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媒体引导和纽带作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2019-08-01龙慕云
龙慕云
【摘 要】为大力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丹东日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始终注重并善于利用新闻宣传的力量履行职责和使命,他们共举办了146场中医讲座和义诊活动,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受益人群高达3000多人,引导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受众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切实将中医中药的好处带给了百姓,有力彰显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医中药 义诊 社区 跟踪采访
义诊时间不确定,对保健品过于迷信,缺乏可信的专业医生指导……社区的中老年人普遍对中医中药存在需求。因此,从2017年6月开始,丹东日报社举办了“中医中药义诊进社区”活动,向百姓普及中医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大家科学就医。
讲好中医故事 传播好中医声音
近年来,各媒体关于中医的报道很多,但由于中医药理论基础来自较为深奥的阴阳五行等理论,传承的典籍文字较为晦涩,一些报道容易陷入“专业化”的误区,从而失去了不少读者。鉴于此,丹东日报社要求记者在采访期间,要以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会”的形式进行报道,把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法展现给读者。当健康热点出现时及时把握话语权,在写作技巧上做到三个字“新、快、活”,即内容上、表现形式上、语言表达上要有创新,发稿时间上要做到快,标题、导语上要做到生动、活泼,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看性,进而提升报道的新闻品质。
好故事要有好素材,好故事要有好角度,好故事要有好语言,好故事要有好瞬间,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要从基层实践中找故事,宣传好事迹,弘扬正能量。如《母亲“强令”女儿看中医》,报道的是义诊活动走进县前一社区时,专家号脉后说徐桂花是心脏病引起的自汗。吃过药后,她就感觉全身像过电一样,手发胀,后背痛,而且感觉“肋巴骨疼”。半个月过去以后,全身自汗状况已不见了。此时,她才恍然大悟!怪不得20多年的出汗毛病总也治不好,原来是因为不对症!之前,她先后共去了五家医疗机构治疗,每次都严格地按照医嘱吃药,人受罪不说,钱也花了不少,可依然治不好病。于是,便出现了她“强令”女儿找中医专家看病的一幕……由此可见,讲好中医故事,不仅是单纯的新闻传播,更要把中医的“理”讲清楚,把中医发展的“道”讲明白。这就要求记者既是新闻专家,也是“杂家”,特别是在采访并不熟悉的中医领域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领域常识性信息,才会更有效地向全社会讲好中医故事,传播好中医声音,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更强,这也正是打破中医报道概念化、模式化的良策之一,改变了中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等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在义诊活动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比如对行动困难的患者义诊专家免费上门服务,对特殊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治疗。2018年6月,丹东日报社收到残疾青年宁晓刚的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他的褥疮真是三天一个样。母亲每次给他换药都说比原来强多了,那么深的“洞”一天一天在好转,而且看到新肉长出来啦。最令他和全家人感到神奇的是,六年来一直没有感觉的臀部开始有痛的感觉。六年前,他因为帮别人盖房从房顶摔落,导致下肢瘫痪。由于长年卧床,他的臀部疮口发生溃烂。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付医疗费用,本报记者便与义诊的相关人员商量,免除他半年的中药费用……一个个中医小故事的刊发,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纷纷打电话或在报社的微信公众号上留言点赞, 并希望能够尽早安排去他们社区的义诊活动,还有公安、法院、银行、邮局及乡镇等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纷纷要求能够到他们那里义诊,从而在全市掀起了一场中医药文化科普的热潮。
展现新闻策划的魅力 做公众问号的求证者
“中医中药义诊进社区”活动宣传报道节奏有序,扎实推进,突出重点,逐步升温。为此,丹东日报社由总编带队,从策划、撰写、刊发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要求记者必须进行全程跟踪,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新闻价值的细节,采写的稿件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准确,在布局谋篇上应该是带有连续性的组合式报道,把义诊活动的发生、发展、演变、结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一步一步地传递受众,充分满足受众“欲知”的需求。
活动之前,记者先与中医专家联系确定先期讲课的内容,讲课内容以“中医文化”和“未病防治”“病例解析”为主,然后又与社区工作人员达成共识,让他们帮助组织居民,并定下各社区义诊活动的时间表。随后,举行了义诊活动的启动仪式,百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参与了活动。他们在报纸及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丹东日报社做了这样一件事 全市各社区的人坐不住了》,以引起读者的关注。面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提出的一些质疑,比如“是药三分毒”“中医号脉只能在上午”“中医只养生不治病”“夏天不能吃中药”等问题,他们不仅让专家在活动现场作了答疑,而且针对百姓最关心的几个热点、焦点问题,还以记者与专家问答的形式在报纸上进行报道,并制作成了精美的小册子分发给社区的百姓。如针对“是药三分毒”的误区,专家说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有病病受之,无病身受之。”也就是说“是药三分毒”的“毒”不等于毒藥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如果没有病吃药,那是身体在承受这种偏性;而如果有什么病吃什么药,那是病在承受这种偏性。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常常见到一些人明明已经生病了还撑着不吃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要入院治疗,还有一些人病还没好就擅自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再比如医生号脉并非只能在上午,什么时候都可以的。把脉准不准主要是看医生的把脉水平和他自己的心境程度;没有什么资料显示夏天不能吃中药,事实上中药在应用方面确实有些季节的讲究,但这要看医生用药技术。药物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给病人带来伤害,不是药物的问题,是医生或使用者的问题。有些病是适合夏天服用中药加以调理医治的,而有些病是适合冬季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记者通过采访权威专家,以富有说服力的论述,回应了外界对中医药的一些误解,提振了中医药向前发展的信心。直面社会质疑,既要有事实,更要有深度。不仅让“外行看热闹”,更让“内行看门道”,除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流媒体还要厘清千头万绪,把道理讲明讲透。
在进行“中医中药义诊进社区”活动报道的过程中,丹东日报社始终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采取的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多视角的、大信息量的宣传方式,所以收到了非常理想的宣传效果。读者们称丹东日报社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是实实在在把百姓装在心中的媒体。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