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南卷戏研究综述
2019-08-01王青青
王青青
摘 要:汝南卷戏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发展至今日趋衰微的地方剧种。作为一个极具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剧种,卷戏音乐在近年来才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文章对卷戏的研究主要从卷戏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汝南卷戏;戏曲音乐;研究综述
卷戏,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的汝南、遂平、上蔡、西平以及临近平顶山市的叶县、漯河市的臨颍等县市中。《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对卷戏有这样的释义:“卷戏,也称为‘眷戏。曾流行于河南各地。对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卷戏原本是寺庙里念经卷时的一种伴奏音乐,后来流入民间,搬上舞台演唱,所以称之为‘卷戏或‘卷调;卷戏原本是一种专为封建帝王的眷属们清唱的小曲,后流入民间,因此又称之为‘眷戏”。
就笔者找到的有关资料来看,现阶段对卷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就其研究成果类型来看,可分为辞书、新闻期刊、学业论文、专题著作四大类。
一、卷戏历史与发展
(一)历史传说
卷戏产生的具体时期已无年代可考,从当地的民间传说中可寻究其一二踪迹。
据说,卷戏的产生还与明成祖朱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传,明时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北京起兵,曾驻扎在汝南附近。后来,当地群众就建了一座“燕王庙”以示纪念,并将驻军之所取名为“燕亭店”。在寺庙中和尚的经书称为“宣卷”,卷戏的“卷”就是“宣卷”的“卷”,和尚诵经、做法事及道场等活动时用的音乐就是“卷调”。后来流落民间期间,吸收了民歌、小曲的旋律元素、方言及民间传说,逐渐形成了有故事情节的卷戏。在明末,卷戏已在代堂、楚卜姚湾等村镇流行,戏班非常活跃,形成了名闻中原的“戏窝子”。
(二)发展现状
卷戏的演出情况在河南省内有点复杂,在它的主要活动地区——豫南,因卷戏总与罗戏一起出现在同一舞台上,所以这样又演罗戏又演卷戏的戏班被称为“混罗班”;专演罗戏的戏班则称其为“清罗班”;在清朝末叶梆子腔的出现被河南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以戏班为了生存,“清罗班”“混罗班”则变成了以梆、罗、卷“三下汤”(或“三下锅”)①的形式和台演出。
嘉庆以后,有关罗卷戏的文字记载就比较少了,清末卷戏走向衰落,但其演出活动并未中断。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梆子戏的出现使得没有及时跟上时代需求的卷戏处于凋敝状态。1957年修建宿鸭湖,演员随同居民分别迁到确山、遂平和汝南南部诸乡,演出停止。卷戏这个古老稀有的民间剧种随时面临着人亡歌歇、彻底灭绝的局面,出现了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现象。直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开始,汝南卷戏才慢慢重归舞台,2008年罗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卷戏研究现状
关于卷戏的研究的成果,以其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2008年为分界线,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1980—2008年
这一时期国家为了发掘、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做过大规模的全国普查,卷戏也在其抢救发掘名单之中,在这一时期,卷戏的研究成果多是辞书和专题研究书籍。
1.关于卷戏的辞书
其大多是对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戏曲种类进行介绍的书籍,所以,书里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对卷戏的类型、流传地域、音乐形式、表演方式等的简要描写,篇幅不大,字数多为1000字左右,这类的书籍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艺术分册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著作,还有《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上、下)》《濮阳市戏曲志》《濮阳县戏曲志》《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国豫剧大词典》《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等。
2.关于卷戏的专题著作
这种类型的著作较少,基本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的作品,多是由河南省戏曲编辑办公室和地区文化局进行编撰的,其内容包涵了卷戏的历史溯源、唱腔音乐特点、戏文词格等。此类书籍有:《邓县戏曲志》《汝南罗卷戏音乐资料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卷戏音乐》《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汇编·卷戏音乐资料》等。
3.关于卷戏的媒体报道
因当时代因素限制,2008年之前关于卷戏的媒体报道很少,电视拍摄的就只有1988 年秋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分别以《最后的剧团》为题,拍摄了罗卷剧团演职员的生活和演出的电视节目;纸质报道有《驻马店日报》2篇、《郑州日报》1篇、《中国旅游报》1篇,多是以实地采访为主,报道汝南“罗卷戏”的历史、生存状况。
(二)2008年至今
在罗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研究罗卷戏的学者多了起来,其研究成果以著书、期刊、学业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
1.期刊
这一类型的文章大多是就卷戏的某一特色进行撰写,就笔者通过知网查找的关于卷戏的文章有16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历史渊源3篇:甘洁《汝南罗卷戏考察研究》,涂江涛的《汝南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及对策思考》,马越的《罗卷戏之历史钩沉》。
艺术特征7篇:张艺迪的《汝南罗卷戏伴奏音乐中的锣鼓点和唢呐牌》,郭德华的《淮上卷戏的形成与音乐板式类型初探》,甘洁的《简析汝南罗卷戏的戏文词格》《创新是繁荣新农村戏曲文化的关键——以豫南罗卷戏唱词为例》;郭学智的《罗卷戏及其演唱风格》,涂江涛《汝南罗卷戏的舞台艺术特征》,余璐的《河南罗卷“合流”的音乐文化形态分析》。
文化源流5篇:邓州退休文化馆馆员朱云诗、张平《对邓州锣卷戏的思考》,涂江涛的《汝南罗卷戏戏班及演出习俗考》,《旅游纵览(下半月)》记者刘俊、肖瑞阳的《天中地区民间艺术的产生与现状》等。
教育应用则只有甘洁的《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以豫南本土音乐罗卷戏为例》。
2.学业论文
学业论文则是自罗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对罗卷戏的研究,其中关于罗卷戏的论文有5篇,锣戏的1篇,关于卷戏的却一篇没有。
河南大学甘洁的硕士学位论文《汝南罗卷戏研究》,从历史溯源、唱腔分析、演唱风格以及伴奏特点四方面把汝南罗卷戏的艺术特征进行概括与研究。
西安音乐学院高歌的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邓州、汝南两地的罗卷戏研究》(2010年),从罗戏和卷戏的历史发展、音乐表演形态、罗卷戏“合流”及现状与传承分别作了阐述。
西北师范大学涂江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河南汝南县罗卷戏研究》,从对汝南“罗卷戏”的历史现状、音乐特征、表演艺术三方面,以其音乐程式演变为主线,以纵向为主,兼顾横向剖析,使其具有相对系统性。
河南师范大学王珣的硕士学位论文《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从文化背景、历史流变、音乐形态考察、传承与现状的思考几个方面对邓州罗卷戏进行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袁富强的硕士学位论文《河南通许锣戏研究》,对通许锣戏的历史溯源、通许历史文化与传承现状、锣戏艺术特征、唱腔唱法探析等方面的探究,这是一篇将锣戏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梳理得很清晰的论文。
聊城大学张慧的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范县罗卷戏音乐研究》,从范县罗戏的人文地理环境、罗戏的音乐特征、罗戏与其他兄弟剧种的对比研究罗戏发展形态、罗戏与卷戏“合流”,范县“罗卷戏”的音乐与舞台艺术开始分析,最后对罗卷戏传承保护方面进行阐述。
3.2008年后关于卷戏的专题著作
目前搜集到的资料中就只有邓州市文化局《邓州锣卷戏》编委会在2010年编撰的《邓州锣卷戏》一书。其内容涉及了邓州的“罗卷戏”历史传说、发展历程、音乐分析、师门传承等。
综上所述,在2008年以前,前人学者对卷戏的研究多是在国家、当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因时代发展、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卷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简介方面,后期出现的专著是文化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后编撰而成的。
2008年以后,由于国家对“非遗”项目的大力支持与宣传,学者们开始关注卷戏的语言特点、音乐审美、音乐教育、传承创新等方面,学术论文多刊载于《戏剧文学》《黄河之声》《民族艺术》等,除此之外文章还刊载于《中国戏剧》《东方艺术》等刊物。
三、卷戏研究意义
汝南卷戏既然能在河南这样的“戏窝”里诞生、发展并且传承至今,其生命力之顽强本身就很值得去深入研究。汝南是卷戏的发源地,也是所谓罗卷“合流”后传播区域最广的初始地,其卷戏演出保持了最原始的乡土性,在音乐与表演方面也突显出原汁原味的特点,汝南卷戏的音乐资料较为完善,可以为研究者的研究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研究者,笔者对汝南卷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结合当地的文化及音乐的研究,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深入挖掘卷戏的独特魅力,为家乡的民族音乐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注释:
① “三下汤”:就是卷戏、罗戏、梆子戏三个剧种在同一剧台上演出。
参考文献:
[1]甘洁.汝南罗卷戏研究[D].河南大学,2009(1).
[2]高歌.河南省邓州、汝南两地的罗卷戏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2010(5).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
[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