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
2019-08-01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孙文明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 孙文明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沈雪华
▲2019年4月18日,浙江省地质调查战略合作成果总结暨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审查会召开
自2015年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展省部地质调查合作,统筹规划部署,共同组织实施浙江省内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深部地质找矿、海岸带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等工作,促进地质调查成果转换应用,支撑服务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四年的省部地质调查合作,建立了服务浙江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产品、监测、决策、标准“四个体系”,夯实了数据、技术、人才“三个基础”,形成了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着力服务省级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浙江模式”。
一、项目概况
201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共同推进浙江省地质调查战略合作协议,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浙江省自然资源管理为目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对浙江省开展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工作,三年共同投入5.55亿元,部署143个项目(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安排项目36个,浙江省各级财政资金安排项目107个);完成了86%近岸海域1∶25万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84%陆域1∶5万区域地质调查、84个县(市、区)耕地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省11个设区市及近郊1∶5万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和全省1∶10万灾害地质调查;获取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和高精度数据,提高了对浙江省自然资源及地质环境的认知水平,地质调查成果得到快速、有效的转化,为浙江省决胜“八八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工作保障。组织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参与单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等。
二、成果简介
(一)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浙江土地精细化管理
地质调查查明了清洁耕地面积2133万亩,占比78.16%;富氮磷钾养分优质土地2385万亩,占比87.38%;富硒耕地760万亩,占比27.84%。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主要农业种植区土地质量符合国家Ⅱ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耕地综合养分等级较好,其中浙北平原、宁波盆地、浙东沿海平原耕地氮磷钾综合养分丰富;全省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优良,优质永久基本农田1407万亩,占比86.88%;富硒耕地大面积分布于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等地的山地丘陵区,其中清洁富硒耕地449.90万亩,占总面积的16.48%,清洁富硒耕地308.19万亩,占比11.29%。调查获得了浙江省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碳密度,其中0—1.2米土体中有机碳储量为12.3亿吨。浙江省优良的耕地质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浙江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基础。同步建成的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为未来浙江省富硒稻米、莲子、水果等富硒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地质工作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沈仁华、时任杭州市副市长刘国洪参观省部合作成果展板
(二)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浙江国土空间规划
浙江省城市规划区地壳结构稳定,地下空间利用前景好,可开发面积5亿平方米,可置换地表土地48万亩;设区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3315万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17亿平方米。浙江省城市及城镇规划区总体上处于区域地壳稳定区,沿海平原和海岛城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60米以浅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大。估算杭州市、宁波市(埋深10—60米)可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总量均在10000万平方米以上,开发潜力较大。杭州钱江新区、宁波鼓楼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已形成样板。城市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总体较好,设区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3315万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17亿平方米,开采利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68万吨。城市及规划区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利于大都市工程建设和城市建成区的地下空间开发,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充足的拓展空间。
(三)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服务浙江大湾区建设
地质调查查明了宜港深水岸线长度达481.8千米,滩涂面积2285平方千米,近岸海砂资源量为7.5亿吨,浙江省海岸带空间资源优势突出,港口和岸线资源集中。浙江省沿海断裂活动自晚更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已发地震震中多数发育在浙东断陷内,震级多小于3级,无破坏性。海岸带地区地质构造稳定,适宜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海岸线总长6630千米,适宜港口建设的深水岸线资源多,水深大于10米的岸线有481.8千米,其中大于20米的深水岸线约250千米。海岸带滩涂资源总量2285平方千米,主要是粉沙-淤泥质滩涂,适宜规模化开发利用,助力高质量海洋产业发展。外海陆架区海砂资源蕴藏量大,开采的地质条件适宜,开采对海岸环境影响较小。近岸海砂资源丰富,已查明宁波舟山资源量7.2亿吨、温州瓯江口资源量0.09亿吨。省域近海共有海岛3820个,地质景观资源丰富,适宜旅游开发。浙江省海岸带区域地质环境总体适宜性较好,岸线、滩涂和海砂资源丰富,有利于重大港群布局和一体化开发利用,可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提供地质保障。
(四)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浙江十大名山建设
地质调查查明了地质遗迹资源895处,其中世界级8处、国家级69处、省级207处。全省地质遗迹类型齐全、成群分布、成带组合,资源特色明显。全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7处(在建2处),国家矿山公园5处,国家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保护区3处。浙江省创建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的示范样板。通源乡白雁坑村“地质文化村”的建成,激活了乡村特色旅游,当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2018年白雁坑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浙江省率先构建了五级地质遗迹保护体系,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一批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拓展了十大名山公园建设的地质文化内涵,有力助推了大花园建设。
(五)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支撑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服务美丽浙江建设
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水资源丰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4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21.1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达48.40亿立方米,设区市城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4.38亿立方米。浙江省降水丰富,地表径流条件良好,地下含水层发育。丘陵山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40.98亿立方米。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保障程度高,可保障设市区每市3—5处备用水源地的供水需求。海岸带水资源总量为494.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09.3亿立方米。近岸海域水体环境改善,地下水水质逐年提升。浙江省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沿海平原和金衢盆地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控制面积18600平方千米,共有各类监测点634个,其中国家级点290个,省级点51个,地区级点293个。
浙江省设市区的地下水总体处于低开采程度,地下水实施保护性开采,承压地下水全面禁采,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与地下水开采相关的灾害已极大缓解,为绿水青山的诗画浙江提供了自然基础。
(六)开展矿产资源调查支撑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提升浙江矿产资源效益与综合利用
浙江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萤石、叶蜡石等矿种居全国前列;地热资源可开采总量折合标准煤6.39亿吨,开发利用前景好。浙江省已发现113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3种,以萤石和叶腊石为代表的优势矿种勘查,带动和提升了浙江省的非金属综合利用水平,为浙江省氟化工等重要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保障。近年,地质调查新发现以萤石为主的大中型矿产地30余处,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获重要突破,新增了一批资源储量。热水型地热资源勘查打破了长期低迷格局,取得了较大进展,全省地热资源可开采总量约1.87×1016千焦,折合标准煤6.39亿吨,地热流体可开采总量为1.86亿立方米/年;地质调查查明了杭州湾、泰顺县、宁海县、武义县等地分布规模较大的地热田,已经开发的热水型地热井超过25口,年生产规模超400万立方米。浙江省积极打造了宁海、泰顺、嘉善、嵊州、武义等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浙江省的资源环境特点决定了浙江省的矿业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非金属开发利用附加值,强化新材料、新能源的勘查,促进非金属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七)开展灾害地质调查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平安浙江建设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9095处,灾害隐患3832处;区域性地面沉降速率>30毫米/年的闭合圈已基本消失;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形成。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杭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等设区市丘陵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28%和10%,另有地面塌陷占2%。地质灾害呈现“两增一减”的趋势,即发生数量增加、经济损失增加、伤亡人数减少的趋势。平原地区杭嘉湖、宁波、温州、台州等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259个。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为地方政府做好地灾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为人居和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成果意义
浙江地质调查工作显著拓展了服务新领域,形成了满足不同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地质产品体系;提升了地质调查水平,形成了全覆盖的监测网络体系;调查成果服务了土地管理、地下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形成了支撑地方政府管理工作的决策体系;探索了不同地质景观区的地质资源调查方法,形成了可推广的试点示范工作方法与标准体系。地质调查能力与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面向浙江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数据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动态监测网络广泛覆盖浙江大地,地质调查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地质+大数据+互联网+”的综合应用,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动态服务,为“平安浙江”网络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历时四年的省部地质工作合作,探索构建了“统筹部署、共同出资、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地质调查新机制,形成了省部联合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浙江模式”。调查成果得到高效转化,及时服务于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为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生态浙江提供了地质工作支撑,为实现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发展目标作出了地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