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自然教育应该成为社会责任
2019-08-01演讲人虞永平
演讲人_虞永平
11月15日,“第三届现代田园教育论坛”在四川成都蒲江县举行。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蒲江的现代田园教育对中国乡村教育改革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
本期特别摘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在本次论坛的演讲《亲近自然、生发学习、充实经验》。
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亲近自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蒲江县一直是先行者,他们让孩子接近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学会思考。
但在今天的学前教育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知识中心的倾向,这不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也是让儿童远离自然、学前教育背离其本质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教育跟中小学不一样,它没有书面教材和课本,不以书面文字、符号系统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主要是跟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然环境。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去接触多样化的事物,感受生命的多样性,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就能够获得多样化的经验。
这个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深入学习,并不断获得新经验。
亲近自然,不是在课堂里能解决的,它需系统思考、顶层设计。
如果幼儿园到处是塑胶地,很少有树木、草地,怎么亲近自然呢?幼儿园设计之初,就要关注自然资源在哪里。教师的思想要打开,在组织课程时不要迷信课本、课堂,更不要迷信自己的讲解,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孩子走进自然。
所以,幼儿园老师从备课开始,就进入了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亲近自然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家长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带孩子外出,而不是打麻将、玩手机上;社会机构也要为孩子亲近自然创造更多条件;社会建设要有更多的儿童意识,建设儿童友好型的城市、街道。
通过全社会的互动,为儿童带来更多的机会,让儿童喜欢并能投入其中、获得发展,这就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养一只宠物或种植蔬菜远远不够
我们让孩子亲近自然,不只是要了解自然,更是一种适宜的、有趣的综合学习。
儿童为什么是亲近自然的,因为儿童本身就是自然之子。当孩子进入自然环境去发现、探究,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喊不回来了,因为他们对自然太有兴趣了。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儿童面临挑战并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把自然融入儿童教育,这不是新观点。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福禄贝尔最初曾把幼儿园看成是“为孩子而建的花园”,而教育者被视为园丁。蒙台梭利也曾指出:“为了生活得更好,人类必须接触大自然。”
只是养一只宠物鼠或种植蔬菜已经远远不够了,这与理解自然、和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广范围的理解相去甚远。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立足前人经验,用有意义和真实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理念,以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
所谓自然教育,不止是让孩子接近自然,是让孩子跟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以及保护自然。
亲近自然而不是“利用自然”
我想到的自然,是童年湖边的芦苇,它的根非常甜,可以治疗感冒,我们咳嗽时就常去挖芦苇;我还会想到自己4岁就会游泳,我知道水鸟的蛋下在哪里。
自然是完整的、全面的,它取决于人们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经历。但在城市,却经历着对自然内涵的“代际遗忘”。也就是,每一代人是如何渐渐地远离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自然。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去过都市之外的地方,他对自然的理解可能就会局限于当地的行道树或盆栽,这是一个潜在的严酷现实。
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人生坠地,除个体以外,对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和人事种种,本来是一无所知,更一无所能,他所以能日进月长,渐渐从无知无能变成有知有能,完全由于个体和环境的接触。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其中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这不是“利用自然”,而是“亲近自然”。过去更多是利用自然,捡点树叶、摘点花回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不是有情感、有体验的教育。
亲近自然意味着什么?首先,亲近自然意味着心理上的接受和靠近,让儿童获得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条件和机会,让儿童亲自然的天性得以展现。有的幼儿园有许多树木,但它是不可亲近的,因为一棵树下面种了很多灌木丛,孩子根本碰不到。他不知道树皮什么样、树叶又是什么样。
其次,亲近自然意味着多感官与自然相互作用,儿童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感受、探索和表达自然世界,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我曾在幼儿园见过两个案例:一群孩子专注地看蜗牛,一个老师站在边上等他们;同样的景象,另一个老师则追着孩子喊他们去做下一件事情。我们要允许孩子有时间去观察,去探索,让孩子有时间成为孩子。
最后,亲近自然意味着儿童浸润于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我们去看自然环境,不能孤立地看,要整体、系统地看,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把握自然现象,要让孩子在自然中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学习。
我知道有个幼儿园园长,在门口碰到门卫正准备去给花授粉,她马上就把附近几个孩子喊来,让他们观察授粉过程。第二天,在全园所有班级的电视上,就出现授粉视频。园长为什么干这件事?因为她知道,这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是在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学习机会。
孩子们因此知道,有些植物是怎么长出果子的,植物与植物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俄罗斯自然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教育大纲中的自然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提出,要让儿童认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如雨水、风沙、泥土、石头等,要有意识地对自然界产生珍惜的想法,形成生态文化的开端。开端从哪里开始,就是从幼儿园。
虞永平说,大自然的教育是综合的、有趣的、生动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几年前,有位园长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他们的大班和小班都种了黄豆,面积一样,两块地又相邻,但大班收成只有小班的一半不到。
大班孩子不甘心,他们要去研究,“园长你给我们的种子一样吗?”“肥料一样吗?”……又去问小班:“你们是怎么种黄豆的?”后来查看种植记录发现,原来大班孩子的浇水次数是小班孩子的3倍。孩子们得出结论,水浇多了反而影响生长。他们说:“不是想浇多少就浇多少,要根据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找出了事物的因果关系。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今天的教育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在大自然中,老师要让每个孩子学会劳动。自我服务、种植、饲养以及手工这几类劳动我们一直在做,但是劳动教育不止是付出体力,也需要孩子的思维参与。要让孩子在劳力上劳心,让孩子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
俄罗斯的教学大纲中指出: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为幼儿园场地上的小苗床和花坛重新松土,夏天时,给植物浇水、除草、松土,秋天收割。老师要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在人类的帮助下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并结出果实。孩子们可以和成人一起在幼儿园的场地上挂上食槽,清理树枝和干树叶;春天时,孩子们可以播种、栽秧苗;夏天时可以给小苗床和花坛除草。孩子们可以和成人一起在自然角清洗笼子、食槽,给鱼缸换水,为动物准备食物,喂鱼、喂鸟、喂哺乳动物。教师要教孩子们确立自然条件和植物状况之间的联系,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叶子干枯——说明它缺少水分;叶子发白——说明它缺少阳光)。培养孩子们对自然角中的动物的责任感,让他们有独立照顾动物的愿望。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们展示培育蔬菜秧苗用的种子,了解室内植物的接枝等等,让孩子能更进一步地学会把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印象表现在图画中。
芋头和山羊也可成为课程
自然资源是幼儿园最易获得的资源之一,要进行深入的资源调查、挖掘、开发和利用,再形成资源利用的方案,真正让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
比如,前不久我去了一个幼儿园,两个孩子就“谁挖的山芋大”展开了争论。那么老师看到了应该做什么?那么如果我们在种植园地放了尺子和秤,孩子们就可以随时测量了,数学也进来了。但如果我们不提供就不能引发学习,所以我们的老师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工具、材料,不然深度学习就不会发生。
还有一个感人的案例,一个幼儿园保育员家里有一只羊妈妈生了五只小羊,因奶水不足不能同时喂养,所以有两只小羊面临了危机,孩子们听说这件事后决定领养小羊。但照顾小羊没几天,一只小羊因周末缺乏喂养死掉了,这让孩子们很伤心,并下定决心要好好喂奶。
于是孩子们有了对小羊一天喝奶次数、时间点、每次喝奶的量的探索和记录,并最终生成了图表,为后续的科学喂奶提供了支持。幼儿园也因为这只小羊的生长,生成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在照顾小羊过程中,孩子们对小羊的性别、名字、习性、饮食、羊蹄、体重、身长、身高、身围、跳跃能力、爬行高度进行了深入探究,心中建立了关于小羊的成长档案和经验,孩子们也通过照料小羊了解了生命成长的过程。
老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
大家肯定要问,在城市养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有的幼儿园刚养鸡,邻居就告了,养只小兔子还跑了,不允许喂养动物就不能生成有关动物的活动了吗?其实所有幼儿园都有动物。
山东省德州跃华幼儿园的孩子就一年四季都在寻找虫子。孩子们培养了仔细观察、持续观察、比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了解了不同虫子的种类、名称、特性;思考了虫子的生存环境,与气温、植物等的关系;发现了虫子的生命周期。
幼儿园中的花草树木以及种植园地,都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每种一种植物就是增加一种课程资源,就是增加一个学习机会。
但植物也不是随便选择的,我们要考虑这种植物的生长形态是什么样的,这种生长能不能给孩子带来惊喜,带来观察、比较的机会。怎么真正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怎么能让孩子通过这些材料获得新的经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叫亲近自然。
我们讲“全收获”的理念,是要关注种植的全过程,选种、种植、观察生长变化、管理、收获——整个过程对孩子来讲都是学习。第二是“全要素”,即不要单单关注收获的果实,比如玉米棒就是收获,玉米秆、玉米叶就没有用了?错,都有用。
最关键的一点,是用《指南》去衡量儿童的经验,指引幼儿园的课程。如何落实《指南》?必须靠孩子的行动。
老师要用专业性去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撑。老师要想到提供什么样的工具,可以丰富孩子的学习、增加孩子的经验;还要去耐心地静观孩子的活动,不是去干涉,而是去观察。
教师要正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适合用什么方式去回应孩子。现在很多老师做得太多,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老师要少用一个词,叫“巡回指导”,最好是“观察指导”。多去观察,发现问题才去指导。你不停地走,不可能有真正的观察。
总而言之,亲近自然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是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亲近自然是孩子的权利,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给孩子创设利于他生长发展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也要动员家长,更多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把家长从手机、麻将桌上解放下来,也去感受大自然,也得到发展。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交相呼应的,都可以转变成课程资源。如此,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究的要求才能得到贯彻,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俄罗斯教育大纲中的自然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