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异位胸腺瘤3例
2019-08-01柯晓艾周俊林
周 青,韩 蕾,柯晓艾,周俊林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30)
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约96%发生于前上纵隔。位于非前上纵隔的胸腺瘤称为异位胸腺瘤(ectopic thymoma, ET),仅占胸腺瘤的2%~4%,较罕见,多异位于颈部、肺部、胸膜、甲状腺、心包及中后纵隔[1],易误诊。胸腺瘤异位于心包者更罕见,现就我院3例心包ET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36岁,因“胸闷气短伴咳嗽咳痰1月余”入院。心脏CT:中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环状钙化,最大径12.6 cm,边界不清,压迫心脏及血管,肺动脉受压明显,伴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图1A、1B)。影像学诊断:考虑恶性畸胎瘤。行纵隔病灶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瘤大小约10 cm×8 cm×6 cm,包绕主动脉、肺动脉干及上腔静脉,外有包膜似壁层心包,考虑为心包肿物;自心尖部打开包膜至主动脉根部,肿物为鱼肉状,内有坏死,部分心肌受侵犯。术中病理考虑为恶性肿瘤(小细胞癌/淋巴瘤),因肿瘤广泛侵犯心脏大血管,无法完全切除,遂实施减瘤术,切除大部分肿瘤后发现包膜为壁层心包。病理诊断:(心包)B3型胸腺瘤(图1C)。
病例2,患者男,57岁,因“胸闷气短伴咳嗽1月余”入院。胸部DR发现右心缘肿块(图2A)。胸部CT:右心缘囊实性占位,最大径13.3 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部分呈囊性低密度,CT值18 HU,内见不规则实性部分,CT值52 HU,压迫右肺、心脏及大血管;增强后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为62 HU、73 HU,囊性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图2B)。影像学诊断:考虑恶性间皮瘤。行心包病灶切除术,术中探查心包饱满,主动脉外心包增厚变硬,表面不平整,切开肿块吸出约600 ml淡黄色透明液体,扩大切口见心包内形状不规则肿物自左侧向右侧生长,肿瘤组织与主动脉粘连紧密。病理诊断:(心包) B3型胸腺瘤。
病例3,患者女,63岁,因“胸痛伴恶心、腹胀1个月”入院。患者曾于7年前接受胸腺瘤切除术。胸部CT:左心缘小结节病灶(图3),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影像学诊断: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行胸腔镜下心包旁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心包旁直径约3 cm肿块,有包膜,逐步剥离肿物,术中快速冰冻,提示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心包)B1型胸腺瘤,结合病史,考虑为胸腺瘤复发。
2 讨论
胚胎发育时期胸腺起源于第3、4对咽囊腹侧内胚上皮,后逐渐移至前上纵隔。ET被认为起源于胸腺发育过程中移位的胸腺组织[2],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发生于颈部、甲状腺、气管旁及心包的ET,但由于肺及胸膜发育较胸腺早,所以发生于肺及胸膜的ET被认为起源于干细胞[3]。ET较罕见,发病年龄与胸腺瘤相似,多为中老年,婴幼儿少见,最常见异位于颈部[1,4],而异位于心包者罕见[5-6]。
图1 病例1 A.轴位CT图像示肿物压迫大血管,密度不均匀,内见环形钙化; B.矢状位CT图示心包腔内积液; C.病理图示肿瘤性上皮细胞呈大多角形,核大,染色质稀疏(HE,×100) 图2 病例2 A.胸部DR示右心缘肿物; B.CT增强静脉期示病灶大部为囊性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少量不规则形态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 图3 病例3 CT平扫轴位示左心缘小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ET与前上纵隔胸腺瘤具有相同组织病理学分型,分别为A、AB、B1、B2、B3和C型。Jeong等[7]在此分型基础上简化为包括A、AB、B1的低危型和包括B2、B3的高危型及胸腺癌(C型),各型预后不同,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本组3例中,2例原发心包ET为B3型,而1例复发者为B1型胸腺瘤。既往研究[8]报道,约1/3胸腺瘤患者伴发重症肌无力,但本组3例均未发现重症肌无力表现。
非侵袭性ET的CT征象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包膜完整,密度均匀,少见囊变、坏死,周围脂肪间隙清楚;增强后呈均匀强化;侵袭性ET的CT 征象为边缘不清的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包膜不完整,周围脂肪沉积,肿瘤内可见弧形钙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并可见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心脏大血管被压迫、推移。本组3例中,2例原发B3型胸腺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压迫周围组织,其中1例可见环形钙化。而1例复发转移的B1型胸腺瘤表现为小结节,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此外,心包ET需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①纵隔淋巴瘤,多呈多个淋巴结融合,病灶密度均匀,钙化少见,多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②畸胎瘤,较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肿瘤实质内含脂肪、骨骼、钙化及软组织成分,呈不均匀强化。本组3例中,1例误诊为恶性间皮瘤,1例误诊为恶性畸胎瘤。
目前治疗心包ET的方式首选手术,对侵袭性ET则需辅以术前及术后放化疗;对于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放化疗尤其重要。
总之,心包ET除位置异常外,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均与前纵隔胸腺瘤相同,但由于较罕见且临床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故当发现心包肿瘤,排除其他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心包转移,尤其是伴重症肌无力时,应该考虑到心包ET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