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博物馆认知与构建

2019-08-01柴婧

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一流大学双一流

柴婧

摘 要:大学博物馆承载着大学文化建设、科学研究、通识教育和社会服务多重责任,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大学博物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场馆规模、藏品数量、数字化程度上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博物馆相比,在基础建设、社会服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博物馆需通过明确自身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充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增强其文化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助力。

关键词:双一流 一流大学 大学博物馆

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的提出,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步伐。世界一流大学是现代人类文明、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引领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学博物馆作为一流大学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平台、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基地、社会公共文化的传播机构。随着国家各部门对大学博物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学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新审视其功能与定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博物馆对“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1.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关键。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精神产物,传递着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和价值内涵,如果没有合适的物质载体对其进行良好承载,则不能够被后人更好的认知、内化和传承。大学博物馆的建立依托于大学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通过碎片化的物组合成连贯、持续、可视的文化陈述,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是物的集合,更是由物展示出来的观念的汇集,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物的最高程度思考,是全面理解大学文化以及文化反思与再生的物质基础。丘吉尔曾说:“人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人。”大学博物馆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同时,也在大学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形成独特文化,博物馆以更加平等公正的态度重述过去,唤起人们对文化与社会的反思、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在体验和思索的过程中影响着大学人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精神的形成。

2.大學博物馆是一流大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据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于一流大学,而一流大学学术领域的智力引领来自于基础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国家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大学博物馆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积累了大量基础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为多学科科研人员提供丰富、多元的认知基础,并由此促进了很多伟大思想、发现的诞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博物馆即缪斯神庙,收集了大量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等藏品,大批学者如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数学家欧几里德、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等汇聚于此从事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学术成果,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大学博物馆不仅为科研提供大量资源,还是重要的科研机构。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机构,馆内设有天文学、几何学、实验物理学、化学等十个基础科学部门,目前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合作机构已达166所,成为了牛津大学学术部门和世界各地学者研究的重要推动者①。

3.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基地

201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三校都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全面而多样化的自由学习,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人文等诸多学科,目的是拓宽不同个体的发展空间并让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通识教育的完成不能仅依靠课内教学,还需要非正式的课外教育协同配合,大学博物馆作为大学非正式教育的主体,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实践空间。大学博物馆馆藏涉及众多领域,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等非正式教育形式,构建了跨学科、跨文化的交叉展示陈列空间,将馆藏资源转化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视角,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完善自身。大学博物馆的教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全方位提升,为一流人才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4.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社会教育的服务窗口

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在评价美国高等教育时说,在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美国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大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回馈社会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集中了国家资源的一流大学更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窗口,具有知识传播、文化熏陶、精神引导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博物馆为全民提供平等的社会教育服务,通过主题展览和专题讲座进行基本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依据博物馆的类型与特色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通过展示校内前沿学术成果,发挥冷知识的热能量,开拓大众文化视野;通过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塑造大众文化理性。大学博物馆为社会教育搭建了交流平台,是一流大学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大学博物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我国逐步开始重视高校博物馆建设工作。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为高校博物馆更快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在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推动下,我国大学博物馆数量稳步提升,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数据统计,2012年入录高校博物馆为66座,2016年入录高校博物馆为96座,平均每年以9.8%的增长速度入录统计。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高校博物馆250余家③。201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大学中,经笔者统计截止到2018年7月拥有大学博物馆的大学为22所,共有大学博物馆30座,有6所大学拥有一座以上的博物馆,其中博物馆展陈面积达1000平米以上的为70%,藏品数量达1万件以上的为43.3%,博物馆对外开放率已达83.3%④。尽管大学博物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场馆规模、藏品数量、数字化程度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博物馆相比,在基础建设、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

1.博物馆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博物馆整体发展迅速,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数量不多、类型单一、藏品不丰等基础性问题。在博物馆整体数量上,据统计在2018QS世界大学排位前10名的大学中共有实体博物馆38座,而我国42所一流大学中共有实体博物馆30座,世界一流大学的博物馆拥有率是我国的5.3倍。在博物馆类型上,我国一流大学博物馆种类较为单一,依据国际博物馆划分方式,在历史、艺术、科学与技术、特殊四大类别中,我国主要以历史类博物馆居多,共有20座,占总数的66.7%,而特殊类型博物馆仅占6.7%。在博物馆藏品数量上,由于博物馆类别不同导致藏品数量差别巨大,所以以中位数计,据可查的23所世界前十大学博物馆藏品数量中位数为6.8万,而我国一流大学博物馆藏品数量中位数仅为1万,较之还有很大差距。

2.社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多数一流大学博物馆还未形成良好的服务体系,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首先,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间有限。在被调查的30座一流大学博物馆中,对外开放博物馆为25座,开放率已达83.3%[4],但每周开放时长达到6天以上的仅有8座博物馆,仅占总数的26.7%,大部分博物馆周末、节假日、寒暑假闭关现象严重。其次,现有博物馆服务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学博物馆常设展览形式陈旧,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少使用新媒介新技术提升观展体验;临时展览少且活动内容单一,场馆创新能力低,难以吸引公众的重复访问;普遍缺乏职业讲解员和志愿者队伍,博物馆的服务缺乏长期和有效性。第三,博物馆宣传工作不到位。一方面缺乏对自身的宣传,导致社会公众知晓度低,社会文化影响力弱;另一方面缺乏对展讯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难以传达给目标人群和潜在受众,极大地影响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效果。

3.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偏低

尽管我国大学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探索,但整体建设水平相对国外依然非常薄弱,对互联网、移动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的网站平台建设还没有普及,博物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仍不够完备,数字化管理体系尚没有全面实施,对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依然存在盲目性。世界前十名大学的博物馆,全部拥有自己独立的官方网站和多种官方社交公众号,哈佛大学拥有14个博物馆官网,还建立了6个配有详细藏品查阅系统的数字博物馆。据我国一流大学博物馆可查数据显示,在30座博物馆中拥有配套官方网站18个,官方微博10个,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9个,暂没有博物馆开通配套手机APP和数字博物馆。而这些已建成的各类信息平台和应用软件在使用、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大学博物馆仍在使用技术已被淘汰的信息平台,这些平台已不能支撑现有的工作项目和服务内容;有些大学雖然开发了新平台,由于不重视后期维护,导致空有平台框架没有丰富的内容支撑等,导致我国大学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三、促进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自身定位

大学博物馆的定位不同于社会博物馆,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方向。大学应把博物馆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不断推进博物馆全方位建设,使之与大学发展目标相匹配、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博物馆建设需紧密结合大学的主体任务,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辅助与实践、学术研究与学科传承、科学精神与知识传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四大主体职能作用。大学博物馆要结合大学的历史文化、优势学科及办学特色,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重视博物馆的个性化发展,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彰显博物馆的教育特色,避免“千馆一面”。要转变传统博物馆 “以物为本”的建设理念,从“内向型”关注藏品扩充、保护和研究发展为“外向型”重视教育服务提供,坚持以受众为中心,以贴近大学文化、贴近教学科研,贴近师生群众为原则,打造学习历史文化、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为“双一流”建设目标助力。

2.加强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办好大学博物馆的必要物质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资金渠道、人才、藏品和信息化等建设。博物馆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和学校对大学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博物馆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依靠社会办管的新途径,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要做好人才支撑,完善博物馆人才的招聘、培养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建立长效化的志愿者队伍,增强博物馆的人才补充力量,逐步建立高专业素养的博物馆人才队伍。要建构藏品自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特色,根据大学博物馆的定位和性质对馆藏薄弱环节做好藏品征集和筛选工作,对已有藏品做好管理、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工作,有目的的提升藏品数量与质量。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意识,做好藏品数字化、基础数据库、通用网络平台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方式提高博物馆工作效率与质量。

3.完善运营管理

大学博物馆需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制定博物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博物馆藏品管理、展览、教育等基础性工作,提升整体运营专业化水平,更好的服务校内教学科研以及社会公众。要延长开放时间,增加临时性展览,明确受众和潜在受众的需求和渴望,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积极筹划展览活动的安排与宣传工作。重视博物馆体验,通过新技术新形式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文创活动,增强受众的互动性参与度,做好活动介绍、观展导引等辅助性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论坛讲座、学术会议、交流展览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博物馆之间、社会博物馆之间以及社会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多渠道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坚持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水准,突出馆藏优势、文化理念及服务特色,扩大社会文化影响力,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4.开发利用资源

大学博物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其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并让更多人受益。博物馆需加强馆藏资源知识体系构建,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深入挖掘藏品内涵与特色,将零散、独立的藏品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博物馆独特的科学知识系统。依托馆藏资源,将馆内文化资源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知识型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提升文化附加值,扩充博物馆资金收益,实现博物馆文化资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开发配套的大学博物馆移动软件,通过多终端学习方式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受众学习体验,拓展博物馆的教育服务范围,延伸文化的传播深度。加强现代科技在大学博物馆中的应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开发大学博物馆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为建设开放型、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高水平资源服务体系提供保障,积极推动各大学博物馆间的资源共享和跨机构深度合作,实现多机构信息资源开放、集成与互通。

注释:

①Ashmolean. PARTNERSHIPS [EB/OL]. https://www.ashmolean.org/partnerships, 2018-1-15.

②任敏.仨名校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N].北京日报,2018-1-2.

③国家文物局.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62号(文化宣传类018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EB/OL] .http://www.sach.gov.cn/art/2017/6/1/art_1329_141230.html,2017-6-1.

④数据统计来自《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各大学官方网站[EB/OL]、《探秘高校博物馆》[M].全国高校博物馆与人联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

注: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博物馆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802

猜你喜欢

一流大学双一流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