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外来工文化权益的途径刍议

2019-08-01黄健发

今日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外来工服务生活

黄健发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外来劳务工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繁荣和我国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地方政府部门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保障外来劳务工的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同时大力开发市场超值服务潜能并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捐赠力量作为公益文化建设的补充,以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开展的实施“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实现市民和广大外来劳务工文化权利的系列成功举措进行分析,试图寻求一条保障外来劳务工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认为政府部门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地保障外来劳务工的文化需求。在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市场超值服务潜能并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捐赠力量作为补充,使广大外来劳务工真正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是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有效尝试。

一、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状况

对当前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状况的分析,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以一分为二的观點看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调查与接触,我们认为,当前外来劳务工的文化生活的状况可以借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状况好或很好的占20%,差或很差的占20%,较差或不满意的占60%,形成了“两头尖、中间大”的局面。

为什么有部分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的状况好或很好呢?原来情况是这样的:一部分外来劳务工在城市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者是兄弟姐妹,或者是亲戚朋友先期在城市里工作,有所发展,这些外来青年到来之后能得到较好的安排与照顾。另外,有些人就是聪明能干,“武艺高强”。像这些外来劳务工的经济和文化生活都比较优越,能够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甚至超值文化服务。

但是,无容讳言,相当部分外来劳务工初来乍到,工作压力大,经济收入低,上班地点又偏僻,其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现状令人担忧,要寻找一条保障外来劳务工文化权益之路,任重而道远。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市外来劳务工生活与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就业的外来劳务工大多在城市和乡村间寻找"栖息地",月平均收入只有966元,每月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7元。回头看看深圳的情况,深圳的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其调查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在外来工文化生活中,阅读、看电影电视、上网分别排在前三位,占69%、52%和40%;36.5%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地区在过去一年中没有举行过公益性文化活动,说明公益性文化活动还有许多盲区;在影响外来工文化活动的5个原因中,时间与费用成为最突出的两个因素,分别占40.5%、26.9%。而文化支出占13.5%,这个数字明显高于内地城市。[ 见《文化天地》2007/1 ]  造成大部分外来工文化生活“沙漠化”,归根到底,有长期文化生活习惯的原因,也有外来工收入有限,舍不得文化消费的经济原因,还有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外来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社会原因。因而,要加强对外来工文化生活的引导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强对外来工文化生活的引导,帮助外来工提高识别、判断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

二、外来工的文化需求的全方位性

外来工的文化需求的“全方位”性是指其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所谓全面性是指要把所有的外来工作为受众,而不是某一部分人或者其中的多数人。换句话讲,就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关注全体外来工的文化需求;外来工的文化需求的“可持续性”是指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指能够保障当代外来工的文化需求,而且指下一代乃至下几代人的文化需求。

这里还有一个文化需求“层次”问题。我们认为,文化需求“多层次”是指不同生活层次的外来工的不同层次需求和单需的人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需求。首先,不同的外来工,其文化生活满足的需求有所不同;其二,同一外来工在不同阶段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5个层次),从基本的(如食物、住房的需要)到复杂的(如自我价值实现)。当人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根据这个原理,外来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属于最低限度必须满足的需求层次。这需求层次内容也属于外来工的精神文化的“全方位”问题。

三、保障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的途径

要寻找了一条保障外来工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那就要分清政府文化部门的责任,扮演政府应有的角色。用制度化切实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外来工基本的文化权益,在此基础上发挥文化市场和社群力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概括起来,即是:“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开发超值服务潜能、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力量”。

(一)政府应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外来工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都致力于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市民和外来工最大程度地享受文化的权益。讲求“以人为本”,保障外来工基本的精神文化,做到文化的人性化服务:第一、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第二、文化服务做足做强公益性;第三、通过公益文化吸引、聚集外来工,提高外来工素质。

在深圳,关心外来工的活动更是有声有色。春节期间,市政府派免费大巴送外来工回家过年,市领导还亲自为他们送行,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紧接着,市文化局领导在“落实民生净福利,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从3月1日起,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所全部免收门费向社会开放,给外来工和弱势群体提供大家庭式的温馨和关怀。还通过系列的文化活动,满足外来工的文化需求。先后打造了“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深圳读书月”、“外来青工文化节”、文化“关爱行动”、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受外来外来工的欢迎。从2007年到现在设置了一系列的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品牌举办今年第十五届外来青工文化节。通过系列的流动性服务来满足外来工的生活需求,1、流动图书确保一些偏远外来工的读书需求;2、流动演出,把各种公益演出活动安排到一些大的厂区;3、流动展览;4、流动讲座;5、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尝试,反响好;6、大量的公益性培训班,吸引了外来工参加。如文化馆每周6天有公益培训,每天2-3个培训内容,包括美术、书法、瑜伽、古典诗词创作、跆拳道等,满足了外来工的文化需求,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深受欢迎。

(二)大力开发文化超值市场潜能

这是满足部分具有超值文化消费要求的外来工服务的精品类内容,由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来提供。

(三)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力量,作为公益文化的补充

社会慈善捐赠为公益文化服务的力量不可小觑,其作用不可低估。深圳首台“文艺演出车”在龙岗诞生,就是由中集集团赠送的,价值20多万。之后,中国移动广东深圳分公司投入300多万元与龙岗文体部门合作开展“感谢深圳,龙岗文艺耀基层”活动,依序在南澳海滨广场、坪地富地岗工业区、坪山宝山工业区、平湖上木古社区、龙城工业园、平湖全利厂、横岗六约社区、龙城赐昱厂、横岗华乐社区九个地点进行了文艺演出,受到市民和外来工的热情欢迎,累计观众近50000 人次,社会反响热烈,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广大外来工文化权益的实现,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和谐社区”起到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应根据外来工文化需求的具体需要,就全方位保障其文化权益的途径进行有效尝试,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文化建设服务;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受者通过超值文化服务,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生活的目标。(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外来工服务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外来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是“量身医保”还是“量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