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平台构建研究

2019-08-01赖泽栋

创新科技 2019年4期

赖泽栋

摘 要:竞争升级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促使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方式变革。创新创业者原有自主式搜寻、整合与利用资源的方式无法跟上区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利用方式需要通过特定中介与平台来实现资源的快速对接与匹配促成创业。本文基于资源拼凑视角提供一种新型的资源拼凑方式,通过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交易方式完成区域创新创业。但真正实施起来,需要区域内的政府、创业者与创新主体等层面配合,确保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平台的实施。

关键词: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拼凑;资源交易平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4-35-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4.006

區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对特定区域系统内的创新与创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对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区域创新创业系统具备激活、整合系统内部资源的良好机制,提高区域创新创业的活跃度。竞争升级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逼迫创新创业更新换代。原有的自主式资源搜寻与整合资源促成创新创业已不能适应区域发展新趋势,需要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机制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方式,即通过建立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平台促使区域内部资源快速匹配对接,从而提升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效率,有效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1 创业拼凑下的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分析

1.1 创业拼凑理论视角下的区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资源是客观的,而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主观的。创新创业者往往通过整合客观资源与主观资源利用间的关系,把客观资源转化并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然而,任何创新创业者都面临资源约束问题。相对于创新创业目标,创新创业者具备的资源不够全面,尤其是缺乏关键性资源、异质性资源和创新性资源。在资源约束下,创新创业者需要创造性识别、整合、挖掘与利用其他资源从而促成创新创业。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美国学者贝克等人提出了创业拼凑理论(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该理论认为,任何创新创业者都面临资源约束问题,那些创新创业成功者往往通过现有资源的将就利用,实现新的创新创业机会[1]。创业拼凑使创新创业者摆脱了对特定资源或资源拥有者的依赖,通过资源组合提高组织能力,甚至开拓出新的组织能力,以较低资源成本获得相对满意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成果[2]。拼凑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是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突破资源约束、推动机会开发、促进资源整合、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克服新小弱性、形成竞争优势等[3]。因此,创业拼凑理论揭示了资源约束下创新创业者如何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促成创新创业活动。

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突出特定区域创新创业,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相关创新创业群体与创新创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区域创新创业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构成,创新创业者依赖于所处的区域系统所赋予的资源禀赋。为了获得所需资源,创新创业者会同其所处的系统环境内各类资源拥有者进行互动,通过资源的相互利用形成资源相互依赖。从创业拼凑理论看,创新创业者突破自身的资源约束,通过将自身内部的资源重新加以利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行创造性资源拼凑,以完成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者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获得所需资源并加以利用。创新创业者往往自主搜寻或者通过周遭的人、事、物间的社会联系寻找所需的资源,这需要创新创业者自身的能力、机会识别意识等个体因素,也需要区域内部系统提供便利的拼凑条件和环境。在现有环境下,创新者往往具备较高的创新创意素养,前沿科技与创意知识丰富,创新创意能力较强,但往往在创业整合能力、市场意识与市场运营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导致因无法整合资源而未能有效促成创业。而创业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运营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但创新创意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创意产品较难获得。因此,从创业拼凑视角看,区域内的创新资源之间、创业资源之间、创新与创业资源之间形成联结互动,可以促成创新创业者之间的资源创造性拼凑。区域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需要整合利用才能充分实现资源的价值[4]。

1.2 区域创新创业的资源整合

区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区域系统内部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过程[4]。从创业拼凑理论视角审视区域创新创业活动,事实上是区域内创新创业者突破自身资源约束,从区域内的资源网络中进行创造性识别、整合与利用的过程。然而,我国创新创业者大多属于小微主体,资源禀赋往往先天不足,可利用可拼凑的自身资源匮乏[6]。事实上,创业者所处的区域性资源与社会网络联结隐藏的资源也是促成创业拼凑的关键因子。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看,在某个经济区域或地理空间系统内,创新创业是由相互联系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客体与体制、文化与社会网络等环境要素)频繁互动的结果。区域创新活跃度与绩效是由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资源禀赋与利用水平以及由此相互联结、互动耦合程度决定的。系统内部资源间是相互联系的,创业主体往往洞察资源间的网络关系以及价值大小,根据创业目标从而将资源聚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拼凑与优化组合,从而推动创业。

拼凑理论强调资源约束下的创造性拼凑,创业主体不是通过购买专利或标准化、成熟的创业资源,而是对周围社会网络中隐藏的富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与优化组合,规避了高额的创业成本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区域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多是小微型企业及众多的创业个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创业资源负担沉重,而创造性地拼凑现有资源,尤其是挖掘、吸收与消化区域内社会网络潜藏的创业资源从而突破资源约束则是一个可行路径。从整个国际竞争态势与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分析,自主式资源搜查与拼凑形成的创业活动无论从创业数量还是创业绩效均无法适应现有的创新创业活动。特定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从区域系统层面高度整合区域内资源,形成特定的平台与机制,让区域内的资源互动更加频繁,让创新创业者更加便捷地拼凑区域内资源。因此,区域创新创业需要在资源整合模式上创新,促使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频繁交互形成拼凑对接,让创新创业者能够通过特定中介与平台整合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创造性拼凑。

2 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平台构建

构建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交易平台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利用,让创新创业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市场机会、突破自身资源约束,从而快速实现创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资源交易平台,企业创业团队能够迅速找到更为贴近市场的产品,创意产品、科技成果也可以迅速变成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告别了过去自主式的创新创业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创新创业经验。

2.1 交易运营平台框架构建

大多数的创业者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是人才、资本、技术等常规性资源,还包括一些稀缺资源。创业拼凑成功关键是稀缺资源的创新性拼凑[7]。然而,创业者或创业型企业在产能升级换代过程中,原有的创业优势可能成为创业负担,原有的稀缺资源或成为冗余资源。創业者或创业型企业的稀缺资源总是不够,通过自主式的外部寻求或内部挖掘可能并不有效。此时可借鉴拼凑理论,利用创业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再利用、再挖掘、再联结方式寻找有效资源,或把原有冗余资源经过创新利用形成有效的创业资源。从结构洞理论看,特定创新资源或创业资源分布于区域内的各个节点,若不发生联结与交互,很难发挥特定资源的价值,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冗余[8]。若能通过特定方式把这些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交互,创新资源与创新资源交互联结、创新资源与创业资源交互联结、创业资源与创业资源交互联结,由于节点的相互联结,信息与能量相互传导发生变化,促成特定节点的变异。从创新创业价值看,这种人为的资源交互联结产生创新,能激发创业者的灵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促成创业落地,需要通过建立平台与中介,把这种资源耦合转化为创业活动。

构建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平台是快速实现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对接与创业项目孵化并落地的关键。本研究从创业过程要素出发,通过搭建创业资源快车道的平台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对接整合全方位资源,构建了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平台(见图1)。该平台的目的是通过把区域创新创业资源汇聚与互动,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快速把创新与创意成果转变为创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效率。平台主要分为6个关键模块,包括创新创业资源库、需求对接模块、路演分享模块、创投支持模块、创业落地模块与综合服务模块。6个模块是基于区域创新创业资源禀赋和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特征,通过中介平台快速把创新创意资源匹配创业资源。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创意成果主动对接创新创业实践主体,创业主体也积极把创业过程中对创新与创意成果的需求发布出来,创新与创业主体由需求转变为合作意愿,然后对接洽谈。通过路演分享模块阐述创业计划和存在的问题及其需求,并进入合作洽谈阶段,探讨资源整合方式、商业模式与项目合作方式。在签订初步合作项目意向时洽谈创投议题,包括股权结构、资本募集、股权模式、人才激励等方式。之后搭建创业落地化模块,从创业教育、项目咨询与优化、项目孵化、区域垂直创业社会网络支持等方面给予落地化操作。最后,提供后勤服务、数据支持和智慧化解决方案确保创业项目顺利实施。区域创新创业交易运营平台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资源交易拼凑,把拥有不同资源、不同能力的创新创业者与团队汇聚起来,形成互补合作模式,促使区域创新创业活动进入创新创业快车道。

2.2 关键模块分析

其一,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库。从创新创业资源分类看,可分为区域创新资源和创业资源。创新资源包括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高校创意成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创业资源包括创业主体团队资源、创业人力资源、创业市场资源、创业运营资源、创业项目孵化资源、垂直行业资源等。建立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库,首先,需要对区域创业资源禀赋进行科学分析,对创业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尤其要搜集汇聚区域内较具竞争力和创业优势的关键行业的创业资源,定期诊断分析这些创业资源的优势与问题、存在的特定创业需求,并提出需要耦合的创新资源。其次,对创新资源进行归类整合。从创业角度搜集汇聚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资源,重点关注那些富有科技含量或创意的成果、产品、工艺或模式,建立创新资源库。再次,形成区域性创新创业竞争优势,从整个区域创新创业系统层面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对特定地区的创新资源进行重点普查与搜集,形成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库。

其二,创新创业资源需求对接模块。从创新创业需求程度看,这是属于显性需求。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落地,就需要特定行业懂市场、会运营的团队资源。而有创业需求且懂运营的创业者需要富有科技含量或创意十足的成果、项目、模式。资源交易运营平台可以把创业团队与创新资源进行耦合对接,通过专业的媒体与平台公开发布需求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实现项目对接。这种组团或快速对接匹配模式规避了原有创新创业主体自主式整合资源模式存在的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公开发布需求信息和快速对标模式,创新成果可在短期内找到适合运营的主体和资源,加快了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冗余资源的创业型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公开寻找相关资源来改造现有产能实现再创业。

其三,路演分享模块。区域创新创业平台的路演与信息分享模块分为创新资源拥有者公开招标并进行充分的路演和创业项目团队的路演,即招标方与应标方都需要路演与信息分享。从创新资源角度看,拥有科技创新或创意的团队可以通过平台介绍创新项目以及需求,包括寻求怎样的合作伙伴、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从创业团队与项目角度看,创业团队需要阐明自己的团队情况与资源、合作形式、技术诉求和创意诉求等。一般须引入多个团队进行竞标,招标团队需要比较各团队的条件,再做最后的决定。在特定情况下,可平行引入两个或者多个团队,提供合作资源与竞标团队合作,在某个产出点上再决定最终的长期合作团队。

其四,创投支持模块。经过路演与充分沟通,初步形成创业意向。下一步需要探讨创投议题,主要从股权结构、权责细化、资本凑集等方面正式商讨,拟定初步方案。在此模块中,需要提供智库、融资渠道与融资便利等方面的支持,促使资源耦合进入实质性的进展阶段。

其五,创业落地模块。资源对接、达成合作意向、创投模式等基本阶段完成后,需要做精细化项目落地流程。从教育咨询孵化和垂直社会网络支持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需要对创业项目的战略设计、流程优化、模式演进、人才储备、信息数据管理系统设计等具体节点的落实进行咨询孵化;另一方面,需要把待孵化项目放到特定市场的社会网络节点中进行定位、资源联结。尤其是以垂直创业为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活动,把孵化项目与民间商会、行业组织、家族等社会网络节点进行联结,促进创业项目的落地。通过民间商会更好地凝聚创业资源与项目,将创业项目存量空间更多转型为创业服务空间,促使区域创新创业产生新形态与新业态。

其六,综合服务平台模块。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是为创新创业提供后勤服务和后期支持,属于创业落地的最后步骤。这需要平台机构从创业地理空间、宏观政策與管理体系入手,结合本地的产业资源特点、创新创业网络特点、人才特点与环境条件等,建立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的服务中心,包括项目池孵化服务、数据处理支撑、项目展示与体验服务、专家咨询及其他相关公共服务,合力推动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运营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优化服务流程,营造创新创业资源汇聚与交易生态,为孵化更多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3 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平台构建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层面

3.1.1 建立地区间的创新创业资源协同耦合机制。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间对接、耦合与促成交易需要依托区域间协同耦合机制。区域一体化战略下创新创业资源协同机制是区域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的有效助推剂。但由于地区间的创新创业资源禀赋与特色差异较大,在创新创业资源匹配、对接与耦合方面暂未达到最优水平,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因此,需要站在区域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突出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作用,推动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协同整合发展。对于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量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搭建平台通道,鼓励创新创业主体跨地区、跨领域合作,促进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引导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经验成果,实现区域间优势资源的相互匹配、对接与耦合,尤其要强化区域间创新创业各类异质资源的耦合与对接,提升区域间的创新创业活力,为新经济时代下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业、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防止地区间相似资源、同质资源间的对接与耦合,减少投入冗余,避免资源浪费。

3.1.2 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资源拼凑与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会识别与挖掘。机会识别与挖掘往往来自于创新创业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区域间的资源状况、整合利用情况、耦合对接情况的实时掌握对于区域创新创业较为关键。因此,从政府层面推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加大投入,建立智慧化的创新创业信息网络。加大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信息化网络节点,促使细分产业资源分领域信息化与互联网化,实现对垂直产业领域存量要素的信息联结,建立“互联互通”开放式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其二,建立区域间创新创业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将地区间的创新创业活动以数据、信息的方式连接,汇总、整合、流通及衍生创新创业资源,让原本属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创业信息被发现和挖掘,实现传统垂直行业资源的再利用、再创新与再创业。在具体操作实施中要时刻警惕特定地区创新创业资源体系的自我封闭,保持封闭创新创业体系向开放创新体系转变的主线,促使创新创业主体开放要素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实现地区间的信息共享;其三,建立创新创业园区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政府层面须推动创新创业园区内创业主体间信息共享,大力倡导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市场资讯等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打破创新创业主体间的壁垒,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开放共享,确保创新创业资源耦合与对接的程度、深度、广度与密度。

3.1.3 构建政府主导协同多元主体的创新创业资源库。确保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交易耦合,政府必须主导协同多元创新创业主体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库。从整体系统出发,对区域创新创业的资源进行普查,实时掌握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特色、优势、问题、威胁与机会,科学规范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管理。首先,需要对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进行归纳分类,建立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库;其次,对创新创业资源进行分析,分析其特色、问题、机会、耦合对接需求,挖掘资源价值;再次,及时发布创新创业资源对接需求,在全区域范围内寻求对接的创新创业资源,区域内无法寻找或满足耦合要求条件下,适时向全国甚至全球发出创新创业耦合对接的需求;最后,特别建立区域特色与稀缺的创新创业资源,侧重于区域内异质资源的搜集、分类、整合与挖掘利用工作,充分认识异质资源的价值,也需要重点开发区域内垂直创新创业资源,深化特定垂直创新创业资源向相关产业链的创新创业要素资源进行耦合对接,在确保传统垂直创新创业活力基础上,充实与丰富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活动。

3.1.4 推动建立科研机构、人员与创业型企业的互动机制。区域内的创新创业资源耦合与资源交易需要创新系统与创业型企业、创业者间的频繁互动。创新成果需要创新主体熟悉市场运作,懂得创业落地化的实际规律。而创业成功需要创新型产品、创新模式、创意理念与创造性服务体系,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创业主体的合作。因此,建立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与创业主体的互动机制是确保创新创业落地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构建区域内产学研用的新型创新创业联盟,提升整个区域系统内的开放度与交互频率,促使资源的自由流动、创新型拼凑与耦合;其次,政府创造各种机会与搭建各类型平台,建立科研机构人员融合创业主体的创新创业合作团队或者创业主体吸纳科研人员的创业团队;最后,政府层面还须制定激励措施与相关规定,建立科技创新人员与创业人员的互动合作机制,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互动合作交流生态系统,实现创新主体和创业主体的优势互补,让各方均受益发展,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与落地效率,提高创业的科技含量与创业成功率。

3.2 创业主体层面

3.2.1 建立以商会为载体的垂直创业资源整合中心。商会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区域性的创新创业资源耦合也离不开商会。各地商会在资源搜集、识别与挖掘、整合与利用方面起到了结构洞关键节点串联中介作用。商会尤其在特定行业的垂直创新创业上具备信息中心、资源交易介质、社会网络价值、孵化与落地的助推器等诸多功能。在升级换代中,区域性的创新创业更加需要发挥商会的影响力与作用,搜集挖掘更多创新创业资源并进行对接与耦合。一方面,这需要各地商会重新强化已有的创新创业联结,保持原有传统与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吸纳更具竞争优势、更稀缺的异质性资源,促使这些异质性资源交互对接,整合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与区域创新创业有联结的关键资源节点,对接促成创业行动。另外,建议建立特定产业的垂直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区域特定产业的创新创业,提升特定行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3.2.2 企业冗余资源的岗位创业型项目孵化。升级换代中企业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大量的冗余资源。富有冗余资源的企业需要改变观念,把冗余资源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关键资源,对现有过剩产能与冗余资源进行创造性拼凑,把所需耦合对接的资源进行公开招标,寻找独特的创新创业合作伙伴,进行柔性产能的岗位创新创业。这需要对企业现有运营模式与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对冗余资源进行流程再造,在前瞻性规划下对冗余资源进行柔性化、智慧化与个性化的工艺流程开发,孵化出更具创新性的柔性产能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企业二次创业的活力。

3.2.3 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吸纳创新与创意资源。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决定了特定区域内的创新创业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尤其是创业型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切实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提高创业资本利用效率等方式,整合更多异质性资源促成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出击,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异质性创新与创意、人才、工艺与技艺、创新性商业模式等资源,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异质性资源做出及时响应,积极寻求相匹配的合作伙伴进行创业项目开发。

3.3 创新创意主体层面

3.3.1 建立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创意研发机制。高校的科技成果与创意成果转化率低阻碍了创新创业的发展。要提高科技成果与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率,必然要改变现有高校的成果转化机制,需要建立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创意研发机制。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研发投入、科技人员、工程工艺人员、市场人员与政策驱动人员,共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创新创意研究方向、领域、内容、工艺与模式。这样就使得科研攻关与创新创意做到了有的放矢,创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与提高,创新与创意、工艺与技艺以及市场等各环节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3.3.2 建立一套创新创意成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大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科研平台、人力资源、科研成果等诸多创新资源的共享,也无法形成资源共享下的合作创新。区域内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高校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在科研设施的合作利用、创新研发的合作模式、科研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共享机制。例如,应面向区域内高校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项目咨询等服务,或者向其他高校与创新主体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Baker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3): 329-366.

[2] 于晓宇,李雅洁,陶向明.创业拼凑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2):306-376.

[3] 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71-81.

[4]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99-120.

[5] Kickul J, GriffithsM D, Gundry L. Innovating for social impact: Is bricolage the catalyst for chang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0(1):64-87.

[6] 李晓翔,霍国庆.资源匮乏、拼凑策略与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3): 41-55.

[7] Salunke S,Weerawardena J.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project-oriented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8):1085-1097.

[8] 应洪斌.結构洞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搜索与转移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6(4):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