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在高校治理中遭遇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9-08-01吴妙馨
吴妙馨
摘要:本文基于埃米·古特曼协商民主理论,通过阐释高校协商民主的主体以及协商平台,探讨高校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诸如协商信息不对称、协商主体价值观不一致以及协商监督评估资源有限等,并根据问题提出确保协商信息对称、树立协商民主观念以及丰富监督反馈资源等对策,以促使高校民主治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协商民主 高校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8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人口素质却没有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一、高校协商民主的主体与主要体现形式
1.协商的主体
党政领导是高校行政权力的代表,他们主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营,包括按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规划、召开重大会议和组织相关行政会议的召开,等等。
教师是高校学术权力的代表。只有让教师参与到协商中来,重视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重大事情协商解决的理念和良好的协商民主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民主治理。[1]
学生是高校学生权利的主体。由于高校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各种矛盾时常出现,学校必须重视学生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
2.协商的主要体现形式
校党委会。学校的重大事项是由校党委会决定的,同时校党委会也带领其他组织一起治理学校,实现协商民主。党委全委会则是对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事项作出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决定任免干部。
教代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教代会具有讨论建议权、评议监督权和讨论通过权,例如讨论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等等。
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是学校全体学生的群众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全校学生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体学生的意志,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协商民主制度在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协商信息不对称
协商时机不合理。要想实现协商民主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协调好相关的时间,做到充分准备,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协商的事后情况处理,这就要求协商主体的代表选择好协商的时间,并且要明确协商前、协商时、协商后应该怎么做。
协商内容划分不清。在协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协商的内容[2],如果内容不明确,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协商结果,还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引起群众的不满,最终可能导致校园生活秩序的混乱,所以要明确选择协商的内容。
2.协商主体价值观不一致
部分领导者忽视民主管理制度,有着较深的官本位思想,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忽视民主建设。同时,为了节省开支,某些领导可能不太愿意进行民主协商,阻碍了高校的民主建设进程,使得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不能及时召开,校务公开与校务会议制度流于形式,相关群体的意见不能及时反馈。
教职工对协商民主缺乏必要了解。教职工当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被选为职工代表参与到协商民主中,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教职工对协商民主的方法、程序和内容不熟悉。被选的教职工代表大多数只是听从上级指挥作为“代表”参与到会议中,他们代表的群众的声音可能不会被上级领导听到,也没有发挥他们自己作为“代表”的作用。
学生参与协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社会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或者不熟悉学校设置了这样的一些机构。[3]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发展或者决策和他们没有关系,还有一部分理工科同学不熟悉协商民主的制度和程序。虽然有一部分党员同学可能会参与到学校民主建设中去,但学校缺乏听取学生见解的完整机制。
3.协商监督评估资源有限
公开听证制度不健全。虽然当前多数高校都在总体上形成了党委、校长、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四位一体的基本治理框架,但是他们的决策管理方式通常仅仅是做了形式上的规定,尤其是在代表发言中表现明显,缺乏论辩色彩。
协商民主反馈制度不完善。高校发展协商民主是以协商作为手段来征询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目前高校的民主治理机构相对是比较完善的,但缺乏专门的事后监督反馈机构[4],这样民主治理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完善协商民主在高校治理中的对策
1.确保协商信息对称
协调好协商民主的时机。时机的协调表现在三个方面——协商前、协商时、协商后。在协商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需要协商的事项都具有明显的分歧,要做好相关协商准备,保障各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立场和理解其他方面的立场观点,在协商时要按照程序办事,协商后要及時落实,保障相关主体利益的实现。
合理划分协商民主的内容。高校要明确协商的内容,也就是协商什么。校党委协商决定重大事项如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落实和学校的扩建等;教代会讨论商议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和监督作用;学术委员会协商谈论学科、专业建设、学位授予与否等。
2.树立协商民主观念
提高高校主要管理者的协商民主意识。高校要实现民主管理,领导者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学校里其他主体也是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享有同样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管理模式,把权利下放,充分利用发挥学术人员的智慧,要认识到高校管理是在一种共同文化价值观下的分工合作行为。
提高高校教职工的协商民主意识。通过教代会等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到协商民主中,使其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而且也应该是民主管理的主体。同时要通过强化教师的制度化权力来促进教师参与,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决策性协商、互动性协商和开放式协商等机制来增进教师参与学校决策。
提高高校学生的协商民主意识。首先,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平台为自身服务;其次,学校要组织加强对学生的协商民主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民主管理。
3.丰富监督反馈资源
建立健全高校公开听证制度。例如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就应该召开讨论会,广泛听取学生和老师的意见。这样既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又做到了民主决策,方案实施起来也就会得到师生们的支持,使得办事效率提高。实行高校公开听证既有利于推进学校其他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起到一个监督督促的作用,使整个校园更加民主化。[5]
建立健全高校协商民主反馈制度。比如校长可以在重大会议报告中反馈通过协商民主作出决策事项执行情况如何,校园民主委员会定期通过总结公开一定时间段内民主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让广大师生了解详情,等等。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反馈制度,可以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校园民主治理现状,为出现问题再协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仁彬,黄国华,杨子均.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2]韩媛媛,刘魁.古特曼的协商民主观批判[J],理论月刊,2013(4):175-177.
[3]杜志淳.当前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若干问题及对策[J].党团建设,2009(11):62-66.
[4]王丹梅.构建高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的探析[J].理论实践,2014(2):88-89.
[5]彭玉凌,夏咏梅.协商民主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81-8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