绿色治理方式
形成绿色化的国家治理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障。第一,加快生态文明行政体制改革。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这方面,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科学理念,我们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已经组建了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完善了生态文明行政体制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必须健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的铁军。第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水平。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综合问题,因此,必须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要运用规划手段规范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要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外部问题的内部化,要运用法治手段规范和引导生态治理,要运用科技手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预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大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只有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讲话》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1]因此,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依法保障的治理格局,大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样,才能促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群策群力,和衷共济。第四,加强生态文明领域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进行生态创新和生态变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逻辑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尤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并将之写入到了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中,科学地超越了作为左翼改良主义的西方绿党和作为国外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的生态学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此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领导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切实提高生态治理成效。
(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生产、生活、生态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又一重点。立足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阈值,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要自觉形成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他多次引用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下述话来阐发这一深刻的科学道理:“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2]118因此,必须高度警惕晚期资本主义广告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儉节约的优秀道德传统,坚决贯彻和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行为,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清洁循环、安全持续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绿色的消费者和生活者。同时,要广泛推动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建设,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执行和推广绿色化标准和准则,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样,才能通过生活方式的生态革命,形成倒逼生产方式生态转型的机制,最终推动我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此外,我们还要加快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和绿色价值观念。显然,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空间格局是自然条件,绿色发展方式是经济基础,绿色治理方式是治理保障,绿色生活方式是社会氛围,绿色思维方式和绿色价值观念是科学支撑和价值引领。在总体上,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途径。
总之,习近平同志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真理光辉和实践力量,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路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8-07-11(4).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