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博物馆壁画修复从业人员现状研究
2019-07-31张林付光旭
张林 付光旭
摘 要:故宫博物院的统计称,全国博物馆系统中大约藏有2700万件壁画,其中超过2000万件需要修复。在行内,依据支撑体的不同将壁画分为三类:石窟式壁画、墓葬壁画、寺观壁画或者殿堂壁画。石窟式壁画就是以岩体或者山体开窟,即为石窟式壁画,如敦煌莫高窟;画绘在寺庙墙壁上,我们称之为寺观壁画;还有一类大家非常熟悉,在北方地区,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很多地方的墓葬,特别是一些贵族的墓葬之中有很多壁画,我们称之为墓葬壁画。古代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也是文保工作中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一个分支。
关键词:壁画 修复 保护
一、壁画修复工作的特点
(一)壁画修复的细致性
壁画本身是一种非常脆弱的文物,经过成百上千年,受到降水、地震、动植物的影响和人为破坏,画面会出现多种病害,如起甲、酥碱、变色等。因此壁画修复工作需要既懂理论基础,又具有特殊修复技艺的专业人员,除此以外壁画修复工作人员应该有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二)壁画修复的综合性
国内外文物保护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文物保护应该是一套完整独立的体系,它具有独特的理念、原则和基础理论,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艺以实现保护的效果。根据我国出台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我国壁画保护必须依照一定程序分步骤进行包括壁画价值的评估、壁画现状的调查、对壁画所处微环境的监测调查。壁画修复的复杂性决定壁画修复工作是一门交叉学科。
(三)壁画修复的紧迫性
我国壁画数量庞大,而修复人才匮乏,导致我国的壁画修复工作以抢救性修复为主,壁画修复工作十分紧迫。虽然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启了由此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科技保护的探索,但是绝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没有能力、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科技保护,只能进行被动的抢救性保护,甚至有些文物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十分被动,这也是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的无奈之处。
二、壁画修复从业人员的现状
所有的技术依托于人。壁画的脆弱性以及修复的复杂性要求壁画修复人员具有综合知识和技术,目前壁画修复中存在的抢救性为主的现状源于壁画修复人才的短缺。
(一)壁画保护人员匮乏
壁画保护修复涉及的专业非常多,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开设此专业甚至培养方向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导致高校望而却步,国内没有高校直接培养壁画修复人员。由于国内高校没有设置壁画修复专业,导致不能有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输入到社会中,壁画修复人才市场人才供应远远满足不了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修复技术上手慢
壁画保护修复人才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壁画修复工作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并存的工作,由于没有专门的壁画保护专业,博物馆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只能招聘美术、化学等相关专业,导致壁画修复人才的综合素质不够。除需具有艺术审美情趣、科学知识、灵巧操作技能外,不容失误的严苛要求也是文物修复人员的一个重要职业特征。即使文物保护专业学生进入壁画修复行业,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习才能独立参与修复工作,修复人员上手慢。
(三)修复人员进修机会有限
目前国内壁画修复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专业论坛、高校委培、国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局举办的古代壁画保护修护技术培训班以及一些政府组织的培训。壁画修复人员的培训每年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绝大部分参与人员都是省级及以上博物馆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型文博机构的人员没有机会参与培训,导致技术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三、改善壁画修复人员现状的对策
国家文物局可以鼓励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技术比较先进的单位进行经验传授,鼓励中小型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先进博物馆学习。博物馆管理者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派人员参加文物修复培训班進行专业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中小博物馆是我国文博机构的基础单位,处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管理体制滞后,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博物馆就业。中小博物馆可以通过安家费、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方式来为优秀人才提供经济补助;可以通过编制吸引优秀人才,例如对于高学历的人才可以免考试直接给予编制;对于表现出色的人才给予职称晋升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自古以来,“传帮带”作为一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发挥着其他培训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壁画修复人才的培养采取“师承制”“传、帮、代”等强化培训方法,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从而实现“外行转内行”的目标。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工作实践,将固化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新职工,这也是“传帮带”机制发挥作用的最终落脚点。
参考文献
[1]蔡欣良.关于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的一些思考——以2017年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为例[J].博物馆研究,2008,(4):62—67.
[2]许少华,白隆升.博物馆里的壁画修复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2):94—95.